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燈、儺戲、書法、滾龍、龍舟賽、木偶、說春等非物質文化,苗族“四月八”、土家“過趕年”、侗家“趕坳節”、仡佬“敬雀節”、羌族“羌歷年”等民族獨有節日,“毛龍節”“花燈節”“擺手舞節”“龍舟節”等特色民俗活動……這些閃爍着奇光異彩的文化積澱,都是銅仁的文化瑰寶。

今年以來,我市文化改革發展工作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產業發展的各項部署,緊緊圍繞“以改革添活力,以項目促發展”思路,着力做好“文化+”文章,積極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產業發展,取得了較好成效。截至目前,文化產業增加值達到31.36億元,較上年增加6.43億元,佔GDP比重3.23%,較上年提高0.66個百分點,增比進位在全省各市(州)排位從上年第七位提升至第四位。

根植文化土壤 打造品牌產業

今年首屆貴州梵淨山國際抹茶文化節上,我市獲得“中國抹茶之都”“中國高品質抹茶基地”“抹茶文化研究中心”等榮譽。

同時,“梵淨山茶”品牌在2018年中國100強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評估中,品牌排名全國第31位,品牌價值19.86億元。目前,已建設省內銷售點941個,省外銷售點297個,進入商超省內66家、省外20家,基本實現線上、線下銷售同步發展,已有15家茶企獲得直接出口資質,主要出口泰國、越南、非洲等區域,2017年實現茶葉出口2889噸,創匯680萬美元。

茶產業的發展離不開文化的傳承。我市種茶、製茶、飲茶歷史悠久,茶文化淵源流長,據茶聖陸羽《茶經》記載:“黔中生思州、播州、費州、夷州……其思、播、夷往往得之,其味極佳……”市內產茶縣屬原思州、夷州地區,是中國茶樹原產地之一。

早在明朝永樂年間,梵淨山貢茶就享譽朝野,在漫長的歷史演變中,梵淨山茶與梵淨山民族文化、生態文化、紅色文化有機融合,逐漸形成了底蘊深厚的以“修身養性、健康和諧”爲主旨的梵淨山茶文化。

2000多年來,松桃苗族通過羣體記憶和母女的口傳身授,世代相傳,保留了部分先民遺留下來的生活習慣和刺繡風格,後來漸趨穩定的生活將苗繡用於記錄的作用轉化爲美化生活的裝飾物,題材也漸漸從繪製河流山川延伸至日常生活,花草蟲魚,題材更爲豐富。這種手工刺繡技藝在傳承的過程中歷代刺繡高手的不斷豐富和創新,以至形成了如今具有“鮮亮明快、原始古樸、淡雅情趣、移情養性”特點的“松桃苗繡”。

作爲松桃苗繡第七代傳承人的石麗平,在傳承刺繡文化的同時,將刺繡發展成了文化產業,創立了貴州松桃梵淨山民族文化旅遊產品開發有限公司。由該公司生產的“松桃苗繡”產品成爲外交部指定外交禮品,2015年7月,“松桃苗繡”成爲國家級地理標誌。目前,“松桃苗繡”系列220個品種苗繡產品,暢銷北京、上海等地,出口美國等10多個國家。同時,在刺繡的帶動下,該縣3100名婦女依靠傳統手藝實現家門口就業。

銅仁豐富的文化資源更帶來了“一帶雙核”文化旅遊項目、玉屏簫笛生產研發基地等13個項目列入“十三五”時期省重點文化產業項目,總投資411.08億元,排全省第三位。建成了省文產專項資金支持項目萬山硃砂文化產業園、銅仁市文化創意產業園、玉屏簫笛研發生產基地等。

截至去年底,我市共有文化企業1184家,文化個體工商戶1901家,文化行政事業單位134家,文化社團45家,規模以上文化企業62家。今年,在去年基礎上,通過分級調度,全市文化企業新增1193家,文化企業實現翻番。

根植歷史文化 發展旅遊觀光

儺戲之鄉德江,其儺文化、龍文化、紅色文化、烏江文化的交融,不僅爲人們提供了豐富的精神食糧,還帶來了經濟收益。今年國慶,靜臥武陵山深處的德江縣荊角鄉巖底村,土家人跳起儺戲,熱情迎接四方遊客。旅遊逐漸帶動產業發展,過去該村的李子賣3元一斤,而在“神祕儺寨”旅遊項目啓動後,漲價到8元一斤。多元文化推動德江旅遊興興向榮。

