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近代工業的轉型自洋務運動開始起步,吉林恆茂火磨便是這個時期的代表。

  火磨,是以電動機或內燃機爲動力,採用機器制粉的米麪加工廠。在火磨出現之前,中國人的制粉多采用石磨,傳統的麪粉生產主要依靠人力或畜力拉磨。

  民國二年(1913年),魯商楊雲峯在吉林市東關投資開設裕順火磨(恆茂火磨前身),佔地17000平方米(對此還有另一種說法,認爲恆茂火磨最初是由當時的東三省首富、京劇科班“喜連成”的創始人牛子厚集股興建)。

  1916年華商毛宗梅等人投資32萬元,將裕順火磨更名爲“恆茂火磨有限股份公司”,購進德國機器6臺,年產雙鹿牌面粉25萬袋(40市斤/袋),結束了吉林城驢馬磨坊的加工歷史。

  1918年,恆茂火磨迎來了最重要的轉折——長春裕昌源火磨老闆王荊山以19萬元資金將恆茂火磨收購,改稱裕昌源吉林火磨。

  王荊山作爲一個商人,他無疑是成功的,到了他手中的恆茂(裕昌源)火磨走入了一個全盛的時代。他樂善好施,重視教育,在長春創建了荊山幼稚園和著名的窮人孩子也能唸書的自強學校並重建長春文廟等。

  但作爲一箇中華男兒,他卻缺少了一份民族氣節。也許他迷茫過,但時局動盪河山破碎,私心最終戰勝了大義,爲了積聚資本,他開始積極與日本人合作,先後與日本三井、三菱等財團聯營,進行糧食出口貿易。

  從1921至1931十年之間,裕昌源每年向日本運銷糧食近萬噸,獲利幾十萬元。當時民間有順口溜說:“裕昌源,真不善,能讓黑麪變白麪。你看大豆是大豆,他看大豆是塊肉,是奸是傻當下分,黃土也能變成金。”

  在吉林市藏家小豆收藏提供的這張老照片(下圖)上,“裕昌源火磨”是一座精美的兩層建築,類似巴洛克風格。建築之上有恆茂火磨字樣的牌匾,建築頂部飄揚着一面膏藥旗,門口清晰可見兩個日軍守衛。

  裕昌源火磨舊影 攝於上世紀三十年代 小豆供片

  此時的恆茂火磨(裕昌源)是日本侵略者在東北地區侵略活動經費的主要支持企業,王荊山本人作爲企業主人遊走於政商兩界,如魚得水,曾任僞政權制粉、榨油業聯合協會的理事、頭道溝(長春)商會會長等職。1932年3月,他更是以“民衆代表”的身份,參加了準備“登基”的溥儀來長春的“迎鑾”活動。

  在德惠鰉魚島,筆者(王錦思)收藏的一張日軍畫報,讓恆茂火磨(裕昌源)另一身份展現在人們眼前。

  1931年9月23日,日軍佔領了吉林市,恆茂(裕昌源)火磨精美結實寬敞的建築被日軍步兵第十三聯隊大佐鷲津松平看上,於是將他聯隊司令部設在這裏。

  到了1933年,侵華日軍不再滿足只佔領東三省區域,準備蠶食華北。爲了切斷東北抗日隊伍與關內愛國軍事力量的聯繫,繼而開始向山海關、熱河及長城沿線各關口發起進攻。

  鷲津松平帶領他的步兵第十三聯隊,就是從這裏出發,把罪惡的鐵蹄逐漸踏向我華北大地乃至全國領土,我們的國家民族從此遭受了多年的苦難。

  1936年,裕昌源火磨更名爲“裕昌源吉林工廠”,即“吉林裕昌源麪粉廠”,改汽輪傳動爲電力傳動,機磨增至12臺,加修了廠內鐵路轉運線,是東北產量最高、規模最大的麪粉廠,產品出口多個國家,成爲“亞洲第一”火磨。

  伴隨着幾位日本股東的加入,裕昌源火磨又一次更名爲“吉林制粉會社”。此時的恆茂(裕昌源)火磨,已徹底淪爲日本軍方的傀儡,一直爲侵略者的“大東亞聖戰”提供着經費上的支持。

  直到1945年,日寇投降,東北全面解放,蘇聯紅軍接管了吉林裕昌源麪粉廠,拉走了當時最先進的制粉機器,吉林裕昌源麪粉廠從此停產。

  1952年春,在鎮壓反革命運動中,王荊山也因賣國漢奸罪被槍決,時年76歲。繁華終究落幕,他和他的裕昌源火磨一起走到了生命盡頭。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期,吉林市有了新的麪粉廠。在城市建設中恆茂(裕昌源)火磨的建築也被拆毀。

  今天,我們只能憑藉照片去觸摸它,感知它曾經的輝煌和恥辱,並從中知道,有一段歷史該永遠被銘記。

  來源丨《江城日報》 作者丨崔明巍 王錦思

  責編丨李少軍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