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晚上,北京语言大学教授、高级翻译学院名誉院长刘和平在我院22幢301教室做了题为“从语言服务标准看语言服务能力培养”的讲座。本次讲座由胡美馨副院长主持。

01

此次讲座,刘教授分别从语言服务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口笔译人员的基本要求与人才培养、语言服务人才能力培养的标准与问题以及语言服务人才能力培养的标准与对策这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02

刘教授首先以翻译行业相关的一系列最新数据引入主题,向大家介绍当今语言服务产业的总体发展情况。刘教授表明大多商家认为机器翻译能代替人工翻译,而机器翻译专家对此不予认同;接下来,刘和平教授根据翻译字数和价格等数据,将全职翻译人员、自由职业者、教师等的收入进行比较,并介绍了对口笔译人员的基本要求、口笔译之间的不同之处,口笔译活动要求口笔译人员除了具备外语能力、口译能力或笔译能力外,还应具备语言文字处理能力、领域能力、研究能力、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文化能力及技术能力等专业能力。在分析口笔译人员能力评估办法时,针对教学现状,刘教授也提出一些问题和策略。她指出目前的口笔译教学存在课程过于传统、理论化、没有合理利用教学资源、课程之间缺乏辐射和协调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她提出一些建议,比如,根据市场和人才培养特征制定相匹配的教学大纲、改善教学方法、明确翻译技术、引入市场因素、对现有课程进行筛选和整合等。

03

刘教授告诫同学们不能唯技术,要拥抱技术,口笔译永远分不开,她用身边真实案例和形象的比喻勉励同学们:要想真正做的好,需要老师的引导和自身的努力,尽管你努力了,并非立刻会获得回报,但不要因为没有进步就放弃,因为快要成功之时总是最难取得进步,同时她向大家分享了自己的学习原则——“我就是我,我努力了就行,不在乎结果。”

04

最后,刘教授总结如下:语言服务人才培养迫在眉睫,而制定新的教学大纲和翻译课程的改革是当务之急;构建强强联合、模拟仿真学习平台、开发真实反映行业特征的教学案例平台十分重要;翻译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教育需要特征化和差异化,这也是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也是产业化培养的需要。只有将教育放入社会学范围,让教师和学生与社会互动,才能有效地完成翻译教育的任务。

05

在提问环节,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涉及各个方面,如旅游、戏剧、体育等,刘教授一一进行细致的回答。

06

在本次讲座中,刘教授旁征博引,让在座的老师和同学们倍受启发。最后,讲座在大家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外国语学院团委新媒体部出品——

撰稿 |孙艳君

编辑 | 王丹阳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