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作者:謝雅婷

11月17日上午,雨後的河南大學大禮堂迎來了一批特別的客人合影留念,來自全國各地的太極拳傳人和研習者因孫叔容百年誕辰紀念會的召開齊聚古城開封,秉承先賢之志,探討武學精粹,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武林大會”。

武術也有“大文化”

“天爲大天,人爲一小天,天地陰陽相合能下雨,拳腳陰陽相合能成其一體,皆爲陰陽之氣也,內五行要動,外五行要隨。”11月16日下午,“孫祿堂武學思想研討會”在河南大學體育學院電教室火熱召開。中國武術協會原祕書長康戈武、《武術研究》主編田文波受邀開展講座,現場座無虛席,氣氛熱烈。

康戈武雖年近古稀,卻精神矍鑠,不僅以口授課,而且時不時親身演示相應的太極拳招式,說到酣處,更邀請體育學院黨委書記洪浩一同對練、表演。體育學院的研究生鄭焜乾聽完講座後有感而發:“康戈武老師是傳統武術出身,又從事武術研究多年,所講內容既是對孫祿堂著作的闡釋,也是結合自身多年體悟的成果,講練結合的形式令人受益匪淺。”

田文波則從歷史地理的角度闡釋中華武術的發展,圖文並茂地展示了中華武術的千年發展格局。針對洪浩的提問“中國武術的發展現狀似乎與經濟的發展不對稱”,田文波回答:“可能是由於部分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還未達到與武術產業有效結合的程度。”

展演臺上“顯威風”

“武林大會”當然不僅僅有理論上的交鋒,更有實際的展演。11月17日上午,來自全國各地,不同年齡、性別的孫氏拳研習者聚集在河南大學音樂廳,上演了一場“穿越時空”的武術大賞。

孫氏拳第四代傳人陳體慶不遠千里從瀋陽趕來參會,不僅表演了孫氏太極拳,還帶來了書畫作品以紀念孫叔容的品性爲人;北京的李連科同爲孫門第四代傳人,表演的五行拳氣勢驚人,鑽拳似波,崩拳似箭;溫縣和氏太極拳學會會長和有祿將和式太極拳輕靈圓活的特點展現無遺,圓轉連貫,一氣呵成……八卦劍、猴拳、雪片刀、雜式錘、龍形拳、形意拳等各種武術接連登場,讓觀衆目不暇接、連連鼓掌。

體育學院的張茜茜本來學習的是楊式太極拳,但出於對孫氏拳的興趣,自17歲開始每日習練孫氏拳3到4個小時,至今已有4個年頭,她在表演完太極劍後表示,孫氏拳注重“內三合”與“外三合”的協調,可修身養性、心與意合。

孫叔容的長女孫明笑着說:“看到母親當初播下的種子已開花結果,並播撒了更多的種子,我感到十分開心。”

校黨委常委、副校長許紹康緬懷孫叔容作爲孫氏拳傳人的奉獻精神,並表示,孫先生將人生中最後的歲月奉獻給了河南大學,可以說,沒有孫先生的付出,就沒有今天河南大學太極拳傳承的繁榮局面。

訓練場上“見真章”

11月17日下午,河南大學CUBA籃球館內人聲鼎沸,火熱的氣氛驅走了秋日的寒意,一場激烈的太極拳技巧交流會正拉開序幕。孫氏拳的第四、五代傳人們齊聚一堂,不問地域,不問年齡,切磋武藝,毫不相讓,實乃武林之盛事。

孫氏拳第四代傳人張學軍來自湖北,1994年他正式拜入孫叔容門下,習練孫氏拳二十餘年,雖自嘲學藝不精,但始終堅持習練,對孫氏拳讚不絕口:“常年習練孫氏拳可以開啓智慧不是假話,它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綜合百家之長,是中國文化的載體之一。常年習練太極拳的人,即使遇到讓常人暴跳如雷的事情,也能微微一笑,將之化解。”

在衆多熟悉的中國面孔中,國際漢學院的李敖格外顯眼,並不流利的漢語沒有影響他對太極拳的熱愛,每逢切磋結束,他總是鼓掌最熱烈的那一個,他師承開封市孫氏拳研究會會長張君意,一套龍形拳打得虎虎生威,稱得上孫氏拳的第五代傳人,他靦腆地說:“這次武術活動非常有趣,它激勵我繼續學習武術。”

活動接近尾聲,孫氏拳第四代傳人排列整齊,打算以打完一套完整的孫氏拳作爲最後的紀念和道別儀式,雖沒有柔和的伴奏,但是他們無聲的表演已見證了太極拳文化的綿延不斷。

武術界有關領導、嘉賓參加了紀念活動。中國武術協會原祕書長康戈武,河南省武術運動管理中心書記毛玉成,孫叔容親屬、江西省武術運動管理中心副主任葉純一、《武術研究》主編田文波、少林鵝坡武術專修院院長梁少飛、我校國際交流處處長毛立羣、開封市體育局王自松副局長、中華武術博覽網總監肖震以及孫式武學名家等 與會。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