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國鄉村》徵文大賽

微信收稿

文圖編輯:C大調

撿牛糞

文/董凱

童年,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是快樂和幸福的,那裏存有人生最美的回憶。對我的童年而言,更多的是辛酸和苦澀,相互交織,形成了我獨有的童年時光。那段時光,讓我在堅持中前行,在堅守中成長,家庭的貧寒讓我較早就認識到了生活的不易和堅持的力量。

我的家在農村,四面環山,零星的村莊鑲嵌在綿延起伏的山腰,大塊的農田養活着這裏的人們,從古至今,農耕仍然是村莊最主要的生產方式,延續了幾百年。我和大多數家庭的孩子一樣,在我們能夠記事起就開始分擔農活。時至今日,留在我童年記憶深處的就是冬天的早晨撿牛糞。這件事過去了三十年,但仍然讓我記憶猶新,成爲我童年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

我記得在立冬之後,每天在上學之前,要到山坡上撿一背篼牛糞,然後上學,整整堅持了四年之久,直到我小學畢業。撿牛糞是一個又髒又累的苦活,但是,沒有選擇,父母讓我幹,我就得幹。說句心裏話,當時我心裏恨父母,不理解爲什麼在那樣冷的天氣讓我出去幹活。今天,當我爲人之父,我懂得了其中之義。

牛糞雖髒,但是,是種莊稼和菜的最好肥料,而且還可以少用化肥,經濟又實惠,可以爲家裏減少一份開支。所以,到了冬天,村莊裏的老人和孩子成了撿牛糞的主力軍,每天天沒亮,大家就走在撿牛糞的路上,我也自然而然成了其中的一分子。在每一個漆黑的早晨,我都必須揹着背篼,提着兜子,摸着模糊的路,迎着凜冽的風,一步一步向前走,四年如一日,一直堅持,每一天都是從黑夜中走向朝陽。

凌晨五點多,東方發白,我還在溫暖的被窩裏做着美好的夢,就聽見母親起牀穿衣服的身音,接着是父親穿衣服的聲音,我知道下一個就是我了。母親會輕輕地叫我,我假裝聽不見,見我沒反應,便去廚房了,接着是父親的大聲喊叫,這時候就無法裝了,再裝就會捱揍,儘管有一百個不願意,但是,爲了少捱揍,必須立即起來。

農村的屋裏很冷,被裏被外絕對是兩個世界,在牀上都能聽到從窗前呼嘯而過的寒風,將窗戶上的紙吹的呼啦啦直響,風從門縫裏溜進來,整個屋裏如冰窖一樣。大多數時候,母親會提前將我穿的衣服暖在被窩裏,這樣,穿起來就暖和多了。我爲了能在被窩多待一會,磨蹭是常有的事,能拖一陣是一陣,但是時常會聽到父親的催叫聲。

我從屋裏出來,廚房裏昏暗的煤油燈光下,總能看到母親忙碌的身影,她繫着圍裙,爲我們張羅着早飯。父親早已站在路口,等着磨磨唧唧的我,他去背柴,我去撿牛糞。我迅速背上前晚準備好的背篼和兜子,緊緊跟在父親的身後,消失在煤油燈光下。

夜籠罩着大地,路兩邊的草上蓋着厚厚的白霜,藉着霜光依然前行,顯得形單影隻,不過,還有寒風的相伴。時不時山的那一邊會傳來鳥的怪叫,這時候,我會害怕,只有跟上父親的步伐纔會感覺到安全。

走着,走着,天漸漸亮了,我也快到達目的地了,心裏踏實了很多。父親走的地方比我的還遠,他的繼續往前走,我目送着父親的背影,直到他消失在我的視線中。

面對眼前白茫茫的一片,此時此刻,我除了寒冷,還有擔心,如何才能找到一背篼牛糞?我的內心一直在顫抖,在哆嗦,甚至想放棄,但是,想到父親手中的棍子,這個念頭很快會消失。牛糞的存在成爲我心中渺茫的希望,也是我向上的源動力,促使我的雙腳向前移動。

