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景頭村域示意圖

村莊沿革

三景頭,位於東陽市中部。村域東西長1300米,南北寬800米,佔地約1平方公里。距東陽市區18公里,距橫店鎮政府駐地商貿城6公里,橫沈公路從村北經過。

村莊坐落於八面山西麓,禹山聳峙,南江縈帶,山環水抱,風光秀美。清初吳、何、許三姓聚居,人稱“三姓頭”。 後諧其音稱“山錦頭”,意爲山色如錦。1979年規範地名改爲“三景頭”。

舊屬乘驄鄉四十四都新城保華楓裏,1929年屬第六(湖溪)區四十四都九保,與後周、中湖頭合一保。民國中後期,吳爲銀(18931943)、許聯輝(19081984)、吳明祥(19161984)等爲村內頭面人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屬橫店鎮禹陽鄉七村,1956年分屬禹西、禹豐兩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次年合併爲禹西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958年爲湖溪人民公社橫店管理區山錦頭生產隊,次年隸屬橫店人民公社。1961年稱山錦頭生產大隊,轄4個生產隊。其時有塘裏、山錦頭、大墳、大橋頭4個自然村;至80年代,大墳、大橋頭均搬遷,塘裏、山錦頭民居相連,成爲一體。1983年改稱三景頭村民委員會,20026改爲三景頭居民委員會,屬橫店鎮禹陽社區

現在籍286戶,749人。居民以吳、何、許三姓爲主,另有方、厲、葉等姓數戶。歷史上村人之最高壽者,男姓爲何志祥(1889~ 1986),享年98歲;女姓爲吳洵水之妻盧芝蓮(19042004),享年101歲。現有70歲以上老人68人,其中80歲至8916人,90歲以上3人。

兩個文明

三景頭東倚八面山,西臨荊溪,得山水之利,山林茂密,土地肥沃,物產豐饒。先民辛勤墾殖,至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之交,有集體經營耕地500餘畝,山坡林地400餘畝,以農爲主,多種經營,每年上繳國家徵購糧7萬多斤。

上世紀60年代初,在山坡上栽種桃樹李樹,坡田田堘上栽種梨樹,當春之時,漫山遍野,桃紅梨白,一片花海,蔚爲壯觀。六七十年代,蠶桑生產爲大隊主要副業,有桑園61畝,最高年份養蠶91張,產繭7161斤。副業隊還種植香根草、黃花菜、劍麻、油桐等經濟作物。各生產隊蘑菇栽培也一度紅火。70年代在村東北山坡栽種柑橘。養豬爲家庭經濟主要來源之一,幾乎家家皆養。部分婦女織土布賣以貼補家用。養牛爲部分家庭的重要副業。其時,山錦頭所產的雪花梨、水蜜桃、蘋果李、紅心李及黃牛水牛名噪一時。

70年代,村集體創辦來料加工的砂輪廠等企業。

改革開放後,許多村民進入社辦企業工作,部分村民則自辦企業或養豬場,爲發展經濟、增加收入而各顯神通。

2000年以後,隨着橫店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大部分勞動力從事二、三產業,村民居住條件、生活方式和生活質量有了顯著改變。小區以“消滅赤膊房”爲契機,認真做好環境整治,致力環境的綠化、潔化、美化。全村有76戶完成房屋外立面裝飾,總面積476563平方米,總投資人民幣190餘萬元。在此基礎上,投入140多萬元,硬化面積35000平方米,新開塘2000平方米,建設污水管網500米。

在注重物質文明的同時,小區十分注重精神文明建設,積極引導村民過健康文明的生活。興建900平方米的綜合樓,內設劇場、文化活動場所、黨員活動室、老年活動室及計生、綜治等辦公場所。室外建有休閒廣場、700平方米燈光球場等。小區籌辦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成立了老年健身球隊、青年籃球隊等。

