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2018電視劇回顧 “該爆的都沒爆”

“今年的大劇,就是該爆的都沒爆”,有影視劇行業從業者這樣感嘆。

的確,今年劇集市場唯一公認的爆款是所有人都沒想到的《延禧攻略》,而被寄予厚望的《扶搖》《天盛長歌》《如懿傳》等大卡司、大製作劇集均未及預期。同時,一些被認爲圈層受限的《鎮魂》《香蜜沉沉燼如霜》等劇集卻意外走紅。

人們不禁發出疑問,這些大劇都怎麼了?時近年關,回頭總結,劇集創作者、平臺方、投資人、IP方會怎樣看待這些新變化?

11月21日在2018中國文娛創新峯會上,《香蜜沉沉燼如霜》總製片人、《天盛長歌》總製片人、《回到明朝當王爺》作者、編劇月關,以及平臺方愛奇藝、阿里大文娛劇集負責人聚在一起,聊了聊這些話題。

11月21日2018中國文娛創新峯會現場。(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白芸 攝)

平臺方:劇集巨大投入與回報嚴重不成比例

所謂大劇,通常被認爲是“知名IP+明星演員+越來越高的製作投入”。在回顧今年的大劇市場時,阿里大文娛優酷星空工作室總經理丁恆的印象是“喜憂參半”。“所謂的大劇市場,今年有像《延禧攻略》這樣的爆款,還有像《香蜜沉沉燼如霜》這樣播的很好的作品,當然也有很多表現不是那麼盡如人意的大劇作品,所以整體來說還是喜憂參半的狀態。”

這些大劇失利背後,最爲失落的應是投入大量真金白銀的劇集資方。“投資方、平臺對大劇或者對劇集巨大的投入,和我們的回報是不成比例的,有些同行內容業務這塊還嚴重虧損,虧損的數字非常大,有一個遞增的趨勢,這是一個挺可怕的現象”,丁恆說到。

網文作家月關創作的《回到明朝當王爺》等作品都曾被影視化,他認爲從創作者的角度來看,今年大劇整體市場表現不盡如人意是因爲內容定位和工業化銜接出了問題。“這些年發展之後,我們原來的創作方式現在基本快進入枯竭狀態,它需要引入一些新的東西,新的風格。而在這個選擇過程中,有一些劇集製作很精良,但是口碑或者收視並不好,其實是在內容定位上出現了問題;另一方面,我覺得在內容創作,以及其後一系列環節上,現在的銜接,或者說工業化的這種有效配合,做的不太好。可能最開始拿到非常好的本子,但在製作過程中,不斷減分,最終可能也會產生一種不合格的產品。”

IP劇出圈:皮相和骨相的博弈

隨着今年IP大劇的接連失利,也可以看作IP祛魅的過程。“我自己觀察IP市場應該比前兩年要冷靜了很多,原因也很簡單,因爲大的IP已經賣得差不多了,大家想花錢也沒有太多積澱下來的大IP可以買。IP最大的優勢還是有用戶基礎。原創的優勢,是原創對創作者更友好”,丁恆說。

在此情形下,很多人會開始質疑IP是否還有價值、IP的價值是否被高估?相對於IP作品,原創是否性價比更高?IP已經有了足夠多的存量受衆,是否也有出圈的必要?

怎樣在存量觀衆的基礎上拉攏增量觀衆,打破圈層吸引更多受衆,是現在影視劇、電影從業者都在思考的問題。即使已經有了大量受衆羣體的IP劇目,也有打破圈層的需求,但如何在改編時既能保住原著粉又能吸引其他羣體,那絕對是技術活。

月關認爲IP改編難度遠大於原創。“這幾年很多爆款熱劇都是IP劇。但是,投入巨大最後失敗的比較明顯的也是IP劇。IP改編對改編者的要求非常高,改編一部小說要求的編劇技巧比原創還要難。有一些只適合在小說裏體現,而不適合影視劇的東西,你改完了會使得一部分原著讀者並不喜歡,就會從粉變成黑,會給你造成很大阻力。”

據愛奇藝自制劇開發中心總經理戴瑩透露,《最好的我們》第一集出來的時候,原著粉罵聲一片,但是最終這個片子火了。“第一集所有原著粉都是罵的,路星河是小說裏面完全沒有的,小說的情感表達是比較文學性的,但是轉換成影視劇時要有戲劇衝突,你既要抓住原著粉對這個劇喜歡的核心因素,同時也要把它真正影視化,達到一個很好的出圈效果。”

辛迪加影視總經理、《天盛長歌》總製片人鈕繼新則認爲IP改編關鍵在於判斷是選“皮相”還是選“骨相”。“比如《夏至未至》這種作品,自然號召力太強了,太容易掀開回憶性的共鳴了,我們覺得這樣的作品一定要皮相更加接近。像《天盛長歌》,我們接洽的又是陳坤、倪妮和沈嚴導演,我們希望更多的把握骨相,就是人物關係的精髓。”

每日經濟新聞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