我沿着小路向坡上一步一滑走,腳踏在路上的霜凍上發出“咯吱,咯吱”的聲音,前進一步,退半步,有時候不得不借助藤蔓或者軟枝前行。一邊走,一邊尋找牛糞,路邊幾乎是沒有牛糞的,有都讓人撿走了,所以,大多數時候,目光必須放在遠處。在灌木的叢邊或者枯草的跟前仔細認真地找,一有疏忽就可能錯過找到牛糞的機會。有時候爲了不留死角,要穿過一個刺架,一個人過去很容易,揹着背篼就困難,只有深蹲或者趴着纔可過去,費力也費時。

撿牛糞也是一個技術活。上坡前,得找一個結實點的木棍,不需要太長,兩尺左右,大拇指頭粗就可以,硬木質的更好。它有多個作用,可以用它往兜子裏拋牛糞,也可以用它撬被霜凍結的牛糞,還可以在上坎時當作柺杖用,還可以探路,總之,木棍是撿牛糞的重要工具。

找到牛糞後,把兜子放在它跟前,然後用木棍往兜子裏拋,輕微用力牛糞就進了兜裏。有時候,冬天的霜凍會將牛糞凍在地上,用木棍是拋不下來的,有時候用腳踢幾下,踢的腳趾頭都疼,實在凍的結實的,就得用手往下來搬,說句實話,搬過牛糞的手又冷又臭,但還的用嘴呼氣取暖。多少次,我和冰冷的白霜進行着一次又一次的鬥爭,大多數以我的勝利而結束。

最讓人哭笑不得是搶牛糞,在老遠的地方發現地裏有牛糞,趕緊加快步伐以百米衝刺的速度跑去,有時候還需要連續跳幾次土坎。當快走到跟前時,突然從刺架裏鑽出一個人,跑在前面撿到那牛糞。讓人空激動一場。有時候由於太遠,只見遠處有一團黑乎乎的東西,以爲是牛糞,當跑到跟前,其實不是牛糞,而是其它畜牲的糞便(馬糞或者騾子的糞便不要的),總會讓人跑冤枉路,也只能呵呵而已。

撿牛糞忍飢受凍是常有的事,隨着牛糞越撿越多,背篼的重量越來越重,從下到上,從東到西,揹着背篼滿山跑,儘管是寒冷的季節,額頭上的汗珠大顆大顆往下掉,但是,不能停止,因爲冷空氣很快會襲來,溼汗變冷的滋味更不好受。

看着遠處冉冉升起的朝陽,心裏便會增加一絲的溫暖,這時候,差不多背篼也撿滿了,是該往回走的時候了。經常,父親會在我們分開的地方歇氣等我,看着我滿頭大汗揹着背篼往下走,父親總會語重心長地說“要好好學習。”其實,我已經聽出了父親的弦外之音,不好好讀書,他的今天,就是我的明天,也許會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父親揹着柴,我揹着牛糞,我們二人一前一後走在清晨的路上,身上的東西壓彎了父親和我的腰,壓的我們大汗淋漓,壓的我們氣踹噓噓,但我們的腳步一刻也不停,向家的方向走。這條路,我們不知走了多少個來回,數也數不清,路上,有我們走過的腳印,還有我們留下的辛酸,更有我們和霜凍抗爭的痕跡。

到了家裏,母親已經做好了早飯,等着我們回來。我們很快喫完飯,我便匆匆走在上學的路上,父母便走在幹農活的路上……

稿件管理:野狼

稿件審閱:暖陽

簡評:撿牛糞是一個漸去漸遠的記憶,那屬於貧窮,現在回想莫不是在回味當年雖苦特有的溫暖。

作者簡介:董凱,男,漢族,80後,警察,熱愛生活,喜歡文藝,希望在法律的嚴謹和文學的隨性裏尋找到平衡。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

投稿、諮詢,請加中國鄉村公衆收稿微信:

zxm549750302

《中國鄉村》雜誌2018年全年徵稿大獎賽通知:

(2018年第4期從10月1號至12月31號結束!)

