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鄉愁貴州·美麗村落|走進荔波水甫民宿,彷彿時間在這裏定格

每一個村落,都是一份獨特的鄉村振興樣本。當代貴州融媒體近期陸續推出“鄉愁貴州·美麗村落”系列報道,展現貴州美麗休閒鄉村的獨特魅力。

今天我們來分享:時間,彷彿在水甫村定格……

11月7日,雨淅淅瀝瀝,荔波縣玉屏街道水甫村背依青山、鱗次櫛比民居羣就像披了一襲紗帳。

記者從遊客接待中心出發,在已被收割的稻田裏行走,蜿蜒的溪流清且淺,時而被雜草隱沒,一條碎石砌成的小路沿着水流方向延伸至民居處。

水族民居,都是木質結構的“幹欄”式樓房,分上、中、下三層,底層關養牲畜或堆放雜物,頂層爲糧倉和儲藏室,中間層臥室、廚房分設兩端,中堂寬敞明亮,家家房屋都有一個火塘,作爲日常炊事和冬天取暖之用,部分人家設有神龕,層際間由厚實的寬型木梯相連。所有房屋都在向陽一方的長柱上鑿通眼子,搭成陽臺,作曬穀物、衣物和納涼之用。

每一棟木樓都是一戶人家,門前有石梯,拾階而上,木欄杆、露臺、堂屋在眼前依次展開:有人在靠着木欄杆梳理長髮,有人坐在露臺上擇着新鮮的青菜。走進一戶人家,一位老人在堂屋撥弄爐子裏的火苗,見到來客,他高興地邀請記者就坐,閒聊中驕傲地提及:“我們這是中共一大代表鄧恩銘的故鄉。”

荔波縣玉屏街道水甫村是中共一大代表鄧恩銘的出生地,也是水族古建築、人文風貌保存較爲完好的村落

在老人的指引下,記者來到鄧恩銘故居,庭院裏,木柵欄圍住一小方地,淡黃色的夜寒蘇開得正好,旁邊還有石菖蒲、板藍根等中草藥。“鄧恩銘出生於水甫村的一個醫藥世家,後遠出鄉關到山東去追求革命理想,因此我們還原鄧家原來的生活場景來紀念他。”水甫村村支書韋國強介紹,2016年,荔波縣提出大力發展民宿產業。藉此東風,水甫村選擇了以“恩銘故居”爲品牌,以民宿爲帶動,發展鄉村旅遊。

截至目前,荔波縣已整合資金2000多萬元,完成了鄧恩銘祖居地、思鄉廣場、觀光步道、休閒涼亭、景觀橋、荷花池、旅遊公廁、停車場、區內道路擴建、雨污系統等一批基礎設施建設,實施村寨房屋外立面改造、古林木樓修繕、村莊環境整治、綠化、亮化等,建成水甫村至水葩古寨古驛道、水甫至玄武山景區公路,實現與周邊景區的互聯互通。

“農業園區化、農村景區化、農民職業化,是我們的目標。”韋國強說,水甫村通過流轉古寨舊宅基地招商引資,與荔波城鄉建設公司、貴州省頤舍民宿城投有限公司、貴州芳草地旅遊發展有限公司共同打造了牛角寨“水鄉·頤舍”鄉愁民宿旅遊項目,經營收益25%歸村委會用於民生建設。

按照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旅則旅的轉型發展原則,水甫村邀請專家開展集中培訓和生產指導,鼓勵村民因地制宜開發種植果園、興辦家庭農場,引導城郊失地農民組建民工建築隊、文藝隊、家政服務隊等就業創業經濟實體,加快傳統農民向新型農民職業化轉變。村民們還將當地特色林、農產品供給民宿餐飲。“雨後,樹林裏會生出紫花菌、黃絲菌等菌類,村民們採摘來,以每斤30元左右的價格銷售給我們。”“水鄉·頤舍”一期餐飲部經理吳永璠說。