德江縣民族文化豐富多彩,內容涵蓋傳統戲劇、曲藝、美術、技藝等。除了一直被中外專家學者所關注的儺文化,土家舞龍、炸龍、儺面具雕刻、楠杆土家熬熬茶、土家花燈、哭嫁歌、民歌山歌等也深深吸引大衆。2008年至2016年間,德江連續3次被文化部命名爲“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儺戲之鄉”。

德江人民在文化滋養中享受美好生活的同時,不斷探索着文化和旅遊的有機結合,讓更多人被德江豐富多彩的文化吸引,走進德江,瞭解德江。

印江自治縣木黃鎮紅二、六軍團會師紀念碑、紀念館,以其獨特的紅色文化魅力吸引着省內外的遊客前來參觀,今年國慶期間接待遊客5000餘人次,建成至今,已接待遊客8萬多人次。此外,該縣還集中展示長壽文化、書法文化、非物質文化、紅色文化、土家文化、鄉土文化等。以文化內涵爲陣地,着力助推旅遊發展。

文化興縣,旅遊強縣。近年來,松桃自治縣依託民族文化資源優勢,大力推廣“絕技苗鄉 神奇松桃”文化旅遊品牌。以“二月二”“四月八”“六月六”等民族節會活動爲展示平臺,堅持文化搭臺,經濟唱戲,推動文化旅遊產業實現大發展、大繁榮。景區在旅遊開發過程中,不是讓各村組的原住民搬出去“謀生”,而是幫他們留下來“創業”,把綠水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

據《貴州旅遊抽樣調查管理系統》測算,截至今年5月底,松桃共接待遊客355.56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31.33億元。其中接待國內旅遊者人數355.47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31.31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4.45%、41.17%,接待入境旅遊者人數835人次,實現外匯收入17.1萬美元,完成旅遊招商引資簽約資金3億元,到位資金2.5億元。

這些只是“文化+產業”“文化+旅遊”成績中的縮影。近年來,銅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文化改革發展工作,將其擺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提出將文化軟實力轉化爲發展硬實力,要大力營造多彩繁榮的文化生態,全力打造文化旅遊勝地,發揮文化優勢,推進文化旅遊深度融合,全面提升發展軟實力。

傳承優秀文化 促進產業發展

爲更好的傳承先輩們的優秀文化,促進我市文化產業良好持續發展。我市各地通過一系列舉措加強對文化的保護與弘揚,出臺相關政策促進文化產業發展。

“石阡說春”作爲“農曆二十四節氣”習俗,入選非遺擴展名錄。爲更好的傳承保護好“石阡說春”,石阡縣花橋中學2013年將“說春”引入校園,通過定期邀請傳承人到學校爲學生授課,讓“說春”這一古老的藝術形式,在傳承中得以弘揚。

德江縣自今年7月份以來,通過發動各村(社區)力量,拉開調查網,最大面積地走訪羣衆,開展民族民間文化文物普查工作。對部分重要文物進行認真測量,採用照相、拍攝視頻的方式存底。經過爲期兩個多月的努力,共收集文化文物線索2469個。其中不可移動文物線索729處,可移動文物線索1068個,非遺線索358項,傳承人線索314個,爲下一步考古及歷史文化挖掘提供了基礎資料。

今年8月20日舉辦的“2018年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羣培訓班”,對來自我市各區縣從事刺繡、面具雕刻、簫笛製作的民族企業負責人、小微企業管理人員及從事民族文化傳承與保護研究的科研人員進行了爲期15天的培訓。今年10月20日,我市文化創意設計大賽暨“兩賽一會”,展示了銅仁豐富的文化旅遊資源和獨具特色的傳統民族民間工藝。

同時,我市還組織了萬山硃砂、松桃苗繡、碧江葉脈繡、松桃銀飾、石阡苔茶、德江儺面具、玉屏簫笛等3大類50餘種文創產品,參加第七屆蘇州創博會和第十四屆深圳文博會,通過各類賽會、活動、博覽會等,推動文化產業蓬勃發展。(銅仁日報全媒體記者 曾霄)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