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梧,以六堡茶原產地而聞名,茶韻悠悠,卻也遮不住貧困的現實。2015年精準識別後,全縣共有49個貧困村,貧困人口8721戶36968人,貧困發生率爲10.11%。

如何才能拔窮根?答案是:只有堅持黨建爲引領,產業做支柱,脫貧纔有出路。

近年來,蒼梧縣充分發揮黨組織的引領作用,把黨建與脫貧攻堅深度融合,堅持“黨建引領、項目支撐、產業帶動、政策保障、精準發力、借勢發展”的總體思路,積極探索產業扶貧新模式,打造“三區四園兩基地”(三個農業示範區、四個產業園、兩個種養基地),讓貧困戶找到了致富的門路。

2016年蒼梧縣減貧1094戶4800人,貧困發生率降低至8.7%;2017年減貧2492戶11403人,貧困發生率降低至6.5%。今年,在產業的大力支持下,該縣貧困人口繼續減少,貧困發生率持續下降,整縣脫貧摘帽目標即將實現。

因地制宜,

打造特色農業示範區

初冬,走進六堡鎮的鄉村,茶農正在搶抓晴好時節忙着採摘和曬茶籽,豐收的喜悅盪漾在他們臉上。今年46歲的李枚曾經是六堡鎮的一名貧困戶,家裏有4口人,因學致貧,生活貧困。他種六堡茶有22年了,以前收入只能勉強維持家用,如今在原生態六堡茶示範區的帶動下,效益翻了番,5畝六堡茶年收入3萬元以上。

蒼梧縣六堡鎮蒼松茶廠負責人蔣朝暉說,以前農戶種六堡茶後,拿到街上或路邊賣,商販來收的話價格也低。現在,農戶可以將茶直接拿到茶企業加工,銷路不愁,收入翻倍。

蒼梧縣是六堡茶的原產地,當地農民曆來有種茶、傳統手工製茶的習慣。近年來,該縣通過打造原生六堡茶示範區,推行“黨支部+公司+扶貧車間+黨員+茶農(貧困戶)”的運作模式,解決茶葉基地建設小而散,茶農賣茶難、企業收茶難的問題,推動“茶經濟”的發展,帶動了村民致富。“六堡茶產業讓茶區貧困戶平均年增收3000元。”蒼梧縣六堡鎮黨委書記張浚銘說。隨着產業規模擴大,六堡茶已成爲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支柱。

蒼梧縣因地制宜,依託當地特色資源發優勢產業,今年在原有的基礎上,投入500多萬元全面提質原生六堡茶、東安荔園生態種養、仙蹟桃花島核心示範區,通過創建示範區帶動3000多戶貧困戶每戶均增收3500元以上。

11月20日,在蒼梧新縣城主幹道,工人正鋪設人行道透水磚。

該主幹道工程分南北線和東西線兩條,總長3.9公里,設計路面寬度50米。目前,該項目已完成路面主體工程,正在推進綠化、人行道等附屬工程收尾工作。梁萍 黎曉婷 攝

做強品牌,

產業園覆蓋上萬戶貧困戶

近日,記者走進京南鎮太平村的產業園,遠遠便聽到豬叫聲此起彼伏。該產業園總投資1500多萬,佔地160畝,重點發展肉豬、蛋鴨、河魚、柑橘、優質杉等產業,一、二、三期已投產,年出欄生豬約15000頭,每年可帶動貧困戶戶均增收4000元以上。

“去年,太平村貧困戶每戶獲得豬場分紅收益1.1萬元,村級集體經濟獲分紅5萬元。”太平村合作社負責人於光寶介紹。採取“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公司”合作方式,即黨支部黨員帶頭成立合作社,貧困戶以勞動力投入、小額信貸投入、土地入股等方式參與,龍頭企業提供技術和“保底”收購的“太平模式”,已獲得成功,爲村民找到了致富的門路。

如今,太平模式已在全縣17個貧困村推廣,年生產肉豬達5萬頭以上,帶動全縣1500多戶貧困戶脫貧致富。

沙頭鎮上垌村的扶貧產業園,就是“太平模式”的成功複製。該產業園總投資2000多萬元,佔地200多畝,重點發展肉豬、肉雞、黑皮冬瓜、酸梅等產業,目前一期已投產,二期已部分投產,300多戶貧困戶入股,每年可帶動貧困戶戶均增收3000元以上。

“在這裏打工,每個月有工資,年終又有分紅,今年肯定能脫貧。”上垌村的貧困戶鍾祖堅以前主要靠種稻谷有點收入,加之要供兩個孩子上學,生活十分艱難。去年,鍾祖堅到產業園務工,平均每月工資2000多元,加之又有土地流轉的租金收入,對今年脫貧充滿信心。

“我們立足特色產業,以產業園爲核心,讓貧困戶在家門口獲得穩定增收。”蒼梧縣縣長謝善高說。今年以來,該縣相繼引進龍頭企業建設了新縣城易地扶貧產業園和溫氏一體化養雞產業園。目前,這兩個產業園已開工建設,預計今年底投產,全縣共7000多戶貧困戶入股溫氏一體化養雞產業園,增收有保證,屆時將帶動上萬戶貧困戶增收。

技術帶動,

輻射打造“脫貧基地”

嶺腳鎮表水村坐落在美麗的西江畔,水資源豐富,水產養殖的地理條件得天獨厚。在當地黨組織的指導下,村裏成立了蒼梧縣人和金瑞聯合作社,由散養模式變爲合作模式,不僅成本大大降低,利潤還逐年提升,如今網箱養殖成爲全村的龍頭產業,生意遍及廣西、廣東、湖南等地。

施桂芬是嶺腳鎮表水村村民,他不僅要供養五個孩子讀書,妻子因長期患病也需要花錢買藥,家庭開銷大,全家的收入靠養魚。“以前每斤魚只能賣5元左右,加入合作社後,現在平均每斤魚可以賣到7元。”施桂芬說,家裏現在年收入2萬多元,日子不像以前過得緊巴巴了,去年已成功脫貧。

合作社負責人黎金羣說,他們採用“合作社+基地+農戶+科技”的模式,建立人和魚樂網箱魚養殖基地,目前擁有近400多個網箱 ,面積12000平方米,每年養的草魚、青竹魚等年產值達3000多萬元,可輻射帶動3000多村民脫貧致富。

而遠在100公里外的沙頭鎮大寨村黑木耳產業示範基地,貧困戶梁德壬正在給木耳棒澆水、除草,只見一朵朵雛耳正在茁壯生長,田野裏充滿着脫貧增收的新希望。“在這裏打工每天收入60-100元不等,對脫貧充滿信心。”正在勞作的梁德壬說。

大寨村村支書甘傳熙介紹,黑木耳產業項目投資1200多萬元建立基地,以“黨建+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實行產供銷一體化,讓村民在產業發展中享受更多紅利。目前基地已經初具規模,今年內計劃種150畝,爲種植戶增收9000元~20000元,可帶動750戶貧困戶脫貧增收。

“堅持突出黨建引領,依靠特色產業,增強農戶脫貧增收的內生動力,是蒼梧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有力保障。”蒼梧縣委書記林樹鋒說。

梧州發佈

wuzhoufabu2015

梧州發佈編輯部

編輯:王子雪

來源:梧州日報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