“水鄉·頤舍”民宿復原了牛角寨傳統的原木牆、千層石牆、石礎木角柱、麻條石步道等,且每棟房屋有不同的文化主題,有用原生古藤、樹枝以鳥巢形式創意設計的雲臺鳥墅,也有千層石牆的鹽馬客棧,有以原木爲主題的山居小築,也有以馬尾繡爲主題的鳳羽水宿……

“每逢節假日,房間都爆滿。這些遊客中,大部分來自北京、上海、廣州、深圳、臺灣等地。”在“水鄉·頤舍”務工的村民吳鴿說,“遊客們都很喜歡我們的村子,我也越來越喜歡我們的村子。”

記者離開時,微雨的黃昏模糊了的遠山、老牆、木樓,裊裊炊煙,徐徐散開。時間,彷彿在水甫這個美麗的村落定格。

故事鏈接

“這兩年,水甫村變得跟以前不一樣了。”2017年,水甫村村民吳照婧有了新職業,“以前,農忙時節種田,農閒時候織布。現在,我成了水甫村的導遊。

一進水甫村,吳照婧就站在遊客接待中心門口打招呼,笑容燦爛:“在這裏,你們可以參觀中共一大代表鄧恩銘故里,聽我講解革命家事蹟,也可以在村子裏欣賞田園風景,體驗水族傳統文化。”

“鄧恩銘4歲以前在水甫生活。4歲以後跟隨父親遷居荔波縣城。1917年,他離開家鄉投身革命,爲播撒革命火種、推動黨的工作,足跡遍及濟南、青島等地……”吳照婧小時候常聽長輩們提起鄧恩銘,但真正瞭解這位革命家,還是擔任了遊客接待中心的導遊以後,“村裏發展旅遊,讓我增長了知識。”

遊客們參觀完鄧恩銘故居,還想了解水族染布、馬尾繡等傳統手工藝。

“幾乎家家戶戶都有小染缸,染一匹布需要四年。”吳照婧家裏的染缸,被深深淺淺的藍色素覆蓋。每年穀子收完以後,就可以採收藍靛了。將藍靛放在缸裏萃取天然植物色素做染料,再用土鹼、燒酒、石灰、牛皮膠作輔料,就可以把布染成月白、月藍、藍、深藍、淺灰、深灰、青等顏色。染好的布瀝乾後放於青石板上,用棒槌連續捶打後漂洗再晾曬。“九月,我帶遊客們來我家看婆婆染布;十月、十一月,我帶遊客們到水邊看村裏的婦女們洗布、曬布,有時候他們還會參與進來。”

水甫村村民在曬蠟染布料

“馬尾繡,是幾根馬尾用白線一圈圈纏繞,馬尾被包裹起來,成爲較紮實硬挺的白線,然後盤繡出團的輪廓——好比素描的外部線條,然後在輪廓中間,以不同的顏色、用雙針繡的手法進行填繡。”吳照婧拿起自己的布包給記者看,包上的圖案帶有一種凸起的紋理感,像是鑲在布上的淺淺浮雕。

“很多遊客都說,你們這空氣好、風景美,山水和人都有靈氣。”每當聽到遊客這麼說,吳照婧都很高興,“我要盡我所能,把水族的文化傳播出去。”

— END —

往期精彩回顧

定了!“小康之約”2018荔波喀斯特馬拉松12月16日在荔波開賽!

冬遊荔波網紅景區太划算!門票全免或5折,千萬不要錯過!

美到爆屏!中國·重慶小姐超級大賽冠亞軍帶你領略荔波冬季之美!

荔波縣“脫貧攻堅•代表在行動”主題活動暨代表聯絡站建設推進會召開!

資料來源:當代先鋒網

監製:全媒體中心  黎以堅

編輯:全媒體中心  潘雪晴

覺得不錯,請點贊↓↓↓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