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交中產稅這件事兒,年輕人從來沒虛過

中產階級,一直是流傳在北上廣CBD坊間的傳說。

這四個字,代表了一套準商業精英和未脫髮程序員們無限嚮往的生活方式。

“早餐牛油果,下午星巴克,晚餐燭光波爾多”。

但大家口中的所謂“中產”,極有可能是個悖論。

真正達到中產階級的人(雅稱“大中產”),各有各的砸錢生活方式,別說總結不出規律,你可能連見都沒見過。

更多的“中產”們只是喜歡在消費這件事上強迫自己的年輕人,你說他是中產,他沒房;你說他不是,他不該花的錢都花了,買的就是那一份高級感。

在交中產稅這件事兒上,這些年輕人可從來沒虛過。

對他們來說,健身房和上個世紀的藝術照影樓沒區別,都是捯飭半天,拍幾張照片就出來的地方。

花五位數辦張月卡眼都不眨一下,去五天然後催眠自己錢沒白花。

當然,五天裏要拍出五十天份的自拍。

私教也是一定要有的,最好是異性,畢竟器材大同小異,只能通過長相身材各異的私教來彰顯自己unique。

最熟悉的健身器材是蓮蓬頭和全身鏡,衝個澡對着門口的鏡子自拍打卡,千萬別忘了手機倒着拿,聽說拍出來顯瘦。

自拍裏也可以允許有身材比自己好的同性,但篩選條件同自己婚禮的伴郎伴娘,必須是去頭纔可食用的那種。

看着身邊真正的大中產階級天天記錄體重變化,而自己的手機裏只保存着千篇一律的自拍,也並不傷心。

目的終究不一樣,人家是對自己的身體負責,而他們,只是對別人的眼光負責。

牛油果之於中產階級,就像滷煮之於北京人,狗不理之於天津人,是身份與地位的象徵。

原因也很簡單,它身上囊括了中產階級的所有審美:

結構極簡風,一顆大核剩下都是肉;配色性冷淡,不加濾鏡原片直髮ins;口感味道小衆,大多數人不愛喫。這種生來就帶着高級感的食材自然是年輕人們的必答題。

但喫牛油果就像吸毒,一旦沾上,想戒太難了。

一開始可能還抱持好奇心,天天百度怎麼喫最高級,不小心搜到它還有個小衆的名字叫鱷梨,於是開始使用鱷梨這兩個字發動態。

後來才知道這個名稱是上個時代的trend,立馬刪了之前發在ins上的#每日早餐。

喫的時間越長越要每天曬一下早飯,生怕一天不喫,別人就會懷疑你的中產資金鍊斷裂。

就算早上爲了擠地鐵沒時間喫早餐,也要在晚上的日料局點一份牛油果手握。只喫幾片牛油果,別的扔掉。

既證實牛油果沒斷供,又彰顯一次生活的儀式感,一份中產稅效果double。

對他們來說,腎壞了都可以不換,iPhone出新款,甭管舊的壞沒壞都得換。

相較於別人每年支出曲線在雙十一到達巔峯,這些年輕人的高潮往往提早一個多月來。

就在蘋果發佈會後的第二天。

此前他們已經打聽清楚了,哪家信用卡可以12期免手續費購買新機。

從下單到收貨,他們有一萬種在朋友圈委婉表達迫切心情的方式。

新機到手還沒結束,沒有價值¥1099的原裝皮質保護套,手機就像少了一半靈魂。

這時他們會在淘寶上尋找關鍵詞“官方同款”、“廠家直出”,以¥128的價格購入。

當別人開始嘲諷“大錢都花了,小錢捨不得”時,他們依舊理直氣壯。

“稅要交在刀刃兒上,這叫生活方式,懂麼你!”

戴森,名副其實的“中產收割機”。

當大中產們更新一套戴森V10給家裏的保姆,他們正默默用一個月房租下單一款V7,幻想着用它吸淨自己二十多平的主臥。地不夠吸還能吸牀,再不濟吸吸貓也行。

當戴森捲髮棒推出時,她們簡直欣喜若狂:曬圖終於不用給爸媽分組了!

