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世紀以前,說起電視,令人神往。那玩意能遠隔千山萬水將音像呈現在你面前,真是神奇得很。聽北京回來的人說起電視,那眉飛色舞繪聲繪色的介紹更將人的好奇心推向極點。

1974年5月,趁農忙放假,我帶了二十餘名學生,翻越單閣嶺抵塘西農場看電視。這是我——也是我的學生們第一次看電視,在人生經歷中,頗有里程碑的意義。現在,每天都要在電視機前耗去一兩個小時,那一次就是開端。

記得那天的電視節目是轉播上海臺的相聲與口技,圖像質量很差,動輒沒信號,有信號時圖像也很不穩定,屏幕上的橫紋不停地上下滾動,但我們還是看得津津有味。看電視的人很多,房子裏擠滿了人。後面的人看不到,竟兩條凳子疊起來站上去看。

幾年後才重新看電視。但在東峴峯電視轉播臺建成前,只有來自金華北山差轉檯的信號。有人用三句話來概括那時電視信號的質量,頗爲貼切形象:一是《白毛女》的歌詞“北風那個吹,雪花那個飄”——屏幕都是雪花點;二是朝鮮影片名《看不見的戰線》——沒圖像了;三是蘇聯影片名《這裏的黎明靜悄悄》——沒聲音了。

看彩電是在進城工作以後。我供職的學校,教師個人購買彩電始於1983年,那時彩電價格大約爲每吋100元人民幣,18吋的就需1800元。而一般人的月收入多爲五六十元,多數家庭無法承受。17吋黑白電視機每臺六七百元,也只有部分家庭擁有。我在1989年才購得14吋“西湖”牌黑白電視機一臺。窗口正對黌門前的電視發射塔,音像質量甚佳。剛買時看的《籬笆·女人·狗》等電視劇至今記憶猶新。

1997年以5100元購得29吋超平彩電。當時,這麼大的屏幕和這麼高的價格似屬超前消費,成爲人們閒聊時的話題,如同誰家買了輛勞斯萊斯轎車。時至今日,許多人家經歷了黑白電視機(屏幕由小到大)——球面彩電——超平彩電——純平彩電——等離子彩電——液晶彩電的更新換代,我家已換了5臺了。電視機屏幕越來越大,重量則越來越輕。

電視播出的時間,早期不是晝夜24小時都有,只在晚間17時至凌晨1時35分時段這8個多小時纔有節目,孫曉梅的節目預告是央視一天節目的尾聲。1990年6月,白天開通央視一套。1993年5月1日,“東方時空”開播,隔了幾天,東陽纔有早間節目。但每逢星期二, 所有臺都檢修機器設備,白天就沒節目可看,這狀況直到90年代末才改變。

可看的頻道,最初只有中央臺和浙江臺。1986年,東陽電視臺正式開播。1989年可收看4個臺5套節目。這樣的節目源維持了很長時間。1994年8月,開通有線電視,次年有13個頻道。1999年5月,增至26個頻道。2002年10月,增至35個頻道。2010年10月,東陽開通雙向數字電視,節目源劇增至百餘個頻道,東西南北,各行各業,學藝求知,休閒娛樂,當有則有,各取所需;而且去年起多爲高清頻道,圖像質量大幅提高,真個是繽紛耀目,絢麗多彩。

隨着5G時代的來臨,8K視頻即將登場,其清晰度是4K電視的4倍,所展現的飽和度、色深、色域、景深等將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受。電視的滄桑變化也是改革開放帶來的成果、社會巨大進步的縮影,有幸生在飛速發展的時代,我們將越來越有眼福。

                   《東陽日報》2019.8.27第五版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