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蛋白质日粮技术,就是根据蛋白质氨基酸营养平衡理论,在不影响动物生产性能和产品品质的条件下,通过添加适宜种类和数量的工业氨基酸,降低日粮蛋白质水平、减少氮排放的技术。

11月11日,国家饲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谯仕彦从四川回到北京,他这次是同国家发改委经贸司、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调研低蛋白日粮的推广应用情况。

在谯仕彦去四川之前,中国饲料工业协会批准发布了《仔猪、生长育肥猪配合饲料》《蛋鸡、肉鸡配合饲料》,谯仕彦是前一项标准起草的首席专家。据悉,团体标准聚焦降低配合饲料蛋白质含量,倡导高效低蛋白质日粮体系应用。

谯仕彦调研后发现,低蛋白质日粮的推广效果并不理想,“不在技术,更多的是观念问题。”

蛋白质含量不是越高越好

早在20年前,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饲料工业协会会长、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德发团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亚热带生态农业所研究员印遇龙团队就开始研究低蛋白质日粮配制技术。他们认为,当前已经到了大力推广低蛋白质日粮的时候了。

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越高越好吗?两位院士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谯仕彦也这样认为。

据了解,动物肠道内未被消化的蛋白质,经过细菌作用会产生氨气。氨气是一种有毒气体,对动物的生产性能、健康产生不利影响。以生猪为例,研究证明,过量的氨气会引起猪呼吸道疾病,严重的会影响母猪的生殖功能。另外,猪排泄物中的氮来自日粮中未被消化的蛋白质,对环境有极大的污染。

据研究,如果动物摄入100克蛋白质,一般情况下会有50~60克的总排放蛋白质进入环境。

谯仕彦团队研究表明,在一定范围内,日粮蛋白质水平每降低1个百分点,猪排泄物中氮含量降低6~8个百分点,猪舍中氨气浓度减少8~10个百分点。

 “并不是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越低越好。”印遇龙说,维持合理蛋白质水平是必要的。而这也正是低蛋白日粮配制技术需要解决的问题。

氨基酸平衡是主要技术手段

据谯仕彦介绍,所谓低蛋白质日粮技术,就是根据蛋白质氨基酸营养平衡理论,在不影响动物生产性能和产品品质的条件下,通过添加适宜种类和数量的工业氨基酸,降低日粮蛋白质水平、减少氮排放的技术。

向畜禽饲料中补充氨基酸,做到限制性氨基酸的平衡是推广应用低蛋白质日粮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

几十年来,动物营养和饲料科学专家致力于低蛋白质日粮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突破了一系列技术难题。

以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为例,自2005年以来,该学院科研人员深入解析了低蛋白质日粮中必需氨基酸在猪体内的代谢转化与调控    机制;突破饲料中净能的测定技术,建立了用一般化学成分估测猪饲料中净能值的数学模型。

谯仕彦介绍,他们与长春大成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发明了赖氨酸硫酸盐、苏氨酸、色氨酸、氮氨甲酰谷氨酸等新型饲用氨基酸的低成本产业化生产工艺,为低蛋白质日粮的应用提供了物质基础。

此外,他们创建了低蛋白质日粮的能量蛋白质平衡模式和主要限制性氨基酸平衡模式。

加大科技成果应用力度

近年来,我国在低蛋白质、低豆粕日粮的推广应用上作了不少的尝试和努力,但推广面仍然不够大。

印遇龙和谯仕彦共同提到了饲养习惯的问题:我国多年形成的以饲料蛋白质含量判定饲料质量的思维习惯,短时间内难以得到纠正。

其实,低蛋白日粮的应用并不会影响动物的生产性能和品质。据印遇龙研究发现,日粮添加精氨酸,可提高肥育猪胴体瘦肉率,降低脂肪率,改善猪肉质性状。

据了解,我国现行的2008版国家标准《仔猪、生长肥育猪配合饲料》《产蛋后备鸡、产蛋鸡、肉仔鸡》均规定了饲料蛋白质含量的最低要求。

实际上,蛋白质营养的实质是氨基酸。“这两个国家标准的历史局限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蛋白质重要性的误解。”谯仕彦说。

谯仕彦介绍,相比于国标,两项团体标准增设了粗蛋白质、总磷上限值,下调了部分指标的下限值,增加了限制性氨基酸品种,重新划分了动物生长阶段,增加了我国特色养殖品种黄羽肉鸡的相关指标。

在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团体标准发布会上,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和广东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代表饲料企业和养殖企业宣读了《采用团体标准承诺书》。

这也是谯仕彦希望的,“大型饲料和养殖企业应该站在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提高技术水平和认识水平,示范引导推广应用低蛋白质日粮。”

来   源丨粮油市场报

总值班丨刘新寰  统筹丨刘超  编辑丨从申

中国粮食行业惟一公开发行的报纸

让您深入了解中国粮食经济

新媒体业务电话:0371-68103765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