以前發過幾張拿着吸塵器的自拍,老媽看見還以爲閨女去當保姆了,劈頭蓋臉罵一頓。

狠下心花光季度獎入手,才發現因爲加班熬夜而變脆的頭髮抵不住捲髮棒的吸力,一卷就折。

就這樣,捲髮棒撅折的頭髮,再用吸塵器吸乾淨。

戴森的全線產品反而在這些年輕人的手中,形成了一套完美的生態閉環。

在他們看來,大中產階級呼出來的二手菸,都比別人抽進去的一手煙成色新。

秉持着像大中產看齊的原則,出入各大social場合前,確保褲兜裏一定要塞着三位數一包的煙。

坐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掏出來隨意丟在桌子上,一定是偏桌子中間的公共位置,並用眼神詢問別人抽不抽。

這種對不菲消耗品處置的隨意感,就是生活品質的里程碑。

但也不會和自己貧困階級的嘴過不去,口袋裏還是裝着十塊一包、抽慣了的煙。

隨身還帶着從不同精品店順來的定製火柴,只用它點菸。堅決不用一次性打火機,zippo更不行。

從不去廁所抽菸,所以約會特意選擇有露臺的餐廳,也會帶便攜菸灰缸。

抽菸的節奏也很關鍵,無論煙的長短,都能在3分鐘內抽完。

既能讓每一口煙都不浪費,身上的菸草味也恰到好處,省了買古龍水的錢。

對自己的人生有控制權,纔是中產階級的標誌。

聯名款,是光明正大追上大中產們的綠色通道。

Chanel、LV這些奢侈品界的硬貨格調太高,伸手去夠確實有點捉襟見肘。

但知名設計師的自有品牌和華而不實的潮牌聯名款,那是一定不能放過的。

參與聯名的街邊品牌也有講究。

相比於普及度與品味成反比的Supreme和穿兩次就洗壞了的H&M,大家最愛的還是UNIQLO。

和UNIQLO聯名,就像是各大品牌針對時尚弄潮兒們的精準扶貧。

Alexander Wang、Jil Sander,包括最近的與芝麻街和KAWS聯名,等品牌醞釀合作的緊張程度堪比等自己受孕。

看着手裏大包小包,裝着UNIQLO質量+大牌印花的衣服,他們笑得像村上隆的太陽花。

雖然花了不少錢,但整體觀感跟搶了錢一樣。

在他們眼中,跨省通勤和一兩年纔有一次的出國放鬆一視同仁,統稱旅行。

不存在“旅遊”、“公費出差”等任何說法,“度假”這個詞勉強可以接受。

目的地也不能隨便選,小衆是核心訴求。

雖然因爲實際收入水平,基本在國內旅行,但地名必須洋氣。

聽着不像北歐的古樸小鎮,也要像東南亞的夢幻海島。就算讀作“北戴河”,發朋友圈秀團建也要一律寫作“阿那亞”。

偶爾的出國機會更要珍惜,能去歐美堅決不去東南亞國家。

沒別的原因,只是自稱對華人聚集地過敏。

看着大中產品嚐了夜的巴黎,埋葬記憶的土耳其,一點不眼饞。

路上風景也確實來不及看。說到底,花錢裝X,纔是旅行的意義。

都說音樂市場在垂死掙扎,但吊着這最後一口氣的,可能就是買黑膠的他們。

其實也不知道黑膠和普通CD有什麼區別,也不認識大部分出黑膠唱片的歌手。

但小衆的,終歸是中產的。就是要專挑沒人認識的歌手買。

過程中也沒忘diss一下買華語歌手黑膠唱片的人,冷嘲熱諷人家沒品味。

真正開始聽黑膠是從買了大概20張唱片開始,因爲之前一直捨不得買臺黑膠唱機。

這個高雅的愛好,最終止於家裏的貓不慎將唱機踢翻在地。

沒事,反正唱片本身也不是用來聽的。

但也是真沒錢再買臺機器了,還是充個網易雲年費黑膠VIP吧。

對於網購,他們的態度是從精通到放棄。越有錢越要入人間食煙火。

最瞧不起身邊的同事去專櫃試穿,回家在網上下單。

因爲不想接受網店幾百塊的折扣,也因爲真正高級的東西,直接去店裏是買不到的。

他們都是在網上預約,再去實體店提貨。

一是親手把東西提回家,不經快遞員的手,是對商品的基本尊重,中產階級最講禮儀;二是到實體店提貨,還可以趁機試穿別的新品,蹭個自拍發朋友圈。

交稅也講究“Reservation only”,不然交的再多,也都是低級智商稅。

上邊這些稅,你可能真的交過很多次,但這並不是什麼丟人的事兒。

中產稅,更像是一種份子錢,大家把手裏的錢攤一攤,一起加入這場年輕人關於階級迷茫與慾望盛放的狂歡。

你只是其中一員,並非特立獨行。

雖然交了錢,但至少心裏舒坦了,慾望得到滿足了,不說物超所值,也算童叟無欺。

至於生活有沒有真的變高級,我也回答不了。

等我攢的錢夠交一次稅之後,再說吧。

文 | 凡凡

圖 | 震震

咋整話題

你最近交過哪些“中產稅”?

寶貝兒,能給我摘一顆星星嗎 (>ω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