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最強“四大名將”都有誰?他們的指揮特點有是什麼!

1、彭德懷指揮作戰的特點是不畏強敵、勇猛頑強、豪氣沖天、而且也極其善於靈活指揮、避實就虛、以少勝多。這與彭德懷性格耿直、脾氣暴燥有很大的關係。這種性格往往容易造成戰役結局的大起大落。比如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第二次戰役取得大勝後,第三次戰役越過三八線向南進攻,造成戰線太長,補給不利,攻擊能力不足。由於這些原因使志願軍在第四和第五次戰役中受到了比較大的損失。志願軍第180師幾乎全軍覆沒也就是發生在第五次戰役。據後來的資料反映,這與中央盲目樂觀,決策失誤有直接原因,但是彭德懷作爲前線最高指揮官,沒有準確判斷情況,或是根據實際情況沒有據理力爭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2、林彪指揮作戰的特點是算計精到,細緻入微,機智靈活、善於總結,但也有過分謹慎的缺點。林彪指揮作戰很少直接上前線,但他對戰場和部隊的情況卻掌握得非常準確。他在整個東北期間,一直呆在哈爾濱以南的雙城那個不起眼的小城市裏。只是到了戰略決戰的遼瀋戰役攻打錦州時纔到了前線視察。林彪在東北指揮作戰的過程中經常直接指揮到師一級,而且戰機把握非常準確。這真的有點“秀才不出門,全知天下事”的味道。所以纔有四野那麼多強悍無比的將軍們對林彪佩服得五體投地。但是林彪過分謹慎的個性格卻容易造成喪失戰機,遲緩戰役進程的結局。比如在遼瀋戰役攻打錦州之前,林彪見葫蘆島國民黨的東進兵團增加了四個師,他說了一句著名的話:“我只準備了一桌飯,卻來了兩桌客”,意思是無法阻擋敵東進兵團的進攻,企圖臨陣退縮。

林彪過分依懶其精到的算計也讓其喫虧不小。林彪在東北時打了兩次大的敗仗。而且都是在四平。一次是四平保衛戰,另一次是攻打四平,兩次都是失敗於過分依懶自己精到的算計。另一次失敗是在四野大軍南下的過程中,林彪座鎮武漢,搖控指揮遠在湖南中部的四野大軍。在湖南邵陽的青樹坪那個地方,被另一個精於算計的國民黨名將,有“小諸葛”之稱的白崇禧,指揮有“鋼軍”之稱的謫系第7軍和第46軍打了個解放軍慣用的口袋圍殲戰,要不是四野部隊超強的戰鬥力,終於突出一部分來,險些把四野第136師全部和137師一部全殲。這次是精於算計的小諸葛算計了同樣精於算計的林彪。林彪在性格上的過分謹慎,也讓其對一些通過努力可以取得勝利的戰爭抱有畏懼心理,比如抗美援朝戰爭。象這樣的戰爭從表面上看誰都知道確實無法打贏,但這又是一場不得不打的戰爭。象這樣的戰爭只有彭德懷這樣性格的人才願意去打。如果中共的將軍隊伍裏只有林彪而沒有彭德懷,中國將會怎樣?

3、劉伯承指揮作戰的特點是服從性好、性格溫和、指揮準確,戰機把握非常之好。劉伯承的服從精神好從他千里躍進大別山這一點就可以看出。“千里躍進大別山”這一決策在戰略上的優勢現在也不太好考證,但對劉的部隊來說卻是個巨大災難,但劉伯承還是堅決地執行了。象這樣的事拿到林彪和粟裕那兒也許就並不好執行。林彪與粟裕都有幾次抗命的例子。但劉伯承卻一次都沒有。但是如果大家都去抗命,中央的這個“千里躍進大別山”的戰略決策誰執行?劉伯承的這個性格也許是一部分二野將領不太願意直接在其手下作戰的主要原因。其中表現最爲明顯的一個就是55年被受於大將軍銜的中共名將陳庚。陳庚名義上是二野的人,其實他直接在劉伯承手下作戰的時間很短。只有45年的“上黨戰役”和49年的“渡江戰役”兩次。上黨戰役後陳庚直接去了豫西,成了有名的“陳謝大軍”,而沒有去喫“千里躍進大別山”那個虧。渡江戰役後又一直獨立地在江西、廣東、廣西、雲南這一線作戰,沒有隨劉伯承的二野主力從湖南進入大西南。而陳庚的部隊卻一直是劉伯承二野部隊中實力最強的一支。抗戰勝利之初他的四縱就有四個旅。劉伯承作爲一個戰略方向的軍事主官,在淮海戰役時中央卻沒有叫他擔任總前委的書記。而是安排了鄧小平去擔任這一職務。劉伯承在解放後也沒有繼續擔任重要軍職,而是去做了軍事教育工作,這也從一個方面說明,劉的個性確實有較軟弱的一面。

4、粟裕的作戰指揮風格在某些方面與林彪有很大的相似之處,只是粟裕也許更大膽,戰略眼光更強一些。也就是說粟裕在某些方面也許比林彪來得更優秀一些。這從他在1947年那個敵強我弱的年代,就敢於深入虎穴,在敵人的叢林之中割裂出國民黨御林軍整編第74師這樣的強敵來予以全殲就完全可以看出。而且粟裕能夠在1948年中旬以華東野戰軍副司令的身分向中央提出展開淮海戰役的天才建議,這種現象在林彪身上也是極少看到的。粟裕在個人性格方面也有與林彪的某些相似之處就是也敢於抗命。粟裕的兩次重大抗命中的第一次是1948年上旬抵制中央讓其帶不少於三個縱隊十萬人的主力部隊渡過長江江,脫離根據地向江南發展的命令,如果粟裕執行了這一次命令,也許又是一次損失慘重的“千里躍進大別山”式的作戰行動。但粟裕卻沒有執行,而是反覆向中央說明情況,最後中央同意了粟裕的意見。第二次抗命是淮海戰役開始前,中央要調陳毅去二野當副司令,而叫年輕而又資歷甚淺的粟裕接任強大的三野司令員兼政委。我覺得這次粟裕抗命的原因不是因爲謙虛,而是因爲三野當時有相當一批與粟裕有着相同資歷甚至高於粟裕資歷的高級將領。比如55年同時被授予大將軍銜的譚震林和張運逸;比如黃埔一期出身,抗日戰爭時期就擔任八路軍第四縱隊司令員,解放戰爭時期,又擔任山東野戰軍參謀長的宋時輪;比如1945年成立華中野戰軍時任司令員的張鼎丞(當時粟裕還是副司令);比如曾經擔任過八路軍王牌軍115師參謀長和新四軍參謀長的陳世渠。還有四方面軍出身的悍將許世友。這些人個個都不是簡單可以擺平的。在這種情況下粟裕選擇留下陳毅這個資格老,爲人豪爽,對自己又有知遇之恩的老師兼執友是非常合適的。後來的結果也證明了粟裕的選擇是正確的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