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想登临鹳雀楼,不意今日得圆梦。

夏日造访王之焕,兴致勃勃登斯楼。

巍巍云空鹳雀在,黄河滔滔万古流。

白云悠悠荡豪气,经典熠熠铭心头。

这是我拜谒鹳雀楼归来写的几句体验。鹳雀楼,故址在当时的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县),建在高阜上,共有三层,站在这座楼台上,前望可看到莽莽的中条山,下瞰可观滚滚东流的黄河水,是唐代的游览胜地。而今,经过修复装葺,更显得壮观典雅豪迈。

别看只有三层楼,但这三层楼却是巍然塔高,再兼有多层高高台阶承托,顶着烈日攀爬上去,即使强壮的年轻人也要气喘吁吁、汗水淋漓。登临其上,观东海北国真是苍茫雄浑之气概了。

不知多少年了,王之涣经典五绝铭记我的心底,镌烙我的心灵。写黄河,还有比王之焕这首《登鹳雀楼》更通俗易懂,更形象鲜明,更简洁明快,更大气磅礴,更脍炙人口,更流传千古,更经典不朽的么?倘如有,还是王之焕,那便是他的另一首《凉州词》了:“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不过,此写黄河,尽管同样气度非凡,凛然巍峨,但悲壮之中,未免有些许悲凉凄怆。

李白狂放却也谦虚有自知之明。他曾发出“眼前有景道不得,崔灏题诗在上头”的慨叹。此鹳雀楼之自有王之焕之五绝起,谁又敢再题诗与之匹敌抗衡?有了《登鹳雀楼》,才有了鹳雀楼之称谓远扬,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绝胜也。

律诗绝句与中华民族有一种特殊的因缘。律诗绝句是一种文化,一种文明,一种传统,一种经典。闪烁着文化的底蕴,文明的色泽,民族的峥嵘。巍巍鹳雀楼、凛凛王之焕,与黄河同在,与文化摇篮同在,与中华民族同在。

黄河在奔腾,擂响了鼙鼓,腾云驾雾在舞蹈,湍湍引吭在歌唱。扫荡了窒息郁闷愁容,清濯了滞塞枯涩忧伤。吟诵着绝句,享受着简洁明快,痛快淋漓,荡气回肠。绝句真绝,空前绝后,奇绝,高绝,超绝,无与伦比。

面对青山白云,苍茫中一显大气磅礴。我在扪心思索,爱我们的民族,山川,爱我们的传统、经典,才是我们能不坠青云之志,更上层楼,骋襟怀,憧向往,展波浪,编织璀璨花冠的浪漫信念。

走向王之焕写作《登鹳雀楼》的铜像,阳光灿烂,清风飘逸,一脉巍凛兮豪情万丈,一尊古鉴兮照澈千古。我与这位诗人身挨身心贴心,放眼达观再“穷千里目”,旷荡胸怀“更上一层楼”。一览尽收陕、豫、晋三省壮景,满怀拥抱四时春意,如伴九曲黄河同趋万里……顷刻间,但见诗人王之焕,目光炯炯,挥起巨笔,一气呵成,一挥而就,尽瞻才华,吟出一曲风雅颂,蔚成经典绝句。历经磨难坎坷,宠辱不惊,一派古意,一派现代,民族情,荡气回肠,振聋发聩,敞开广阔而细腻的情怀,没有一字奢侈,字字珠玑,尽是真实写照,真实联想,浩然,巍然,凛然。没有一丝颓唐、混沌、困惑、迷茫痕迹。波涛汹涌,汪洋恣肆。得意没有忘形,激动没有妄动,浪漫没有失态,既奔放不羁,又从容淡定。我时时在想,何以能写出这样的经典诗作?没有对于祖国山川的挚爱,怎会文思如潮?不是返朴归真,虔诚皈依,怎会顿悟出如此豪迈超拔的诗句?

如一溪清泉注入丹田,涌至笔端,又如扬帆消逝于汪洋大海,带着激情、真情与朗笑……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饱蕴古意厚重,现代雄浑,未来潇洒;外溢着智慧涟漪,率真波浪,动听涛声;闪着真诚,耀着睿智,泛着灵动;冲击着并世滔滔言必称钱称势的浊流,荡涤着虚假,狡猾、诡谲、浮躁。

下得楼来,漫步黄河滩上,俯拾一枚造型平平的小小石子,装入囊中,贴近心窝,权作一种沉甸甸留念,一种恬淡淡心灵体验,一种鼓涨涨生命滋溉。

人之一生无非也是一个追寻的过程,所谓“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的三个千古难题。愈来愈使人对有限时空的超越,臻于天人合一“行住坐卧,无非是道,纵横自在,无非是法”的真正纯粹自由境界。关键在乎生命气息之充盈探索信仰之坚定。

吟哦王之焕五绝,耳边蓦然响起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自邈远处袅袅传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回眸翘望鹳雀楼,犹如云空腾起的飞鸿与游龙。潇洒不失轨迹,浪漫不失法度。跟着感觉走,跟着意韵走,跟着气势走,跟着思想走,诗也就是诗了,书也就是书了。

重复地说,情感的巨浸,道德的沧溟,哲思的熏染,气冲云汉,魂飞云端,吞吐千山万壑于胸间,指挥重峦叠嶂于掌下,世人谁不为这包举宇内的大气度肃然起敬呢?在盛唐林林总总诗海中,王之涣不过留世《凉州词》和《登鹳雀楼》等六首,然而却以其大韵味,大雅美,大气象,堂皇地列入盛唐代表作中,仅有六首也就足够了。

本文系海河网原创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海河网。欢迎关注并按规则转载!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