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譜、宗祠和祖墓是宗族的三大標誌,是形成宗族認同和凝聚力的要素。而宗譜被稱爲平面的宗祠,宗祠則被看作立體的宗譜。由於時代的變遷,許多宗祠或傾圮,或改建,或移作他用,失去宗族象徵的功能。在此情況下,宗譜就成爲維繫宗族的惟一紐帶。

改革開放以來,重修宗譜之風蔚然而興。東陽的絕大多數宗族都在近二三十年內續修或重修了宗譜。雖然多數宗譜的纂修質量令人不敢恭維,但在保存宗族文獻、補充世系世傳方面的貢獻不可抹殺。那麼,新時期如何編纂好宗譜?一句話,是應當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

所謂繼承,是應當對老譜(一般指解放以前所修宗譜)有足夠的尊重,老譜的文獻應當全部保留。除了世系序列、人物排行、生卒時間等方面明顯的錯誤可以直接改正外,對於老譜中的文章萬勿隨意竄改。因爲現代人的古文功底很少能超越前人,一旦竄改,等於毀損原作,從而使精華變成糟糠。若發現文中真有謬誤,也應當在保留原文的基礎上用加註的方式解決。最好請高手標點古文,以利文獻的利用和傳播。

繼承的另一種含義是應當繼承前人重視族風、重視道德、重視教育、嚴謹編譜、造福後人的精神。上述精神在各族宗譜中均有充分展現。另外,參與修譜,往往意味着奉獻,前人的這種精神在今天顯得尤爲重要。

所謂創新,是新時期的宗譜應該有其鮮明的時代特色,在內容和形式上有所突破。

一、列大事記。將宗族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始祖遷徙,重要族人的生卒,修譜,宗祠及重要廳堂的建修,辦學,族人中舉、成進士、點翰林,族人擔任重要職務,宗族遭遇的重大天災人禍或變故,宗族重大慶典)按時間順序列敘,以使對宗族歷史一目瞭然。

二、增列村史。將族人聚居的村落予以全面而簡要地介紹。內容一般爲村莊沿革、始遷之祖、人口構成、地理環境、交通水利、土地物產、文化教育、傑出人物、工商諸業、百工技藝、典型建築、文物古蹟、非遺文化、重要詩文、特有民俗、故事傳說等。

三、以人爲本。歷史應當以人爲中心,宗譜自然不能例外。一個宗族的成就和輝煌,必然通過族人的業績來體現。編列《名人錄》,注意增補自老譜編纂迄今幾十年間的名人。爲重要的族人立傳,使之成爲榜樣和標尺。有一定職務、職稱、學位、學歷者都應譜上有名(須掌握合理的尺度,譬如職務在局級以上、軍職在連級以上、職稱在高級以上、學歷在專科以上、學位在學士以上、榮譽稱號在縣級以上)。按其貢獻和影響或立傳、或簡介、或列表。即使是無職務、職稱、學位的有一技之長者,其一生如有閃光點,不妨在世傳中用寥寥數語加以介紹,如“任生產隊長十年”、“曾任文宣隊主角”、“曾承包╳╳工程”、“曾獲╳╳╳獎”、“ ╳╳╳╳年獲╳╳╳╳稱號”、“擅╳╳技術)”、“擅笛子、二胡演奏”、“寡言少語,言必有中”、“主持╳╳╳╳工作或工程等。只有這樣,人物不再侷限於乾巴巴的生卒、墓葬、婚娶、後嗣,而是有了立體感。值得注意的是,介紹人物時以事實說話,勿誇大其詞、拔高人物,儘量避免使用“很”、“十分”、“非常”、“卓越”、“廣泛”等副詞和形容詞。隨着國學的復興和教育的普及,後人的文化水平必將超越今人,因此,凡新增的文字應當簡潔而典雅,最好用淺近文言。

四、增加圖片。利用現代照相技術,對村落、建築、勝蹟、人物、慶典等以圖片形式存史。圖片具有文字難以企及的功能,不僅直觀,而且信息量大。

五、刻錄光盤。在紙質譜牒發行的同時,附以光盤或U盤。此類電子產品容量大,且便於攜帶,利於保存和傳播。

六、編《圓譜錄》。將編譜者、捐款者、慶典、存疑、糾錯情況等文字及圖片資料均納於此集,作爲宗譜的末卷或附卷。可以避免今人全家福置於祖宗像前面的乖謬狀況,以保持宗譜的嚴肅性和權威性。

                   2014.9.20

      原載《高城裏廳吳文化研究》第2期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