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居张大姐家的儿子第二次高考落榜,被送进了百里之外的一个寄宿学校复读。她抹着眼泪跟大家絮叨:“这孩子从小没受过委屈,那么艰苦的条件怎么受得了啊?”

其实,“从没有受过委屈”并非是良性的教育方式,那只是一个母亲无原则的娇宠。我们在理论上都知道,娇宠溺爱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但是一具体到生活中,就会把握不准,尤其面对孩子的祈求和泪水,我们盲目的舐犊之情就会滋生出强烈的“不忍心”与“不舍得”,甚至恨不得孩子所有的委屈都能由自己来承受。殊不知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受点委屈其实是很有必要的。

在生活中,用原则规范孩子的欲望

怎样算是受委屈呢?对孩子们来说,生活中最经常的委屈,恐怕就是吃和玩儿的欲望不被满足。“再富也要穷孩子”的教育理念已经提倡好多年了,但是有很多的父母仍然在娇宠溺爱着孩子而不自知。

因为不忍心看孩子哭,就大包大包地买零食;因为怕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就大把花钱买名牌衣服名牌文具书包;因为不愿意让孩子不高兴,就不遗余力地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而在这样泛滥的溺爱浸泡中长大的孩子,只会越来越自私,稍不如意就会觉得无限委屈,就会哭哭啼啼甚至撒泼打滚,而父母们就会在他们的泪水面前败下阵来,结果就是事事顺从。

铭铭的妈妈不一样。当10岁的铭铭手里拿着薄薄的两张纸币,站在肯德基门口权衡不定的时候,妈妈一直耐心地看着他,等他自己做决定。那是铭铭刚从邮局领回来的120元稿费,是他人生中第一笔稿费,他足足等了四个月才等来的稿费。说好了领了稿费请两个表弟吃肯德基,但是走到门口他犹豫了。

他把两张纸币在小手里倒来倒去:“妈妈,一买稿费就没有啦。这稿费真不禁花呀!”他第一次知道挣钱是不容易的,也第一次不舍得这样奢侈了。妈妈微笑不语。

铭铭检索着自己手里的优惠券,很长时间之后终于下定了决心,他把那张100元的钞票递给妈妈,自己留下了20元。“妈妈,100元你给我存着买文具吧。这20元能买两个劲脆鸡腿堡,两个表弟一人一个好了。我不吃了,等我挣多了稿费再吃。”铭铭妈妈笑呵呵地接过钱:“行,儿子,就照你说的做吧。”铭铭雀跃着冲进了店里。

就算自己吃不到,铭铭也体会到了一份成功之后的小小满足。这种满足,比因父母给予而获得的满足,要深刻得多。

铭铭妈妈从不轻易满足儿子过分的要求,不是不舍得花钱,她告诉铭铭:正当的要求我们不打折扣,但是过分的消费你要有合理的理由。她还告诉铭铭,靠自己的努力来满足自己,才是最光荣的。

当孩子们眼泪汪汪,似乎无限委屈的时候,父母如果被孩子的泪水打败,轻易满足了孩子,只会让他们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出更多的不合理要求。如果像铭铭妈妈一样,给孩子一个明确的原则,那么再有不合理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时,他们也就不会觉得委屈,同时也就学会克制、懂得自律了。

在学习上,让孩子经历委屈

张大姐的儿子上初中时,由天沉迷于电脑游戏,成绩迅速下滑。老师在课堂上点名批评他,并很严厉地说他这样下去注定成不了大器。他觉得很丢面子,回家就发牢骚骂老师。张大姐听说后,顿感孩子大受委屈,马上找到学校跟老师理论,口口声声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要“赏识教育”才能教出人才,指责老师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并强烈要求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向孩子认错,结果闹到给孩子转学才算了事。