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農村建設要求,建立了一套長效管理機制:每月召開一次黨員和村民代表會議,黨務、村務、財務每月公佈一次;成立了管理監督小組,接受羣衆監督;出臺了村規民約,建立了衛生管理等規章制度。

人文教育

歷史上,村民以農爲主,亦農亦工。三景頭泥水匠頗爲出名。泥水匠爲數甚衆,跨州越洋,足跡遍及大江南北,以贛、皖、閩、浙爲主,間有赴也門、幾內亞等國勞務輸出者。早在清末,吳望朝(1872~?)就承攬房屋建造,手下有一班泥木工匠。許啓元(19021984),擅青石牆頭砌疊,營建莫干山別墅羣時,被稱爲“莫干山第一馬扣”。許星法(19091986),技術甚爲全面,尤擅開板青磚生石灰漿砌,曾主持建造安恬宗祠,葛府宗祠,泉府金鳳祥、金和秋等戶磚木結構三層樓房,擅名於南馬、永康一帶,被譽爲“東陽出南門第一把磚刀”。何懿橋(1918?),技術出衆,能堆塑繪畫,享譽於蘭溪馬澗等地區。許養武(19151999)、許啓堂(19252008)等砌石技術也堪稱一流。從事建築設計的許錫朝(19272002),曾任浙江建築科學研究所黨支部書記、連年獲“省先進工作者”稱號的吳銀棣(1928)等均有建樹。

木匠人數不多,僅十餘人,但頗有技藝出色者。

篾匠何金星(1930)製作嫁妝必備的樑龍籃、小飯籃、挈盒等在方圓百里享有盛譽。

村人尚武之風頗盛。農閒時節,舞刀弄槍,揮拳蹬腿,既以防身又以健體。佼佼者也出外教習。許成松(18821961),精通武術,曾至外地授徒。

解放後,村人踊躍參軍,保家衛國。其中許汝林(19282001)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於1950年首批入朝參戰,爲重機槍手。

吳滿堂(19291988),從軍十餘年,大尉軍銜,1964年轉業後在磐安、東陽兩地林場任負責人。

“文化大革命”期間,村組織文藝宣傳隊到周邊村莊演出。本世紀初,組織民樂隊,爲鄰近三村的婚喪嫁娶服務。

村人頗重教育,舊時多以識字曉事爲目的,間有熱心科舉者。民國後期,延聘省議員、楊公里秀才張翼衝教習子弟,其人在村執教兩任共8年,且於1948年病逝于山錦頭。解放初開辦民校和夜校,以掃除文盲。村校招收初小一至三年級學生,趙宅趙榮林,夏陽山楊福經,沈坎頭沈文傑,湖頭陸陸枝賢,千祥上東陳陳蘭貞,黃大戶陳園球,上城葛菊花、何雲仙,芙蓉塘金銀仙,湖溪張友林等老師先後執教。校址先後設吳氏宗祠、許啓華小屋、吳氏宗祠前平房;1983年在申塘下建造一排9間平房作校舍。1993年村校撤銷,併入夏厲墅小學。改革開放後,村人考入大中專院校的有70餘人。

