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居張大姐家的兒子第二次高考落榜,被送進了百里之外的一個寄宿學校復讀。她抹着眼淚跟大家絮叨:“這孩子從小沒受過委屈,那麼艱苦的條件怎麼受得了啊?”

其實,“從沒有受過委屈”並非是良性的教育方式,那只是一個母親無原則的嬌寵。我們在理論上都知道,嬌寵溺愛不利於孩子的成長,但是一具體到生活中,就會把握不準,尤其面對孩子的祈求和淚水,我們盲目的舐犢之情就會滋生出強烈的“不忍心”與“不捨得”,甚至恨不得孩子所有的委屈都能由自己來承受。殊不知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受點委屈其實是很有必要的。

在生活中,用原則規範孩子的慾望

怎樣算是受委屈呢?對孩子們來說,生活中最經常的委屈,恐怕就是喫和玩兒的慾望不被滿足。“再富也要窮孩子”的教育理念已經提倡好多年了,但是有很多的父母仍然在嬌寵溺愛着孩子而不自知。

因爲不忍心看孩子哭,就大包大包地買零食;因爲怕傷了孩子的自尊心,就大把花錢買名牌衣服名牌文具書包;因爲不願意讓孩子不高興,就不遺餘力地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而在這樣氾濫的溺愛浸泡中長大的孩子,只會越來越自私,稍不如意就會覺得無限委屈,就會哭哭啼啼甚至撒潑打滾,而父母們就會在他們的淚水面前敗下陣來,結果就是事事順從。

銘銘的媽媽不一樣。當10歲的銘銘手裏拿着薄薄的兩張紙幣,站在肯德基門口權衡不定的時候,媽媽一直耐心地看着他,等他自己做決定。那是銘銘剛從郵局領回來的120元稿費,是他人生中第一筆稿費,他足足等了四個月纔等來的稿費。說好了領了稿費請兩個表弟喫肯德基,但是走到門口他猶豫了。

他把兩張紙幣在小手裏倒來倒去:“媽媽,一買稿費就沒有啦。這稿費真不禁花呀!”他第一次知道掙錢是不容易的,也第一次不捨得這樣奢侈了。媽媽微笑不語。

銘銘檢索着自己手裏的優惠券,很長時間之後終於下定了決心,他把那張100元的鈔票遞給媽媽,自己留下了20元。“媽媽,100元你給我存着買文具吧。這20元能買兩個勁脆雞腿堡,兩個表弟一人一個好了。我不喫了,等我掙多了稿費再喫。”銘銘媽媽笑呵呵地接過錢:“行,兒子,就照你說的做吧。”銘銘雀躍着衝進了店裏。

就算自己喫不到,銘銘也體會到了一份成功之後的小小滿足。這種滿足,比因父母給予而獲得的滿足,要深刻得多。

銘銘媽媽從不輕易滿足兒子過分的要求,不是不捨得花錢,她告訴銘銘:正當的要求我們不打折扣,但是過分的消費你要有合理的理由。她還告訴銘銘,靠自己的努力來滿足自己,纔是最光榮的。

當孩子們眼淚汪汪,似乎無限委屈的時候,父母如果被孩子的淚水打敗,輕易滿足了孩子,只會讓他們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出更多的不合理要求。如果像銘銘媽媽一樣,給孩子一個明確的原則,那麼再有不合理的要求得不到滿足時,他們也就不會覺得委屈,同時也就學會剋制、懂得自律了。

在學習上,讓孩子經歷委屈

張大姐的兒子上初中時,由天沉迷於電腦遊戲,成績迅速下滑。老師在課堂上點名批評他,並很嚴厲地說他這樣下去註定成不了大器。他覺得很丟面子,回家就發牢騷罵老師。張大姐聽說後,頓感孩子大受委屈,馬上找到學校跟老師理論,口口聲聲說“好孩子是誇出來的”,要“賞識教育”才能教出人才,指責老師傷了孩子的自尊心,並強烈要求老師當着全班同學的面向孩子認錯,結果鬧到給孩子轉學纔算了事。