张大姐拼力护卫的只是孩子的虚荣,为了这个不必要的虚荣她甚至不惜与老师、学校为敌,她的助阵导致了矛盾的扩大与激化,也毁掉了孩子原本熟悉平静的学校生活。

孩子们在学习中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难题遇到障碍,总会走点弯路岔路,老师及时的批评指正,其实正是对孩子们负责。而习惯了表扬习惯了夸奖的孩子,是听不得一点批评的。爱子心切的父母们常常会像张大姐一样,觉得是孩子受了委屈,是老师们太不讲究方式了等等。家长的这种反应很明显会助长孩子的骄傲与傲慢,他们不肯去面对真正的问题,更不去找问题的症结,而只会抱怨老师甚至抱怨功课本身。

其实,学习和做事一样,没有谁时时处处都有必胜的把握,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失败不断进步的过程,能坦然面对失败、面对缺点不足的人,才可能战胜失败和不足,从而获得长足进步。张大姐的儿子不肯面对的正是自己的失败与不足,而张大姐不肯让孩子受委屈的糊涂心理,也使她认不清事情的真相,错把老师的认真负责,当成了对孩子的存心伤害,她的举动不但伤害了老师,也堵掉了孩子经受委屈的途径,从此,他恐怕更听不得批评了。

一个明慧的家长应该让孩子们明白:能接受批评才能不断进步,有过失败才能体会成功。而成功与失败都不过是暂时的状态,胜本无可骄,败也无可馁,努力学习、做事才是本分。而能让孩子真正体悟并懂得这个道理的直接方式,就是那个“受委屈”的过程。

在交往中,让孩子垒建自己的生存基础

乐乐吃午饭的时候告诉妈妈,张震又欺负他了,他们几个人合伙把一个塑料袋套到他头上,还试图把QQ糖塞到他的鼻孔里。

乐乐妈妈听得很心疼,但是不动声色,问:“那你怎么办的?”

乐乐晃晃头,小男子汉一样:“我拼力把塑料袋扯破了。”

“那,你告诉老师了吗?”

“没有。”

“那,用不用爸爸妈妈帮你?”

“不用了。妈,你不说自己解决吗,我会慢慢想出办法对付他们的。”

一周后,还是午饭时间,乐乐微笑着告诉妈妈:“今天张震主动找我玩儿了,还送给了我一个玩具小坦克呢。”

“为什么呢?”

“可能因为周会课的时候我表扬他了。周会课老师让大家互相批评和表扬,大家说到张震的时候都是批评的话,只有我表扬他了。”

“你怎么表扬的?真心表扬的吗?”

“是啊。我说他是班里跑得最快的,力气最大的,声音最宏亮的。他真的是啊。你不是说每个人都有优点吗,这就是他的优点啊。”

乐乐妈妈看着单纯的儿子,开心地笑了,她伸手胡噜下儿子的头,赞许地说:“儿子,你做得很好。”

孩子们之间的交往是直接的、真切的、毫不掩饰的,一切的爱憎喜厌都是溢于言表的,在那些直来直去的交锋碰撞中总会有错失与误解,所以孩子们在交往过程中,受点委屈也是不可避免的。我很佩服乐乐的妈妈,她没有一听到孩子受委屈就忙不迭地想上去帮他,而是等待并关注孩子自己想办法化解矛盾,从小培养孩子的宽和心态,让他习惯于去发现别人的优点与长处。正是这认同别人优点的宽和心,让孩子自己化解了矛盾,赢得了友谊。

孩子们的交往过程也是在为今后的人生做准备,在被欺负、被误解的过程中历练的是对挫折的承受力,在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的则是心胸和胆识,而交往过程中不断的摩擦和委屈,正是在一砖一瓦地垒建起孩子自己的生存基础。如果家长们因为怕孩子受委屈,而替代他们去处理问题,甚至帮他们去交朋友、辨是非,其实是剥夺了他们成长的体会。

还是适当让孩子们受点委屈吧,那“委屈”,其实是一把剪除枝蔓的大剪刀。受委屈的过程,就是修正自己的过程,也是一个认识和了解现实生活的过程。有“委屈”修剪的成长,不会骄慢,不会轻狂,只会多一份沉实厚重的力量。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