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回望2019⑧丨金融開放全速加碼,這些外資巨頭都來了,還有多少資金在湧入? 來源:界面新聞

記者 | 馬曉甜

臨近2019歲末,兩家外資新設控股券商——野村東方國際證券、摩根大通證券(中國)的開業消息再度吸引市場目光。

首批新設外資控股券商的獲批開業,只是這一年來證券行業對外開放的冰山一角,金融領域的開放在2019年全速向前邁進。

如果說2018年是中國金融業叩開了對外開放新時代的大門,那麼2019年就是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加速落地期。

針對金融機構,取消了QFII和RQFII投資額度限制,取消了單家中資銀行和單家外資銀行對中資商業銀行的持股比例上限,允許外資機構在華開展信用評級,對證券公司、基金公司、期貨公司等機構的外資持股比例做出修改安排。

針對金融市場,MSCI完成納A“三步走”,富時羅素、標普道瓊斯指數等相繼納入A股,中國債券也在4月納入彭博巴克萊債券指數。

回顧2019,金融開放取得了一系列豐碩的成果。展望未來,開放仍在進行時。

2019年金融開放大事件 界面新聞整理

外資踊躍入局

面對接踵而至的政策利好,外資金融機構紛紛緊抓佈局機會。

除了瑞銀、野村、摩根大通外,瑞士信貸、高盛、摩根士丹利、星展銀行、大和證券等也都摩拳擦掌,以謀求獲得合資券商的控股權或新設控股券商。

近期,花旗集團、法國興業銀行也均透露出進軍中國證券市場的意圖,並直接計劃在中國設立全資或獨資券商。

此外,聯信證券、金圓統一證券、方圓證券、瀚華證券、華勝國際證券等五家擬設合資券商也已經得到證監會首次反饋意見。

不僅券商設立踊躍,銀行、保險、基金、資管業也不乏外資機構積極佈局的身影。

12月20日,銀保監會批准東方匯理資產管理公司和中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在上海合資設立理財公司,其中東方匯理出資55%,中銀理財出資45%,這是第一家在華設立的外方控股理財公司。

12月14日,法國安盛集團宣佈完成收購安盛天平剩餘的50%股權,隨着該筆收購案的最後落地,安盛保險也成爲中國最大的外資獨資財險公司。此前,安聯(中國)保險控股有限公司於11月11日獲得銀保監會的開業批覆,成爲在中國首家批准開業的外資獨資保險控股公司。

摩根大通也在8月6日宣告,已經成功競拍合資公司上投摩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2%的股權。交易後,摩根大通持有上投摩根基金51%的股權,上海國際信託則持有剩餘49%的股權,上投摩根成爲首家外資絕對控股的公募基金公司。

根據銀保監會最新發布的數據,截至2019年10月末,外資銀行在華共設立了41家外資法人銀行、114家母行直屬分行和151家代表處,外資銀行營業機構總數976家,資產總額3.37萬億元。境外保險機構在我國設立了59家外資保險機構、131家代表處和18家保險專業中介機構。外資保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2513.63億元,總資產12847.47億元。

今年1-10月,銀保監會批准18項外資銀行和保險機構籌建申請,批准15項外資銀行和保險機構開業申請。11月,銀保監會批准首家外資獨資保險控股公司德國安聯(中國)保險控股有限公司開業。此外,今年1-10月,還批准外資銀行和保險機構增加註冊資本或營運資金共計152.72億元。

基金業協會信息則顯示,目前登記在案的外資私募已有22家,已發產品達到64只,其中在2019年新發的達到38只。此外,已有6家外資私募獲得投顧業務資格,分別是路博邁、富敦、貝萊德、安本標準、畢盛和元勝。

加速入場的同時,外資機構還在積極探索新航道,試水新玩法。

富達中國董事總經理李少傑此前在接受界面新聞專訪時表示,短期內將會專注於公募基金牌照的申請。與此同時,富達也與國內機構合作開展投資者教育,例如擔任華夏基金的研究顧問,爲其目標日期基金的研究工作提供建議;與螞蟻金服旗下的理財平臺螞蟻財富聯合發佈中國養老前景調查報告等。

而另一國際資管巨頭Vanguard集團則選擇與螞蟻金服成立合資公司,開展基金投顧業務。據官方介紹,合資公司將根據投資者的投資目標、投資期限及風險偏好,通過支付寶上綜合財富管理平臺螞蟻財富,爲投資者提供定製化服務,用戶最低投資金額爲人民幣800元(約合113美元)。

“Vanguard集團將中國視爲除美國本土市場以外最重要也是最不可獲缺的市場之一。”Vanguard亞洲區總裁林曉東向界面新聞表示。他還透露,未來在法律法規允許的情況下,Vanguard集團希望能夠迎合國內資本市場開放大潮,以獨資的形式進入中國公募市場。

而據彭博近日報道,有知情人士稱,全球最大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和新加坡主權財富基金淡馬錫已與中國建設銀行的財富管理部門達成一項非約束協議,在中國組建一家資產管理合資公司,爲當地的中國投資者開發和分銷產品。

