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乡村》征文大赛

微信收稿

文图编辑:C大调

捡牛粪

文/董凯

童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快乐和幸福的,那里存有人生最美的回忆。对我的童年而言,更多的是辛酸和苦涩,相互交织,形成了我独有的童年时光。那段时光,让我在坚持中前行,在坚守中成长,家庭的贫寒让我较早就认识到了生活的不易和坚持的力量。

我的家在农村,四面环山,零星的村庄镶嵌在绵延起伏的山腰,大块的农田养活着这里的人们,从古至今,农耕仍然是村庄最主要的生产方式,延续了几百年。我和大多数家庭的孩子一样,在我们能够记事起就开始分担农活。时至今日,留在我童年记忆深处的就是冬天的早晨捡牛粪。这件事过去了三十年,但仍然让我记忆犹新,成为我童年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

我记得在立冬之后,每天在上学之前,要到山坡上捡一背篼牛粪,然后上学,整整坚持了四年之久,直到我小学毕业。捡牛粪是一个又脏又累的苦活,但是,没有选择,父母让我干,我就得干。说句心里话,当时我心里恨父母,不理解为什么在那样冷的天气让我出去干活。今天,当我为人之父,我懂得了其中之义。

牛粪虽脏,但是,是种庄稼和菜的最好肥料,而且还可以少用化肥,经济又实惠,可以为家里减少一份开支。所以,到了冬天,村庄里的老人和孩子成了捡牛粪的主力军,每天天没亮,大家就走在捡牛粪的路上,我也自然而然成了其中的一分子。在每一个漆黑的早晨,我都必须背着背篼,提着兜子,摸着模糊的路,迎着凛冽的风,一步一步向前走,四年如一日,一直坚持,每一天都是从黑夜中走向朝阳。

凌晨五点多,东方发白,我还在温暖的被窝里做着美好的梦,就听见母亲起床穿衣服的身音,接着是父亲穿衣服的声音,我知道下一个就是我了。母亲会轻轻地叫我,我假装听不见,见我没反应,便去厨房了,接着是父亲的大声喊叫,这时候就无法装了,再装就会挨揍,尽管有一百个不愿意,但是,为了少挨揍,必须立即起来。

农村的屋里很冷,被里被外绝对是两个世界,在床上都能听到从窗前呼啸而过的寒风,将窗户上的纸吹的呼啦啦直响,风从门缝里溜进来,整个屋里如冰窖一样。大多数时候,母亲会提前将我穿的衣服暖在被窝里,这样,穿起来就暖和多了。我为了能在被窝多待一会,磨蹭是常有的事,能拖一阵是一阵,但是时常会听到父亲的催叫声。

我从屋里出来,厨房里昏暗的煤油灯光下,总能看到母亲忙碌的身影,她系着围裙,为我们张罗着早饭。父亲早已站在路口,等着磨磨唧唧的我,他去背柴,我去捡牛粪。我迅速背上前晚准备好的背篼和兜子,紧紧跟在父亲的身后,消失在煤油灯光下。

夜笼罩着大地,路两边的草上盖着厚厚的白霜,借着霜光依然前行,显得形单影只,不过,还有寒风的相伴。时不时山的那一边会传来鸟的怪叫,这时候,我会害怕,只有跟上父亲的步伐才会感觉到安全。

走着,走着,天渐渐亮了,我也快到达目的地了,心里踏实了很多。父亲走的地方比我的还远,他的继续往前走,我目送着父亲的背影,直到他消失在我的视线中。

面对眼前白茫茫的一片,此时此刻,我除了寒冷,还有担心,如何才能找到一背篼牛粪?我的内心一直在颤抖,在哆嗦,甚至想放弃,但是,想到父亲手中的棍子,这个念头很快会消失。牛粪的存在成为我心中渺茫的希望,也是我向上的源动力,促使我的双脚向前移动。