歷任幹部

三景頭歷屆中共黨組織、行政領導人名錄


中共黨組織

行政組織

    注

  間

  名

職 務

  名

  務

1950-1956



吳品堂  吳小牛

農會主任 村長

禹陽鄉第七行政村(山錦頭、中湖頭、後周

1956-1960.5



許啓祥  許潭海

社長

禹西、禹豐農業初級合作社,1957年合併爲禹西高級合作社,1958.3稱山錦頭生產隊

1960.5-1968.5

許朝忠

書記

許啓寶

大隊長

1960.10建立中共黨支部,1962.6年建立大隊管理委員會

1968.5-1969

許朝忠

書記

何開來

革領組長

1968.5大隊管理委員會改大隊革命領導小組

1970-1971

許小牛

書記

許小牛

革領組長

1970重建中共黨支部

1972-1974.3

許朝忠

書記

何嗣德

革領組長

1974.3何嗣德選調到縣農業局工作

1974.4-1980.11

許朝忠

書記



1980.11大隊革命領導小組改大隊管理委員會

1980.11-1984.12

許朝忠

書記

何開來

大隊長

1983.7大隊管理委員會改村民委員會

1985-1986

吳永法

書記

何開來

村委主任


1987-1988

吳永法

書記

吳正民

村委主任


1989-1990

許朝忠

書記

吳正民

村委主任


1991-1992.10

吳永法

書記

吳正民

村委主任


1992.10-1998

吳立星

書記

吳正民

村委主任

1993.7撤銷生產隊一級組織

1999-2001

何智華

書記

許守榮

村委主任


2002-2007

何智華

書記

吳大新

事務管理組組長

2002.6村民委員會改居民委員會

2008-2015

許朝良

書記

許立康

事務管理組組長


大事舉要

清代康熙中葉,南岑吳氏二十一世、元房騰蛟派吳承柱(16501713)率兩子吳希斌(16791739)、吳希肇(16971742)自禹山東園徙居大坑塘裏壁(塘裏)。

康熙中葉,仰高許氏二十一世、梅峴大三人房許其琴16531694自良渡石水吉遷居山錦頭。

康熙末年,廬江何氏二十二世、何汝能三子何椿七世孫都運公何士英十世孫、商房後裔何洪晃(16511728)自南上湖西村入遷山錦頭。

雍正末年,南岑吳氏二十二世、元房泮西派吳希寧(16991756)自中湖頭入遷。

乾隆初年,高城外廳吳氏十九世、三房良三公派亨房下竹房吳光繩(17121773)自高城遷居山錦頭申塘邊。

1833年至1835年,大旱、蟲災、水災踵接。

1861年秋,太平軍一部經過塘裏,燒燬民房兩幢。

清末民初,廬江何氏二十九世、何汝能四子何檉之裔、存信公下隔溪派何懿川18731927與其從兄南溪派何懿吉1870自隔坑遷居八面山西北麓之大墳。後裔70年代搬遷至山下。

19107月,洪災,損壞石獅橋。

19228月,壬戌洪災。

1934年春成立中共東陽中心縣委南鄉區委山錦頭支部,19359月因上級黨組織被破壞而停止活動。

1942723農曆六月十一),壬午洪災,沖垮石獅橋。

1958年夏,國家扶貧20匹馬力柴油機一臺,用於抽水灌溉及加工糧食,爲本村使用機械動力之始。

1958年秋,大辦鋼鐵,大橋頭西南設鍊鐵廠。人民公社化,開辦公共食堂、幼兒園,村校合併至夏厲墅小學。村民被派參加橫錦水庫、丁塢水庫、衛星水庫(今稱東溪水庫)建設。

  1965年,開展農村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四清工作組卓繼先等三人進駐,次年撤離。