報道稱,隨着中國加快金融領域的“自由化”,越來越多的外資機構覬覦這塊44萬億美元的“蛋糕”。貝萊德首席執行長芬克(Larry Fink)表示,公司希望成爲中國頂級的資產管理公司之一。

“中國仍被低配”

源源不斷的外資流入則能更直觀地反映出國際投資者對中國市場的青睞和重視。

Wind數據顯示,12月20日北向資金流入37.16億元,已經是連續第27日淨流入,年內北向資金淨流入逾3100億元,已超過去年全年的2942.18億元規模。

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紅利的不斷釋放無疑是背後一大重要因素。

今年以來,三大國際指數相繼納入A股。截至目前,標普道瓊斯指數中A股的納入因子爲25%;富時羅素指數已經完成A股的第一階段第二批次納入,納入因子達到15%;MSCI指數已經完成A股的第三階段第三步納入,A股大盤股、創業板股和中盤股的納入因子均已達到20%。

帶來大量增量資金的同時,外資持股市值也不斷攀升。國金證券統計顯示,截至2019年三季度,公募基金持有A股總市值2.11萬億元,佔A股總市值的比重爲3.58%;保險資金三季度持有A股總市值2.24萬億元,佔總市值比爲3.79%;外資三季度持有A股總市值1.77萬億元,佔總市值比爲3%。

而從各大指數公司公佈的納入計劃來看,2020年除富時羅素指數將完成A股第一階段第三批次的納入之外,其他對A股的進一步納入計劃尚未明確。

MSCI則表示,在將中國A股進一步納入MSCI指數之前,MSCI需要進行公開諮詢,並根據解決國際機構投資者強調的剩餘的市場準入各項改革的進展進行審查。在MSCI最近關於中國A股納入的公衆諮詢期間,投資者強調有必要在考慮進一步納入之前解決以下問題:一是風險對沖和衍生品工具的獲取。二是中國A股較短的結算週期,三是陸股通的交易假期安排,四是在陸股通中形成有效的綜合交易機制。

對於後續外資流入能否保持延續,信達期貨宏觀高級研究員郭遠愛認爲,從錨定MSCI指數的外資基金結構來看,主動型外資佔比在80%左右。由此可見,“主動型資金”佔絕對的主導,而各大指數的納入權重影響程度相對較小。“被動資金”往往在MSCI提升納入因子生效前夕集中流入,“主動型資金”的持續流入纔會對股市帶來長期積極的影響。

從日本、韓國股市經驗看,MSCI指數在納入過程中,外資持股比例一直也處於上升的趨勢當中。目前A股的外資持股佔比不到5%,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

“全球投資人對A股更感興趣的地方,是在A股買到的中國公司股票和在港股買到的中國公司股票不一樣。在中國離岸市場上,像BAT這樣新的電商公司佔大部分,但如果要買醫藥公司或者汽車產業的公司股票,還是要到A股市場上來。”聯博集團中國股票投資組合經理林樺堂在近期舉行的全球市場展望會上表示。

在林樺堂看來,外資在中長期還是會繼續流入中國,因爲“在中國的配置上還是低配”,相比中國GDP佔全球GDP的權重,A股在全球市值中的佔比和全球指數中的佔比都處於較低水平。

他指出,雖然比全球其他股票市場波幅率高很多,但A股是散戶主導的市場,與其他市場關聯率較低,因此適當配置A股,會起到降低風險的作用。

回顧2019,金融開放取得了一系列豐碩的成果。展望未來,開放仍在進行。

安永在報告中指出,參考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定期發佈的STRI指數(分別從外資准入限制、人員流動限制、其他歧視性措施、競爭限制、監管透明度五個方面爲45個國家進行0-1區間內的評分,STRI指數越大表示對外開放程度越低),2019年中國商業銀行STRI指數爲0.409,在45個國家內仍排名42位,僅領先於巴西、印度尼西亞及印度三國。

通過與其餘國家橫向比較可以看出,影響中國銀行業STRI指數偏高的最主要因素即爲“外資准入限制”因素。保險業方面中國STRI指數0.444,排名第43位,同樣指數偏高的最主要因素爲“外資准入限制”因素。

中信證券一份研報指出,未來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將繼續,同時針對外資金融機構准入安排會繼續完善。預計將繼續放寬國外資本准入和經營範圍限制,建立完善負面清單制度,放寬外資在我國金融機構設立要求、持股比例、業務範圍等方面限制。

“當前我國金融體系仍面臨交易成本過高,產權保護和信息透明度不足等問題,需要進一步實施制度層面改革。”中信證券表示。此外,金融開放的同時需要完善對金融風險的監管措施。金融開放會出現跨市場、跨地域、跨國界的資本流動,會產生很多金融創新,容易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從而對實體經濟造成衝擊,監管層面需要加強宏觀審慎管理,完善支付、託管、清算、金融統計等金融基礎設施建設。

責任編輯:陳悠然 SF10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