我沿着小路向坡上一步一滑走,脚踏在路上的霜冻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前进一步,退半步,有时候不得不借助藤蔓或者软枝前行。一边走,一边寻找牛粪,路边几乎是没有牛粪的,有都让人捡走了,所以,大多数时候,目光必须放在远处。在灌木的丛边或者枯草的跟前仔细认真地找,一有疏忽就可能错过找到牛粪的机会。有时候为了不留死角,要穿过一个刺架,一个人过去很容易,背着背篼就困难,只有深蹲或者趴着才可过去,费力也费时。

捡牛粪也是一个技术活。上坡前,得找一个结实点的木棍,不需要太长,两尺左右,大拇指头粗就可以,硬木质的更好。它有多个作用,可以用它往兜子里抛牛粪,也可以用它撬被霜冻结的牛粪,还可以在上坎时当作拐杖用,还可以探路,总之,木棍是捡牛粪的重要工具。

找到牛粪后,把兜子放在它跟前,然后用木棍往兜子里抛,轻微用力牛粪就进了兜里。有时候,冬天的霜冻会将牛粪冻在地上,用木棍是抛不下来的,有时候用脚踢几下,踢的脚趾头都疼,实在冻的结实的,就得用手往下来搬,说句实话,搬过牛粪的手又冷又臭,但还的用嘴呼气取暖。多少次,我和冰冷的白霜进行着一次又一次的斗争,大多数以我的胜利而结束。

最让人哭笑不得是抢牛粪,在老远的地方发现地里有牛粪,赶紧加快步伐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跑去,有时候还需要连续跳几次土坎。当快走到跟前时,突然从刺架里钻出一个人,跑在前面捡到那牛粪。让人空激动一场。有时候由于太远,只见远处有一团黑乎乎的东西,以为是牛粪,当跑到跟前,其实不是牛粪,而是其它畜牲的粪便(马粪或者骡子的粪便不要的),总会让人跑冤枉路,也只能呵呵而已。

捡牛粪忍饥受冻是常有的事,随着牛粪越捡越多,背篼的重量越来越重,从下到上,从东到西,背着背篼满山跑,尽管是寒冷的季节,额头上的汗珠大颗大颗往下掉,但是,不能停止,因为冷空气很快会袭来,湿汗变冷的滋味更不好受。

看着远处冉冉升起的朝阳,心里便会增加一丝的温暖,这时候,差不多背篼也捡满了,是该往回走的时候了。经常,父亲会在我们分开的地方歇气等我,看着我满头大汗背着背篼往下走,父亲总会语重心长地说“要好好学习。”其实,我已经听出了父亲的弦外之音,不好好读书,他的今天,就是我的明天,也许会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父亲背着柴,我背着牛粪,我们二人一前一后走在清晨的路上,身上的东西压弯了父亲和我的腰,压的我们大汗淋漓,压的我们气踹嘘嘘,但我们的脚步一刻也不停,向家的方向走。这条路,我们不知走了多少个来回,数也数不清,路上,有我们走过的脚印,还有我们留下的辛酸,更有我们和霜冻抗争的痕迹。

到了家里,母亲已经做好了早饭,等着我们回来。我们很快吃完饭,我便匆匆走在上学的路上,父母便走在干农活的路上……

稿件管理:野狼

稿件审阅:暖阳

简评:捡牛粪是一个渐去渐远的记忆,那属于贫穷,现在回想莫不是在回味当年虽苦特有的温暖。

作者简介:董凯,男,汉族,80后,警察,热爱生活,喜欢文艺,希望在法律的严谨和文学的随性里寻找到平衡。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投稿、咨询,请加中国乡村公众收稿微信:

zxm549750302

《中国乡村》杂志2018年全年征稿大奖赛通知:

(2018年第4期从10月1号至12月31号结束!)