張大姐拼力護衛的只是孩子的虛榮,爲了這個不必要的虛榮她甚至不惜與老師、學校爲敵,她的助陣導致了矛盾的擴大與激化,也毀掉了孩子原本熟悉平靜的學校生活。

孩子們在學習中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總會遇到難題遇到障礙,總會走點彎路岔路,老師及時的批評指正,其實正是對孩子們負責。而習慣了表揚習慣了誇獎的孩子,是聽不得一點批評的。愛子心切的父母們常常會像張大姐一樣,覺得是孩子受了委屈,是老師們太不講究方式了等等。家長的這種反應很明顯會助長孩子的驕傲與傲慢,他們不肯去面對真正的問題,更不去找問題的癥結,而只會抱怨老師甚至抱怨功課本身。

其實,學習和做事一樣,沒有誰時時處處都有必勝的把握,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失敗不斷進步的過程,能坦然面對失敗、面對缺點不足的人,纔可能戰勝失敗和不足,從而獲得長足進步。張大姐的兒子不肯面對的正是自己的失敗與不足,而張大姐不肯讓孩子受委屈的糊塗心理,也使她認不清事情的真相,錯把老師的認真負責,當成了對孩子的存心傷害,她的舉動不但傷害了老師,也堵掉了孩子經受委屈的途徑,從此,他恐怕更聽不得批評了。

一個明慧的家長應該讓孩子們明白:能接受批評才能不斷進步,有過失敗才能體會成功。而成功與失敗都不過是暫時的狀態,勝本無可驕,敗也無可餒,努力學習、做事纔是本分。而能讓孩子真正體悟並懂得這個道理的直接方式,就是那個“受委屈”的過程。

在交往中,讓孩子壘建自己的生存基礎

樂樂喫午飯的時候告訴媽媽,張震又欺負他了,他們幾個人合夥把一個塑料袋套到他頭上,還試圖把QQ糖塞到他的鼻孔裏。

樂樂媽媽聽得很心疼,但是不動聲色,問:“那你怎麼辦的?”

樂樂晃晃頭,小男子漢一樣:“我拼力把塑料袋扯破了。”

“那,你告訴老師了嗎?”

“沒有。”

“那,用不用爸爸媽媽幫你?”

“不用了。媽,你不說自己解決嗎,我會慢慢想出辦法對付他們的。”

一週後,還是午飯時間,樂樂微笑着告訴媽媽:“今天張震主動找我玩兒了,還送給了我一個玩具小坦克呢。”

“爲什麼呢?”

“可能因爲週會課的時候我表揚他了。週會課老師讓大家互相批評和表揚,大家說到張震的時候都是批評的話,只有我表揚他了。”

“你怎麼表揚的?真心表揚的嗎?”

“是啊。我說他是班裏跑得最快的,力氣最大的,聲音最宏亮的。他真的是啊。你不是說每個人都有優點嗎,這就是他的優點啊。”

樂樂媽媽看着單純的兒子,開心地笑了,她伸手胡嚕下兒子的頭,讚許地說:“兒子,你做得很好。”

孩子們之間的交往是直接的、真切的、毫不掩飾的,一切的愛憎喜厭都是溢於言表的,在那些直來直去的交鋒碰撞中總會有錯失與誤解,所以孩子們在交往過程中,受點委屈也是不可避免的。我很佩服樂樂的媽媽,她沒有一聽到孩子受委屈就忙不迭地想上去幫他,而是等待並關注孩子自己想辦法化解矛盾,從小培養孩子的寬和心態,讓他習慣於去發現別人的優點與長處。正是這認同別人優點的寬和心,讓孩子自己化解了矛盾,贏得了友誼。

孩子們的交往過程也是在爲今後的人生做準備,在被欺負、被誤解的過程中歷練的是對挫折的承受力,在自己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鍛鍊的則是心胸和膽識,而交往過程中不斷的摩擦和委屈,正是在一磚一瓦地壘建起孩子自己的生存基礎。如果家長們因爲怕孩子受委屈,而替代他們去處理問題,甚至幫他們去交朋友、辨是非,其實是剝奪了他們成長的體會。

還是適當讓孩子們受點委屈吧,那“委屈”,其實是一把剪除枝蔓的大剪刀。受委屈的過程,就是修正自己的過程,也是一個認識和了解現實生活的過程。有“委屈”修剪的成長,不會驕慢,不會輕狂,只會多一份沉實厚重的力量。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