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蛋白質日糧技術,就是根據蛋白質氨基酸營養平衡理論,在不影響動物生產性能和產品品質的條件下,通過添加適宜種類和數量的工業氨基酸,降低日糧蛋白質水平、減少氮排放的技術。

11月11日,國家飼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中國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教授譙仕彥從四川回到北京,他這次是同國家發改委經貿司、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調研低蛋白日糧的推廣應用情況。

在譙仕彥去四川之前,中國飼料工業協會批准發佈了《仔豬、生長育肥豬配合飼料》《蛋雞、肉雞配合飼料》,譙仕彥是前一項標準起草的首席專家。據悉,團體標準聚焦降低配合飼料蛋白質含量,倡導高效低蛋白質日糧體系應用。

譙仕彥調研後發現,低蛋白質日糧的推廣效果並不理想,“不在技術,更多的是觀念問題。”

蛋白質含量不是越高越好

早在20年前,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飼料工業協會會長、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德發團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科院亞熱帶生態農業所研究員印遇龍團隊就開始研究低蛋白質日糧配製技術。他們認爲,當前已經到了大力推廣低蛋白質日糧的時候了。

飼料中蛋白質含量越高越好嗎?兩位院士給出的答案是否定的。譙仕彥也這樣認爲。

據瞭解,動物腸道內未被消化的蛋白質,經過細菌作用會產生氨氣。氨氣是一種有毒氣體,對動物的生產性能、健康產生不利影響。以生豬爲例,研究證明,過量的氨氣會引起豬呼吸道疾病,嚴重的會影響母豬的生殖功能。另外,豬排泄物中的氮來自日糧中未被消化的蛋白質,對環境有極大的污染。

據研究,如果動物攝入100克蛋白質,一般情況下會有50~60克的總排放蛋白質進入環境。

譙仕彥團隊研究表明,在一定範圍內,日糧蛋白質水平每降低1個百分點,豬排泄物中氮含量降低6~8個百分點,豬舍中氨氣濃度減少8~10個百分點。

 “並不是飼料中蛋白質含量越低越好。”印遇龍說,維持合理蛋白質水平是必要的。而這也正是低蛋白日糧配製技術需要解決的問題。

氨基酸平衡是主要技術手段

據譙仕彥介紹,所謂低蛋白質日糧技術,就是根據蛋白質氨基酸營養平衡理論,在不影響動物生產性能和產品品質的條件下,通過添加適宜種類和數量的工業氨基酸,降低日糧蛋白質水平、減少氮排放的技術。

向畜禽飼料中補充氨基酸,做到限制性氨基酸的平衡是推廣應用低蛋白質日糧的主要技術手段之一。

幾十年來,動物營養和飼料科學專家致力於低蛋白質日糧的基礎理論和應用技術研究,突破了一系列技術難題。

以中國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爲例,自2005年以來,該學院科研人員深入解析了低蛋白質日糧中必需氨基酸在豬體內的代謝轉化與調控    機制;突破飼料中淨能的測定技術,建立了用一般化學成分估測豬飼料中淨能值的數學模型。

譙仕彥介紹,他們與長春大成實業集團有限公司,發明了賴氨酸硫酸鹽、蘇氨酸、色氨酸、氮氨甲酰穀氨酸等新型飼用氨基酸的低成本產業化生產工藝,爲低蛋白質日糧的應用提供了物質基礎。

此外,他們創建了低蛋白質日糧的能量蛋白質平衡模式和主要限制性氨基酸平衡模式。

加大科技成果應用力度

近年來,我國在低蛋白質、低豆粕日糧的推廣應用上作了不少的嘗試和努力,但推廣面仍然不夠大。

印遇龍和譙仕彥共同提到了飼養習慣的問題:我國多年形成的以飼料蛋白質含量判定飼料質量的思維習慣,短時間內難以得到糾正。

其實,低蛋白日糧的應用並不會影響動物的生產性能和品質。據印遇龍研究發現,日糧添加精氨酸,可提高肥育豬胴體瘦肉率,降低脂肪率,改善豬肉質性狀。

據瞭解,我國現行的2008版國家標準《仔豬、生長肥育豬配合飼料》《產蛋後備雞、產蛋雞、肉仔雞》均規定了飼料蛋白質含量的最低要求。

實際上,蛋白質營養的實質是氨基酸。“這兩個國家標準的歷史侷限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對蛋白質重要性的誤解。”譙仕彥說。

譙仕彥介紹,相比於國標,兩項團體標準增設了粗蛋白質、總磷上限值,下調了部分指標的下限值,增加了限制性氨基酸品種,重新劃分了動物生長階段,增加了我國特色養殖品種黃羽肉雞的相關指標。

在中國飼料工業協會團體標準發佈會上,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和廣東溫氏食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代表飼料企業和養殖企業宣讀了《採用團體標準承諾書》。

這也是譙仕彥希望的,“大型飼料和養殖企業應該站在行業可持續發展的高度,提高技術水平和認識水平,示範引導推廣應用低蛋白質日糧。”

來   源丨糧油市場報

總值班丨劉新寰  統籌丨劉超  編輯丨從申

中國糧食行業惟一公開發行的報紙

讓您深入瞭解中國糧食經濟

新媒體業務電話:0371-68103765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