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社會的發展和人類文明的發展。如今,我們足不出戶,動動手指就輕輕鬆鬆刷爆了自己的信用卡。那麼,古人是如何購物,如何參與交易,促進經濟的發展和國家的改變呢?

商業的萌芽——遠古到先秦

商業發展的最初萌芽是生產力在發展到一定階段水平,社會分工有了一定的剩餘,出現了最原始的生產者之間的物物交換。

據《易·繫辭下傳》寫道:"包犧氏沒,神農氏作……日中爲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在這個遙遠的時代,人們有了穩定的生活之後,必然會想要改善生活。交換變得普遍,人們開始約定好中午時分進行交易,同時也有了穩定的交易場所,就像今天依舊存在於鄉村地區的集會一樣,簡單而又有效率,人們各取所需,盡興而歸。

古時還有"因井而市"的說法,在張守節對《史記·平準書》的註解中寫道:"古人未有市,若朝聚井汲水,便將貨物於井邊貨賣,故言市井也。"後來市井也逐步成爲市場的一種說法。

時間到了春秋後期,鐵犁牛耕的推廣,生產力水平不斷的發展,人們又越來越多的產品需要交換,用來出售自己的多餘物品,並且購買自己需要的生活用品。各國統治者居住都城,也漸漸不滿足於僅僅作爲政治中心的地位,城市也漸漸變得繁榮。

齊國都城臨淄

比如,在商業比較發達的齊國,在春秋後期,它的城市已經變得繁榮熱鬧了。據《晏子春秋》中記載:"初,景公欲更晏子之宅,曰:"子之宅近市,湫隘囂塵……"辭曰:"……且小人近市,朝夕得所求,小人之利也。"齊景公想讓相國晏嬰換一所住宅,認爲他住的地方又吵又不好,晏嬰卻用購物方便這樣的理由婉拒了他。

由此可見,在遙遠千年之前,人們對於購物的需求已經很高了,甚至有些講究"住房商圈"的意識了。到了戰國時期,齊國都城臨淄已經十分繁華了,據《史記·蘇秦列傳》中寫道:"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彈琴擊築,鬥雞走狗,六博蹋鞠者。臨淄之途,車彀擊,人肩摩,連衽成帷,舉袂成幕,揮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氣揚。"商業的繁榮,城市的熱鬧,在這樣的史籍記載中一覽無餘。

商業的新發展——宋朝

一部《東京夢華錄》、一卷《清明上河圖》,都是在描畫着宋朝——這個雖是封建時代的朝代,卻有着異常繁華的都市生活。

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詳盡記載着當時東京的市井之貌:"東華門外,市井最盛,……凡飲食、時新花果、魚蝦鱉蟹、鶉兔脯臘、金玉珍玩、衣着,無非天下之奇。"這裏的商鋪供應着琳琅滿目的美味,當真擔得起"集四海之珍奇,皆歸市易;會環區之異味,悉在庖廚。"當季時令的瓜果、醃製的果脯臘肉、甚至還有魚蝦等鮮味,像極了我們今天無論到哪個城市都有的"小喫一條街"。這裏不僅是有美味滿足人們的口腹之慾,更有各種各樣的商鋪滿足人們的購買慾。如賣雜物的、修理小物件的等等,甚至還有各項娛樂活動,"看變化則舉子唱名,武人換授"。勾欄瓦肆的出現,使人們的遊購娛一體化進程進一步得到了發展。仔細想來,在不考慮宋朝所面臨的國家危機,內憂外患之時,人們的生活水平和追求也是有所發展的。

《清明上河圖》局部圖

到了南宋,都城臨安即是今天的杭州。據《武林舊事》等書記載,南宋時的杭州商業有440行,各種交易甚盛,萬物所聚,應有盡有。臨安號稱當時"東南第一州",政治地位雖已不再顯赫,但其宜居程度和商業的發展,正如詩中所寫道"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 暖風燻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宋朝的商業發展,經濟的繁榮一造就了中國封建朝代的一個傳奇。

人們的慾望是無限的,同時,對於美好生活的渴望也是無限的。商業的發展,滿足人們生活品質要求的購買慾,在任何時候都是通用的。不論是遠古時期用貝殼作貨幣的先民,是到唐宋人們豐富多彩的市井生活,還是今天互聯網時代的我們。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