摘要:新闻学院师生作品《非遗与传承》在世界新闻教育大会获奖,是在将我校新闻传播学科努力建设成世界一流学科这一目标下的成果体现。近日,世界新闻教育大会第一届创意内容竞赛(WJEC Creative Competition Award Results)获奖结果揭晓,由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师生共同制作完成的纪录片《非遗与传承》获得了该次比赛学生组的卓越奖。

巴黎圣母院大火的消息令人痛心

大家纷纷感慨

“我还没来得及去看看…”

关于人类文化遗产

我们如何保护与传承?

新闻学院师生共制纪录片《非遗与传承》

入选世界新闻教育大会学生组卓越奖

同在巴黎,今年7月

让中传师生的影像讲述“北京宫灯”的故事

近日,世界新闻教育大会第一届创意内容竞赛(WJEC Creative Competition Award Results)获奖结果揭晓,由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师生共同制作完成的纪录片《非遗与传承》获得了该次比赛学生组的卓越奖。此次获奖,是我校建设“双一流”成果的重要体现。第五届世界新闻教育大会将于7月在法国巴黎举行,届时,作品将在会议展演。

2017年9月21日,我校新闻传播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在教育部公布的全国高校学科排名榜上,我校的新闻传播学科排名第一(与人大并列)。新闻学院师生作品《非遗与传承》在世界新闻教育大会获奖,是在将我校新闻传播学科努力建设成世界一流学科这一目标下的成果体现。

新闻学院师生作品《非遗与传承》

世界新闻教育大会(WEJC)每三年举办一次,大会将国际新闻教育界人士聚集在一起,通过与会者分享各自最好的教学实践经验,交流一流的研究论文,致力于通过更好的专业和学术教育来改善全球新闻业现状。前四届世界新闻教育大会分别在新加坡(2007年),南非格雷厄姆斯敦(2010年),比利时梅赫伦(2013年)和新西兰奥克兰(2016年)召开。

在此次世界新闻教育大会的获奖作品《非遗与传承》是在我校新闻学院刘坚老师的指导下,由新闻学院黄雨馨、邱莫凡、吴欣悦、杨惠涵、张旭同学共同制作完成。拍摄历时两个多月,跟拍了北京宫灯最年轻的传承人--一位年近六旬的北京宫灯非遗传人,以他的工作生活为线索,讲述目前北京宫灯面临的传承困境。

北京宫灯是北京久负盛名的特色传统手工艺品,但现在面临传承无人的困境。清朝末期,北京宫灯曾在巴拿马博览会上获得金牌,上世纪八十年代北京宫灯是我国领导人赴美访问的国礼;但现在北京宫灯最年轻的非遗传人年近六旬,即将退休。

新闻学院师生跟拍北京宫灯最年轻的传承人

20世纪下半叶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逐渐成为一个国际性问题,在表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某一方面有着极高造诣的人被称为“活着的人类财富”。非遗传人是文化保护的中流砥柱,他们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扬,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着改革、创新,但我们正在慢慢失去这些财富。

《非遗与传承》纪录片关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现状,以北京宫灯为小切口呈现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及社会变迁。该片从北京宫灯传承者的工作、生活及面临的困境等方面,表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遍面临的传承困境,呼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给予更多的关注与保护。

资料来源于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中心

通讯员/黄雨馨

编辑/储奕凡

责编/阎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