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贝儿,该起床了。”第一遍催孩子起床,还能做到和风细雨。

“快点起床啦!”妈妈第二遍、第三遍的时候已经加大音量,有些发怒了!这时孩子才会磨磨蹭蹭的带着起床气下了床。

“赶紧刷牙洗脸!你看看几点了?还磨磨唧唧!”妈妈的声音高了八度。

总算洗漱完毕,早饭也端上桌了。每天早上吃饭是个大工程,磨磨蹭蹭吃半天。眼看着快到上学时间了,才吃了一半,又得催催催。

从起床到出门,孩子总共只需要做几件事,一只手就能数得过来,却需要妈妈不停地提醒、下指令:

书包整理好了吗?没有。——快点!

作业带上了吗?没有。——快点!

校服穿好了吗?没有。——快点!

每催一次,妈妈的火气就往上蹿一分,到最后,往往以吼来为这部“催催催”交响曲压轴。这一早晨下来,弄得大人烦躁恼火,小孩儿心情沮丧。

总是能听见妈妈抱怨:只是每天早上催孩子上学就要耗费我一大部分精力,一会儿还要上班,简直太累了!

“磨蹭——催促”模式曾经在他们家天天上演:早上催起床,放学催写作业,晚上催睡觉,一天三场,天天循环播放。

其实,孩子的磨蹭习惯并非是个别现象,而是非常普遍。有调查显示,“磨蹭”问题,在学龄前(3-6岁)和学龄期(7-12岁)的孩子身上容易出现,学龄期(7-12岁)的孩子尤为明显。

关于“孩子问题排行榜”的调查也显示,非常多的家长选择排名第一的是:磨蹭、拖拉。磨蹭,貌似一大顽症,从四五岁到青春期,横扫各个年龄段,很多妈妈为此头疼不已,无计可施。

实际上,孩子之所以磨磨蹭蹭,有一大半的“功劳”在家长身上,每个磨蹭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不停催促唠叨的家长。

孩子一磨蹭,家长第一反应就是催催催,越催促越磨蹭,最终成为一个恶性循环。

那催也不能催,孩子真的很慢怎么办?

既然 “催促”不能解决问题,还会让孩子变得越来越拖延!那换一个明智的方法应对孩子的拖拉、磨蹭才是关键。

1、尊重孩子的“磨蹭”,不要将焦虑传递

家长话多,大多来源于潜意识层面的“焦虑”。家长的“催促”最大的目的在于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外部世界,其潜意识当中家长是焦虑的:

不赶紧起床的话,上学迟到了怎么办?

不按时吃饭的话,把身体饿坏了怎么办?

晚上完不成作业,学习不好怎么办?

第二天被老师批评了怎么办?

不按时睡觉,第二天精力不足怎么办?

走在路上万一出了危险怎么办?

对家长来说,事关孩子成长的都是“大事”,这些都挑动着家长们的紧张神经。

其实家长的“焦虑”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家长不懂得自我消化焦虑,运用错误的教育方法,通过“催促”把这份焦虑传递到孩子身上,令他们带着这份沉重的包袱生活下去,显然不大对劲。

所以家长要先学会闭嘴,尊重孩子,如这点所说,可能孩子“磨蹭”的原因是TA的处事方式与你不同而已。

2、对学龄前(3-6岁)儿童,耐心永远是最好的“良药”

对于还在上幼儿园的孩子来说,他们很多能力还没有使用熟练,他们可能需要花费比成人更多的时间来完成日常活动。

如果这时候家长期待自己的孩子是“完美宝宝”,有着过高的期待,只会让孩子徒增焦虑,对TA的成长没有任何好处。

如果,平日里的“催促”在心理留下“情节”,对以后的人身无益。耐心是爱的体现,家长应该多留出时间让孩子成长。

3、对学龄期(7-12岁)儿童,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小学阶段是培养孩子责任心的关键时期。TA需要试着体会“磨蹭”带来的后果,慢慢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其实,很多孩子“磨蹭”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有着怎样的结果。一种能力的学习需要三方面“经验”:

①前提:什么条件下我要这么做;

②动作:我该怎样做;

③结果:产生的效果。

就拿起床“磨蹭”来说,

前提:孩子这个时间我想赖床,

动作:即使妈妈叫我也不起床(磨蹭),多躺一会是一会儿,

结果:迟到上学,被老师批评。

但是,家长们为了孩子不迟到,会使劲催促孩子起床,打断他们的“磨蹭”与“迟到挨批评”的连接,最后孩子是没迟到,但是因为少了最后一部分的教育,他们永远不知道迟到后果是什么,也就永远改不掉“磨蹭”习惯。

家长应该反其道而行之,就让“磨蹭”的孩子迟到一回,知道后果的孩子就不会再赖床了。其他方面的教育可如法炮制(注意:后果过于严重的事情除外)。

总结来说:

其实孩子磨蹭,做事拖拉背后的推手很大程度在于家长的“催促”。

磨蹭虽然是一个大问题,但是家长们只要有着正确的心态,让孩子亲身经历拖延的“后果”,再加一些“时间概念训练”,孩子最终会克服“磨蹭”的毛病,为将来成为努力上进的人打好基础。

但是说起来,这些都比催促、训斥、发火要难上加难。需要家长更多的觉察心,同理心,还要有足够的耐心。

所以面对孩子的磨蹭,

先想想孩子,他到底为什么磨蹭?

再问问自己,是不是太焦虑了?

问问自己,是否愿意为孩子做出改变?

父母多一些反省,就多几分平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