1967年,連旱四個月,生產生活用水困難。

1970年,大規模查螺滅螺,防治血吸蟲病。該年前後,先後修建大墳水庫、淺山頂水庫。

1973年,南江水庫南乾渠八面山支渠通水,本村大部分農田受益。

197512月,通電。

1977年,大辦沼氣,緩解炊爨柴薪不足的困難。

1980年,都督堰完成歷史使命。

1986年,建多級機埠,抽南江水至下窯塘下水塔,用於農田灌溉及自來水。

1989723,“七·二三”洪災,沖毀溪堘,大片良田被淹。

1992年,村民始裝固定電話。

1992年起,村莊整體規劃,舊村改造,新建綜合樓,建造仿古六角亭子、休閒廣場、籃球場、排球場,新開水塘2000平方米,實現道路硬化、路燈亮化、環境美化。

1995114,塘裏火災,燒燬200多年曆史的民房兩幢26間。

1998年,與橫店集團簽訂山林坡地贈送協議,計面積360.48畝,其中田11.24畝,山林329.50畝,山坡19.74畝。上級同意本村調整村莊建設規劃。

20026月,村委會改居委會,村民整體農轉非同年,橫沈公路從村北通過。

2003年,上城溪改道,從村西通過。

2010年,村北側國土出讓建別墅,投標額人民幣715萬元,返利295萬元。

20119月,85%老年人享受社保,100%享受醫保。

20111225,與橫店社團經濟企業聯合會辦理一次性土地徵用手續,計面積470.49畝,其中田330.94畝,地120.27畝,塘19.28畝。同年,連接橫店城市供水管網,安裝自來水。

2014年,培育申報浙江省精品村莊建設項目,道路硬化11000平方米,綠化面積30000平方米,拆除危房3000平方米。同時進行三改一拆五水共治,完善雨污分流、垃圾分類、池塘護欄等配套工程。

創建計劃

爲貫徹落實橫店鎮創建省美麗鄉村建設先進縣市打造美麗鄉村精品線實施方案,結合本小區實際,制定《三景頭小區創建“精品村莊”行動計劃》。

    一、目標

根據橫政(201531號文件的通知精神,以建設“影視名城,休閒小鎮”和創建國家生態鎮、文明示範鎮爲目標,全面開展環境綜合整治和美麗鄉村精品線的建設,堅持小區科學規劃、村莊整潔、鄉風文明的要求,在建設美麗鄉村的節點上,全力建設美麗鄉村“精品村莊”。

    二、組織領導

    成立以黨支部書記許朝良任組長,村事務組長許立康、何永良爲副組長,吳阿強、趙淑華、許建民、吳新愛爲組員的創建工作實施小組,負責落實各項工作。

    三、制定“精品村莊”行動計劃並確定責任人

1.投資120萬元,完成上城—三景頭地段的道路硬化11000平方米。(責任人:許朝良、許立康

2.投資45萬元,完成綠化面積3000平方米。(責任人:許朝良

3.設計並完成村莊雨污分流工程,預期投入150萬元。(責任人:許朝良、許立康

4.拆除危舊房屋3000平方米,爭取上級支持,以置換土地。(責任人:許朝良

5.計劃投資15萬元,建設居家養老中心。(責任人:許立康

6.投資10萬元,實施農戶垃圾分類收集處理。(責任人:許立康

7.村莊環境投資整治15萬元,完成亂堆亂放清理工作。(責任人:許立康

8.計劃投資30萬元,做好6口池塘護欄安裝及池塘周邊環境美化。(責任人:許朝良

9.計劃投資15萬元,溪邊道路安裝路燈60盞。(責任人:許立康

10.努力完成並做好“三改一拆”、“五水共治”,加強“美麗鄉村”建設的管理、制度等落實工作。

    四、營造輿論氛圍,加大品牌宣傳力度,打造創建“美麗鄉村”“精品村莊”的知名度,迎接上級考覈、檢查、驗收。

八面山石

  八面山石爲火山岩形成,有兩類。一類斷面呈黑褐色,村人稱“青釉石”,其特點是石質堅硬細膩,不易風化。還有一類斷面有密密麻麻的白色亮點,村人稱 “糠石”,硬度稍遜。

爲了建房,村民或自帶,或浼人,將八面山石挑下山。60年代開始用獨輪車裝運。以八面山石砌疊外牆之火山岩房,爲八面山周邊村莊所特有。八面山石十分堅硬,不聽錘打,山錦頭泥水匠砌疊八面山石堪稱一絕,層層排砌,堅固美觀。三景頭小區尚存部分此類建築。

村人吳中興19412003開鑿火山岩,只需用一根撬棒、一把錘子,就能剖出一塊塊厚薄均勻的火山石,用於建房或結壙。八面山西側有紋理的巨石,大多被他分解。周邊村莊甚或南馬一帶的人都慕名前來求購。

