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爲農業大國,也是世界第一糧食生產國,根據相關數據顯示,在2017年,我國糧食總產量就已達到12358億斤,同比去年增長33億斤,而在這其中山東省、河南省、黑龍江省,可以說是養活大半個中國的“糧倉”,其糧食總產量高達全國40%! 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農民不想再種地了,因爲已經傷透了心! 小編也是從農村出來的,在這點上深有體會,在這就和大家分享一下其中的原因吧!

一、糧食價格持續走低

中國糧食產量連續十多年實現增產,但是對農民來說,增產不增收,一年到頭除了喫喝,等於白忙活。糧食爲人類所需,糧價的穩定關係到國計民生與社會的穩定,毋庸置疑,糧價漲跌幅度不該太大,可隨着種地投入成本與物價的的增長,糧食價格卻一直處於“穩而低”的水平。農民的日子只會過得一般,時間久了,就會對土地失去信心,被逼無奈,一部分人爲改善生活只能外出務工掙錢。

這段時間看了中美貿易戰,小編就有一個擔心,如果哪一天國際貿易戰大爆發,中國企業難以從國外進口糧食,或者進口糧食成本大幅增加,那麼,結合中國糧食種植面積下降這一因素,那個時候,中國農民種的糧食會不會成爲“香餑餑”,糧價會不會飆升到令人咋舌的地步以至於國家不得不出手緊急調控?

糧價不能太低,太低對農民不公;但也不能太高,太高,影響社會穩定。問題是,糧價從來就沒高過!

二、農業補貼落實不到位

農業是個特殊的行業,從全世界來看,都緊密依賴着政府補貼,中國也是如此。國家每年都會撥出鉅額資金來支持農業發展,可很多人反映根本拿不到補貼,或是補貼不到位,問題出在哪? 年年補,月月補,不少農民朋友卻見不到補貼的影子,反倒是各種負面的情緒爆棚、埋怨聲不斷。明明是一件利民的好事,爲何成了農民抱怨的導火索呢?

1、地方官員“欺上瞞下”

有些地方發放補貼,由當地幹部說了算,上級部門不認真複覈,讓鄉村幹部有空可鑽,他們只要能瞞住上級就可以輕易獲得補貼,或者與農戶聯合起來,造假也很容易得逞。想舉報,怕遭到報復。更有甚者,基層官員官官相護,總能讓事情不了了之。

2、信息透明度、傳播速度低

許多補貼之所以無法到達農民手裏,是因爲他們根本不知道有這些補貼,等知道的時候也已經錯過了申報的時間。部分地方在傳達農業補貼信息的時候,並不向村民和社會大力的、公開的宣傳,而是以一種“靜悄悄”的方式在內部進行公開。對於農民來說,由於信息閉塞,他們根本就不知道有哪些補貼,不知道自己的條件可以對應到哪類補貼,更不知道如何去申請補貼。

3、誤解了補貼的意義

很多農民看到了補貼,卻誤解的補貼的意義。其實,有些補貼和反哺,是採取市場的方式來進行,比如鼓勵農戶種糧,可以提高糧食的收購價格,間接地帶動農民種糧,同樣能起到反哺的作用。還有些補貼,是作爲基礎設施建設使用。類似這些補貼,是不會發到農民的手中。

依靠種地賺錢真的不容易,不僅身體累而且心更累。農資價格及人工成本等不斷上漲,種地的投資變得越來越大,可卻難以得到相應的回報!

如果農民都不種地了,該幹什麼呢?

你又是怎麼看待農民的未來呢?

大家對此有什麼好的想法和建議嗎?

歡迎在評論區發表你的意見和看法!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