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城最大的城门外,袁崇焕克敌制胜,大败皇太极的清军

文图/二指禅掌门

听人讲,老北京城分为内城、外城,原有16座城门,以“内九外七”的格式分布。

民国时期,开始拆城门,解放后又继续拆,现在剩下的只有正阳门城楼、箭楼、德胜门箭楼,其余城门皆变成了居民区。

永定门也没摆脱被拆除的命运。

现在的永定门是新修的。

史料记载,明朝初期的城门有9座。那时,北京还叫“北平府”。大将徐达下命令将大都北面的城墙向南退后5里,在今德胜门、安定门一线重建。

当然是为了好防守。

朱棣在南京称帝后,可能觉得和北京更有感情吧,于是,将自己做燕王时的封地北平升格为“北京”,而后迁都。

这时的北京城,平面轮廓呈正方形,只有9座城门。城市中轴线南起正阳门,贯穿皇宫,北抵钟楼。

明嘉靖四十三年北京外城建成,正门命名为“永定门”,寓意“永远安定” 。

位于北京中轴线上的永定门,是北京外城城门中最大的一座,也是从南部出入京城的通衢要道。

明崇祯二年(1629)十二月,皇太极率清八旗军攻打北京,一场北京之战在德胜门、广渠门、左安门、永定门外展开。

为解京城之危,蓟辽督师袁崇焕仅率九千骑兵,日夜兼程两昼夜,抵达广渠门外。

虽然当时寒冬饥馁,又是露宿扎营,但崇祯帝不敢开城门,下令袁崇焕和清军决斗。

袁崇焕亲率自己的兵士,与清军数万人在广渠门外展开了浴血野战。

激战10小时,转战10余里,明军以一当十,终于克敌获胜。

不过,一场战役的胜利,还是不能改变大局。永定门眼看着改朝换代,也无能无力了。

【文图均为原创,请勿抄袭搬运!】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