———————

本次大赛主要为《中国乡村》杂志提供优质作品,确保纸刊杂志的质量内容丰富,走进市场,走进各地乡村。杂志宗旨,打造乡村文化,传递三农信息,以“乡情、乡事、乡人”为关注重点,以实际、实用、实效为特色,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推荐新优品种,介绍致富经验,普及科技知识,融科学性、实用性、通俗性、文化性、趣味性为一体。

(一)奖项:

1、农业论文、专题采访,新闻通讯,报告文学,纪实影像,乡村经典美图+文字注解,归纳一类。一等奖一名,奖金1000元。二等奖二名,奖金各500元,三等奖三名,奖金各200元。优秀奖五名,奖金各100元。(限字数3000字内)。

2、乡村散文、小小说、故事,民间故事、农谚、谜语、歌谣、歇后语,归纳一类。一等奖一名,奖金1000元。二等奖二名,奖金各500元,三等奖三名,奖金各200元。优秀奖五名,奖金各100元。(字数限制1500字内)

3、乡土诗歌:一等奖一名,奖金1000元。二等奖二名,奖金各500元,三等奖三名,奖金各200元。优秀奖五名,奖金各100元。(每篇五首之内,单首,限20行内)

4、最佳网络人气奖:一名,奖金1000元。

(二)征文注意事项:

1、所有参赛作品请首先自行反复校对,错别字加标点符号错误有五处之多者,不予通过。投稿后可接受个别句子的修改。

2、凡参赛作品须注明:【中国乡村杂志征文大赛】,否则,按微刊正常发表,或不予处理。

3、征稿格式:

原创首发+标题+正文+作者简介(100字以内)+高清照片。

4、切勿一稿多投,如果发现此行为者,取消参赛资格,并且将列入《中乡美》作者备忘录。

(三)大赛规则:

1、凡参赛作品稿费不再发放,所筹集的打赏费用将全部用于大奖赛奖金和免费出版发行《中国乡村》杂志以及平台的运营。

2、所有参赛作品阅读量达到500以上,从中择优入选《中国乡村》杂志,免费一本,免费快递,免费出版发行,宣传推广。而角逐大赛的作品,将从入选各期杂志的作品里面择优筛选。一个阅读量计一分,一个留言计五分(一个读者不能重复留言,多留视为无效),一元打赏计十分。

根据打赏和留言分别计分的总和,与中乡美评委和编外评委及名家评委打分的总和,由最高得分决定胜出。

3、此次活动,特聘请十名知名作家、诗人、以及有相当造诣的评论家和文学爱好者共同审阅,力求大赛公正公平地画上圆满的句号。

4、获奖者将颁发奖金与荣誉证书,及赠送杂志两本,并且,将聘请获得各奖项的作家、诗人进行签约,长期为《中国乡村》杂志提供保质保量的作品。

注明:所有获奖者肖像,中乡美平台有权免费刊登在《中国乡村》杂志上,同意者方可参赛。

5、从2017年12月13号开始起,举办长年征文大赛,上期没发表的作品可继下期刊发,以此类推,赛事不停,直到年底的全年征稿大奖赛截止为止。获奖者将受邀参加颁奖典礼仪式,届时有相关媒体进行报道。地点暂时预定于《中国乡村》杂志北京总部。

6、以上各项规定不认同者请勿投稿!

7、中乡美所有工作人员不参与大奖赛活动。

组委会:

主任:柳丝青青

副主任:黑风马、刘传启、刘学斌。

第一轮评选,评委:中乡美编辑总部全体工作人员及中乡美驻各省工作室主编。

第二轮评选,评委:陈荣来、赵克明、吴开展、班琳丽、胡毅,王晓莉。

第三轮评选,名家评委:李学、江小鱼、姚国禄、贾笠、卢岩、非马。

主办:《中国乡村》杂志社

中国美文出版社

中国乡间美文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协办:李学美术馆

CCTV 《魅力故乡》栏目组

友情支持:中国国际通用航空产业集团

国家级文化艺术人才库

长城书法院

欢迎投稿:大赛投稿邮箱: [email protected]

咨询:中国乡村公众收稿微信: zxm549750302

中乡美

中乡美视角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