文物古蹟

都督堰,位於八面山北側山麓,唐容州刺史兼都督厲文才606683倡建,距今近1400年。原從龍虎潭引水,長5000多米。目前僅存石獅橋南側橋堍的過水涵洞,7.65米,高2.53米,寬2.40米,以八面山石砌成。系東陽市文物保護點。

石獅橋俗稱“山錦橋”,在三景頭小區東北300餘米,跨越南江,連通南北。1846年始建,1858年建成,毀於1942年洪災;1946年民間集資重建,兩年後竣工。橋長140餘米,橋面寬3.84米,橋孔淨跨8.55米。1413孔,“八”字折邊形橋拱,採用分節並列單拱縱聯法建造。該橋是東陽境內現存規模最大的石拱橋,系市文物保護單位。

吳氏宗祠,俗稱“老祠堂”,三正兩廂,前後兩進,東向偏南。正寢建於晚清同治年間,距今約150年。享堂建於光緒末年,距今百餘年,柱子採自橫岩石,雕樑畫棟,檐柱牛腿雕鏤精美。外牆之水墨繪畫亦具相當水準。石柱聯語爲本村童生許炳堯(18671927)撰書。

許氏宗祠,俗稱“新祠堂”,位於村西北,土名羅底畈,建於1946年。西南向,五間兩居頭,磚木結構。1993年因村鎮規劃拆除。

夏西廟,俗稱“本保殿”,始建於清代。原在村西南坑堘內,後移建於原址南側四五十米之坑堘外。因上城溪改道所經,2003年拆除。

關爺殿,又名迴龍廟,俗稱“紅殿”,位於村西北田野中,東南向。建於上世紀40年代初,內塑關公、關平、周倉像。塑像毀於1958年,房屋尚存。

老倌,系土地公公、土地婆婆石像神龕,南向略偏西,約立於清代中期。置於村莊路口,後將其地也稱爲“老倌”。同類神龕塘裏也有,置於“井頭沿”,也南向略偏西。

 “狀元墳”,在三景頭小區東南烏龜塘裏壁,上世紀70年代初農田改造時發現,墳主不詳。隨葬文物現存東陽市博物館;壙頂蓋石作了庚杏塘的洗衣石,現尚在。

榮譽之窗

浙江省級榮譽

20061    浙江省衛生村

20062    浙江省全面小康建設示範村

20069    浙江省科普示範村

200711   浙江省綠化示範村

金華市級榮譽

20061    金華市全面小康建設示範村

20062    金華市衛生村

20069    金華市級生態村

20069    金華市科普示範村

200711   金華市綠化示範村

東陽市級榮譽

20021    東陽市文明單位

20021    東陽市創業五好農村黨支部

20021    東陽市計劃生育合格村

200211   東陽市“學習先進創業承諾迎接十六大活動”先進村

★橫店鎮級榮譽

19951    1994年度計劃生育先進集體

19971    1996年度農業生產先進集體

19986    1997年度農業生產先進集體

20026    2001年度計劃生育先進集體

20029    東陽市“中國人壽杯”千隊萬人健身球大賽橫店賽區二等獎

20031    2002年度富民強村先進集體

20031    2002年擁軍優屬先進集體

20041    2003年度先進黨組織

20041    2003年度綜治先進集體

200410   浙江省健身球大賽橫店賽區一等獎

20051    2004年度綜治先進集體

20051    2004年度環境大整治活動二等獎

20071    2006年度先進老年協會

20072    規範化村級辦公場所

20081    2007年度環境整治(重點類)二等獎

20091    2008年度計劃生育先進集體

20091    2008年度先進老年協會

20091    2008年度環境整治二等獎

20101    2009年度計劃生育先進集體

20101    2009年度先進團組織

20106    2009年度環境衛生整治優勝獎

20116    2010年度先進團組織

20121    2011年度清潔家園優勝單位

20141    2013年度綜治先進集體

                 吳立梅2015年6月18日初稿,2015年7月7日定稿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