———————

本次大賽主要爲《中國鄉村》雜誌提供優質作品,確保紙刊雜誌的質量內容豐富,走進市場,走進各地鄉村。雜誌宗旨,打造鄉村文化,傳遞三農信息,以“鄉情、鄉事、鄉人”爲關注重點,以實際、實用、實效爲特色,推廣先進適用技術,推薦新優品種,介紹致富經驗,普及科技知識,融科學性、實用性、通俗性、文化性、趣味性爲一體。

(一)獎項:

1、農業論文、專題採訪,新聞通訊,報告文學,紀實影像,鄉村經典美圖+文字註解,歸納一類。一等獎一名,獎金1000元。二等獎二名,獎金各500元,三等獎三名,獎金各200元。優秀獎五名,獎金各100元。(限字數3000字內)。

2、鄉村散文、小小說、故事,民間故事、農諺、謎語、歌謠、歇後語,歸納一類。一等獎一名,獎金1000元。二等獎二名,獎金各500元,三等獎三名,獎金各200元。優秀獎五名,獎金各100元。(字數限制1500字內)

3、鄉土詩歌:一等獎一名,獎金1000元。二等獎二名,獎金各500元,三等獎三名,獎金各200元。優秀獎五名,獎金各100元。(每篇五首之內,單首,限20行內)

4、最佳網絡人氣獎:一名,獎金1000元。

(二)徵文注意事項:

1、所有參賽作品請首先自行反覆校對,錯別字加標點符號錯誤有五處之多者,不予通過。投稿後可接受個別句子的修改。

2、凡參賽作品須註明:【中國鄉村雜誌徵文大賽】,否則,按微刊正常發表,或不予處理。

3、徵稿格式:

原創首發+標題+正文+作者簡介(100字以內)+高清照片。

4、切勿一稿多投,如果發現此行爲者,取消參賽資格,並且將列入《中鄉美》作者備忘錄。

(三)大賽規則:

1、凡參賽作品稿費不再發放,所籌集的打賞費用將全部用於大獎賽獎金和免費出版發行《中國鄉村》雜誌以及平臺的運營。

2、所有參賽作品閱讀量達到500以上,從中擇優入選《中國鄉村》雜誌,免費一本,免費快遞,免費出版發行,宣傳推廣。而角逐大賽的作品,將從入選各期雜誌的作品裏面擇優篩選。一個閱讀量計一分,一個留言計五分(一個讀者不能重複留言,多留視爲無效),一元打賞計十分。

根據打賞和留言分別計分的總和,與中鄉美評委和編外評委及名家評委打分的總和,由最高得分決定勝出。

3、此次活動,特聘請十名知名作家、詩人、以及有相當造詣的評論家和文學愛好者共同審閱,力求大賽公正公平地畫上圓滿的句號。

4、獲獎者將頒發獎金與榮譽證書,及贈送雜誌兩本,並且,將聘請獲得各獎項的作家、詩人進行簽約,長期爲《中國鄉村》雜誌提供保質保量的作品。

註明:所有獲獎者肖像,中鄉美平臺有權免費刊登在《中國鄉村》雜誌上,同意者方可參賽。

5、從2017年12月13號開始起,舉辦長年徵文大賽,上期沒發表的作品可繼下期刊發,以此類推,賽事不停,直到年底的全年徵稿大獎賽截止爲止。獲獎者將受邀參加頒獎典禮儀式,屆時有相關媒體進行報道。地點暫時預定於《中國鄉村》雜誌北京總部。

6、以上各項規定不認同者請勿投稿!

7、中鄉美所有工作人員不參與大獎賽活動。

組委會:

主任:柳絲青青

副主任:黑風馬、劉傳啓、劉學斌。

第一輪評選,評委:中鄉美編輯總部全體工作人員及中鄉美駐各省工作室主編。

第二輪評選,評委:陳榮來、趙克明、吳開展、班琳麗、胡毅,王曉莉。

第三輪評選,名家評委:李學、江小魚、姚國祿、賈笠、盧巖、非馬。

主辦:《中國鄉村》雜誌社

中國美文出版社

中國鄉間美文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協辦:李學美術館

CCTV 《魅力故鄉》欄目組

友情支持:中國國際通用航空產業集團

國家級文化藝術人才庫

長城書法院

歡迎投稿:大賽投稿郵箱: [email protected]

諮詢:中國鄉村公衆收稿微信: zxm549750302

中鄉美

中鄉美視角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