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苍南75岁殡仪馆运尸工,靠乞讨、捡破烂养大12个女儿!如今…

来源:浙江新闻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运尸工,他们不问路、不与人握手、不说“再见”,太多的忌讳与束缚,让这群人在繁华的都市中感到孤独。他们没多少朋友,把关怀都留给了逝者,却很难得到生者的尊重...

35年里,老余两夫妻收养了12个弃婴艰难生活。

除了被人认养之外,身边的5个女儿,4个考上大学。

一个殡仪馆遗体搬运工

十二个“女儿”的爹

未知生焉知死,有时候人生更是向死而生。

打过零工做过游医,甚至当过多年的殡仪馆遗体搬运工,也许是见证了太多的死亡,75岁的余上忠更能理解生命的脆弱和可贵。30多年来,他和妻子先后收养了12名弃婴。

两个人省吃俭用,除了打工赚钱,甚至乞讨、捡破烂,希望将这些孩子抚养成人。后来,有些孩子陆续被人认领走,只剩下5个。

而今,最小的两个孩子也已考入大学,在欣慰的同时,老余也感觉到深深的压力。

40岁开始收养了第一个女儿

热心肠的夫妻再没有停下来

75岁的余上忠黑瘦硬朗,身穿格子衬衫、灰色西裤和几十元的人造皮革凉鞋,岁月在他的脸上留下深深浅浅的褶皱。

眼前这位普通的老人,曾在温州市苍南县殡仪馆做了多年的运尸工,也许是因为常常感受死亡,老余最懂得生之可贵,30多年前,目不识丁的他和妻子做了一件惊人的选择——先后收养了12名弃婴。

做出这个决定时,老余的生活并不富裕,甚至一度在生存线上挣扎。老余目不识丁,不会说普通话,也没有稳定的收入,早在运尸工的职业之前,他仅仅靠着打零工和在丧事上抬遗体维生,靠着或多或少的红包勉强度日。

余上忠在讲述收养弃婴的经过

老余30多岁才有了老婆,自己没有孩子,40岁的时候,他和妻子商量想收养一个女儿。当年的大年初二,他从临县抱回第一个孩子,是当时那户人家不要了,取名叫余彩松,可老余并不轻松,毕竟,家里多了一个嗷嗷待哺的小人儿。

4年后,老余办完一场丧事回家时,半路看到路边有只纸箱,里面的婴儿双目紧闭。他二话没说,准备把纸箱里的“死婴”带回家安葬。没想到回家后,老余却发现孩子还会喘气!他和妻子赶紧帮孩子洗澡。在他们的细心呵护之下,婴儿终于活了下来。

老三是在温州市龙湾区抱养来的。那个秋天,老余在当地干活,发现村里的老人亭里放着一个纸箱,里面传出婴儿细弱的啼哭声,“有村民围着看,纸箱里放着生辰八字,可没人愿意要孩子。”生活艰难,老余还有一点犹豫,可妻子主动接下了这个孩子。

二女儿出嫁时,老余依依不舍

渐渐地,老余家的孩子越来越多。菜市场、码头、街巷口甚至家门口……这12个孩子被捡来的地方各不相同,但都是女孩子,有些甚至身体小有残疾。

乞讨、捡垃圾、做手工活

节俭勤勉的老余撑起十多个孩子的家

“别人都不愿意要,不然孩子早就抱走了,可如果真没人管,肯定活不了的。”虽然家里压力大,看到弃婴的时候,夫妻俩还是狠不下心不管,"孩子再小,好歹也是一条命啊。"

2010年,夫妻俩做来料加工每月赚六七百元,是当时的主要收入。

“以前的日子苦,小时候妈妈背着我出门捡破烂,还会背着我们乞讨,别人有时候给些钱,有时候就给很多小孩的旧衣服。”35岁的大女儿余彩松回忆。

还有些时候,就是帮工厂分拣做衣服的下脚料,这是三女儿小飞印象最深的事情,一袋七八十斤的毛料,做完才二十块钱,做久了大拇指和食指会破皮,脖子也会僵得酸痛,“但是一家子人聚在电灯下做事情,我们人心齐,想起来还是很温暖。”

