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窯亦稱“建安窯”、“烏泥窯”,漢族傳統制瓷工藝中的珍品,宋代名窯之一。窯址在福建省建陽市水吉鎮。以燒黑釉瓷聞名於世。小碗最多,胎骨烏泥色,釉面多條狀結晶紋,細如兔毛,稱“兔毫盞”。

也有燒成“鷓鴣斑”和“銀星斑”的,別緻美觀。釉下毫紋,是利用酸性釉料所後成的酸化痕跡作裝飾,因建窯瓷皆仰燒,釉水下垂,成品口緣釉色淺。

由於器壁斜度不同,流速快,成纖細毫紋,流速稍慢則粗,就成兔毫之狀。有的器底,刻有“供御”和“進”琖等字樣,爲貢瓷。

建窯簡介

建窯在今福建省建陽市水吉鎮的蘆花坪一帶,因宋時屬建州建安縣(今建甌),故名建窯(歷史上也有人稱建安窯)。

建窯是建州文化中的一部分,該窯始於晚唐,盛於宋,而衰於元。主要是燒製青瓷、黑釉瓷、青白瓷等。其中以黑釉瓷聞名於世。有宋一代在鬥茶風盛行時更是受到皇室的喜愛。建窯以今天福建省建陽爲代表,窯址在建陽水吉鎮,以產黑瓷而著稱。

唐代始創燒,到了宋代尤其是南宋爲極盛時期,至清代而終。.建窯原是江南地區的民窯,北宋晚期由於“鬥茶”的特殊需要,燒製了專供宮廷用的黑盞,部分茶盞底部刻印有“供御”或“進”字樣。這種瓷器在日本被稱爲:天目釉。日本和韓國的茶道都非常重視此物。它的胎體厚實、堅緻,色呈淺黑或紫黑,器型以碗、盞爲主。

建窯工藝特色

建窯主要產品以盞、碗、盤、碟爲主,兼燒盒、罐、壺、燈、爐、鉢、梅瓶、冥器等,在宋代盛產黑釉瓷而聞名於世。

足底有“供御”、“進盞”字銘的,應是爲宋代宮廷燒製的貢品。黑釉盞的特徵:胎含鐵量高,一向有“鐵胎”之稱,胎體厚重,呈黑灰色、紫黑色,胎質粗糙堅硬,露胎處色沉而無光。

造型多樣,有大小斂口、敞口等不同形式,圈足小而淺,修胎草率有力,刀法自然,釉質剛潤,釉色烏黑,器物內外施釉,外釉近底足,足底無釉而露胎。

釉面有明顯的垂流和窯變現象,有“兔毫”、“油滴”和“曜變”及“鷓鴣斑”等有名的品種。目前日本所藏的幾種聞名世界國寶級的“曜變”天目盞,就是建窯的產品。

宋代是建窯的發展時期,以燒黑釉器而著稱。兔毫斑、鷓鴣斑、曜變等釉色的名品就出在這裏,以茶盞爲多

在建窯黑釉盞盛名的影響下,各地的仿燒者甚多,除福建本省的南至福清市,北至武夷山以北的幾十處瓷窯之外,還有江西的吉州窯,四川、山西、陝西、河北、河南等地都有仿燒的,形成了以建窯爲首的建窯系。

由於宋代鬥茶風尚盛行,而主燒適宜爲鬥茶的黑釉茶盞,亦稱建盞,以水吉鎮窯製品爲最,頗受文人喜愛。北宋後期曾爲宮廷燒製鬥茶使用的黑釉盞,並於器底刻"進盞"、"供御"字樣。建陽窯產品使用含鐵高的原料做胎,因而胎色深黑堅硬,有"鐵胎"之俗稱,或名烏泥窯、黑建、烏泥建等。

盞內外均施黑釉,外壁釉不到底,露黑色胎。黑釉盞以鐵結晶形成的斑紋爲飾,呈條狀晶紋的稱兔毫,有黃、白兩色,故又有金、銀兔毫、玉毫、兔斑等別稱,也有呈油滴結晶狀,宋人稱鷓鴣斑。鐵結晶

呈油珠狀的稱爲油滴,更有少數窯變花釉,在不規整的油滴周圍出現窯變藍色,尤爲珍貴。

建窯的歷史傳承

建窯以產黑瓷而著稱。唐代始創燒,到了宋代尤其是南宋爲極盛時期,至清代而終。

建窯黑釉白斑碗

建窯以產黑瓷而著稱。唐代始創燒,到了宋代尤其是南宋爲極盛時期,至清代而終。.建窯原是江南地區的民窯,北宋晚期由於“鬥茶”的特殊需要,燒製了專供宮廷用的黑盞,部分茶盞底部刻印有“供御”或“進盞”字樣。這種瓷器在日本被稱爲:天目釉。日本和韓國的茶道都非常重視此物。它的胎體厚實、堅緻,色呈淺黑或紫黑,器型以碗、盞爲主。

仿燒代表的窯口有:福清窯,武夷山窯和茶洋窯。以福清窯數量居多,武夷山窯的加金彩的器物爲貴(窯址中發現殘片若干,唯一四件完整器現存於日本某博物館中),茶洋窯年代最晚。

建窯金扣兔毫茶盞

建窯的瓷器特徵

胎厚、色黑、釉潤澤

1.胎體厚重堅緻,胎色紫黑。

2.釉色黑而潤澤,器內外施釉,底部露胎,釉汁垂流厚掛,有的凝聚成滴珠狀。釉面呈現褐黃色,銀灰色和褐藍色。因釉色細而下垂,酷似兔毫,故稱"兔毫盞",按其釉色又叫"金盞"、"銀盞"和"藍盞"。

"藍盞"更爲可貴。在高倍放大鏡下,可見其釉面開細小蟬羽紋,點綴着雪花片的金星、銀星和紅星。其流淌下垂的兔毫紋,呈現着濃淡深淺、曲曲彎彎不規則的宛如西北黃土高原的丘壑,呈色上濃下淡,以至消失,給人一種自然的美感。在太陽光下,其黑色釉面閃爍着金紅色的光點,盛滿水其金紅色光點在水中跳躍,其妙無窮。

3.建窯器物以碗盞爲多。其造型口大足小,形如漏斗,有敞口和合口兩種,以敞口爲多。底爲淺玉環圈足,有旋坯紋。有的器物底足刻有"進王戔 "、"供御"銘文。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