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笔者从市城市管理科研院了解到,目前,成都市城市综合管理数据资源中心已经基本实现城市管理中市政数据、政务数据和数字城管等现有的城市管理类数据的采集整合,初步实现可视化融合分析,打通“城管大脑”的“神经网络”。”市城市管理科研院相关负责人介绍,比如道路桥梁系统的监测数据,填埋场每天进出车辆的称重、扬尘监测的数据、餐厨垃圾的处理数据,数字城管中城市、部件事件的数据,照明监管的数据等等,“在整合数据过程中,我们发现之前大家使用的标准不一致,在数据上就无法实现融合。

四川新闻网成都12月27日讯以往,需要对某座桥梁安装传感器,取电成为一件较繁琐的事,“要请照明处的人一起去现场看、找;知道了在什么位置,才可以接入电源,来来回回得花上10天左右。”然而,当城市综合管理数据的系统整合完成,“做好方案,这些信息和数据直接可以在数据资源中心调入,一个传感器的接入仅需两三天。”

城市管理效率的提高,只是成都市综合管理数据资源中心以后可以实现的其中一个场景之一。笔者从市城市管理科研院了解到,目前,成都市城市综合管理数据资源中心已经基本实现城市管理中市政数据、政务数据和数字城管等现有的城市管理类数据的采集整合,初步实现可视化融合分析,打通“城管大脑”的“神经网络”。

打通数据壁垒 实现数据汇聚

笔者了解到,今年2月,城市综合管理数据资源中心一期项目启动,就是为了汇聚数字城管、道桥、照明、固废、扬尘等多领域数据资源,为促进城市管理改革创新和持续发展提供好数据保障。

“今年,我们主要是整合城管内部系统的各种数据,破解互相调用数据很不方便的痛点。”市城市管理科研院相关负责人介绍,比如道路桥梁系统的监测数据,填埋场每天进出车辆的称重、扬尘监测的数据、餐厨垃圾的处理数据,数字城管中城市、部件事件的数据,照明监管的数据等等,“在整合数据过程中,我们发现之前大家使用的标准不一致,在数据上就无法实现融合。”简单来说,就是把来自各自不同信息系统的数据,按一套标准来进行处理,就像把海水、江水、河水、雨水处理成同样的纯净水。

据了解,数据的统一是实现数据共享的基础,数据的整合和汇聚,将建立一个满足系统化、全链条、全流程城市管理业务管理需求的数据资源池。目前,该中心已汇聚超过4亿条数据,率先在全市搭建起行业电子政务数据的共建共治共享平台。

形成城市管理资源“一张图” 实现数据共享

笔者在数据资源中心看到,在一张可视化的地图上,综合页面会显示群众诉求、数字城管、市政设施、城市管理人员、违建整治、扬尘治理、行政执法七个方面的信息,而点开每一个单个的系统,又会显示单个系统的全面信息。中间是成都的地图,立体显示最近一次对各区的评价情况。

在这张可视地图上,布满了城市管理的所有人员、车辆、部件、设施等,点击其中一个,立即会显示在岗人的所有信息,在岗车辆的所有信息以及部件的信息,“如果有突发事件,数据的调取将会非常迅速而方便,应急的效率将大大提高。”将分散在现有不同系统里的多种地理信息平台,统筹整合为包含人员、车辆、物资和事件等信息的“城市管理资源一张图”,具备了为全市城管系统提供统一地理信息平台数据支撑的能力。

据了解,目前在全市数据目录体系内细化梳理出了235个数据类,3359个数据项的城市管理数据目录,基本建成了市城管委内部数据目录体系,完成了资源共享平台的系统开发和上线部署。以后,系统内外的用户单位可以直接登录资源共享平台,直接在数据目录中发起共享需求,通过相关部门在线审核、系统自动配置,实现城市管理数据共享办理“最多跑一次”。

探索城市管理应用场景 科学研判城市管理工作趋势和问题演化

笔者了解到,将散落在城市管理各个业务领域的数据进行汇聚后,还将引入全市人口动态分布、车辆动态分布、视频感知信息等数据,运用大数据手段进行挖掘和分析利用。以问题为导向,分析城市管理各个行业单元专题数据,进行“数据画像”,发现其中的规律和行业之间的关联,对城市管理工作趋势和问题演化提供科学研判依据,“通过可视化界面,可推动建立依托数据、可以量化衡量的城市管理新模式。”

这样一来,可以增强对城市管理问题和群众需求的感知能力,形成业务数据驱动、风险智能预警、管理持续创新、决策科学规范的城市综合管理新模式,推动城市智能化管理再上新台阶。

下一步,将力争城市管理行业数据共享率达到60%,甚至80%,进一步拓宽智能化业务分析能力,数据治理工作全面启动,加强城市综合管理数据的融合运用,基本形成以数据分析为基础,智慧化决策为指引的城市管理服务新模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