李立/摄

家里的孩子多,少不了头疼脑热,后来,有一个孩子因为生病早夭,这对两人打击很大,他们极度内疚,觉得自己养不好孩子。

从那以后,有好几个孩子由别人认领回去抚养,“能去条件更好的家庭,就当是给了孩子新生。”最后,家里就剩下了5个女儿,除了早早上班的老大,其他几个孩子都念了大学。

三天捡回两个小幺女

如今双双考上温州的学校

老余收养孩子的最高纪录是在1998年,他在3天内从同一个菜市场抱回了2个女婴,分别取名为余作盼和余作帮。“两个女儿都放在牛奶箱大小的纸盒子里,里面写着生辰八字,她们生日相差只有一周。”余上忠回忆。

那时候老余已经快60岁了,生活拮据,家里的孩子根本照顾不过来。但“生养下来就是一条命”,老余不忍心放弃,还是将两个孩子抱回了家。

她们俩就是老余家的一对小幺女,一个小个子大眼睛,另一个眉目粗浓,生性敏感而腼腆。虽然外形差异很大,两个孩子都很乖巧,放学后会跟着姐姐做手工赚零用钱,“两分钱一把扇子,一天下来也有几十块钱。”

融融父女情

老余从殡仪馆退休后,家里就没有了经济来源,家里去年搬到拆迁后的楼房里。现在住的屋子装修简单,屋里的陈设都是几个成年的女儿们在网上淘来的,“这个买一个沙发,那个买一个饭桌,拼拼凑凑就是一个家。”

30多度的高温天,因为没有钱装空调,他们就开着窗吹过堂风,更热时候,就靠着电风扇捱一捱。

老余很节俭,全身最显眼的,大概就是左手无名指上那个刻着“福”字的金戒指,这是他七十大寿时几个女儿合起来买的礼物,表达对养父的感恩之情。

“我现在最担心的,也就是最小的这两个孩子,她们还没有独立成人。”老余说着,指了指身边的一对小幺女。好在两个女儿都很争气,今年双双考上了温州的学校,大学向她们敞开了怀抱,但学费和生活费也横在了面前。如今,已经有温州的助学项目承诺资助两个孩子的学费,但生活费显然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老余家客厅里,摆着一幅“家和万事兴”的刺绣,这是三女儿上大学时绣的。正如这幅字,因为爱和热心肠,几个没有血缘的人聚在一起,聚成了一个家。

“现在逢年过节会聚在一起,觉得我们比真正的亲姐妹还亲。”彩松如是说。或许是彩松的话触动了老余的内心,面对着即将离家的两个小女儿,他有些动情,“看到孩子我就开心,女儿们是我永远的牵挂。”

李立

因着这份善举,余上忠先后获得感动苍南十大人物”、温州市“十大爱心人物”、温州十大“最美家乡人”等荣誉称号,他的故事还被拍成了电影《生命的呼唤》。

老余背后的“家和万事兴”,是三女儿亲手绣的

网友评论

@Nick:了不起!好人一生平安

@破破IY:为什么被抛弃的都是女孩……

@皇家地理学会:一个大学同学,农村人,家里经济条件不好。就这样他家还收养了一个女孩,他把这个女孩当成自己的亲妹妹。课余时间学在外面到处打工,还在北影厂当过群众演员。每年放假都要买东西带回家给妹妹。最近听说这个人在南方发家致富了。所以我还是觉得好人有好报。

@回忆的时光里:高贵的灵魂!天使在人间!

@顾盼生疯:为死人送路,为活人铺路,会有福报的

@悠悠小西的house:希望这些孩子们能记住再生父母的恩情!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