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是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隨着人民羣衆生活水平提高,羣衆對於文化活動需求也日益增加。

爲了滿足轄區居民的文化活動需求,高新區在全市率先推出“文化輔導員”制度,在改善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基礎上,有專業人員對老百姓進行文化活動指導,極大提高了羣衆的文化活動水準,而且還創新性地搭建起“政府搭臺羣衆唱戲”的文化活動展示平臺,力爭讓高新區老百姓既有場地開展文化活動,又有能力提高文化活動水平,還有舞臺能展示文化活動風采。

21日,聊城晚報記者瞭解到,目前,高新區轄區內的136個行政村已經全部有了“文化輔導員”,轄區居民文化活動的參與熱情空前高漲……

完善文化基礎硬件設施

投真金白銀改善羣衆文化活動場所及設備

文化惠民,關鍵在基層。

其中,既需要把“文化”送下去,把文化活動送到羣衆身邊;也需要讓羣衆的文化活動活躍起來。

而羣衆文化活動能活躍的基礎就是,文化基礎設施完善,羣衆的文化活動開展有場所、有設備、有指導,這樣,文化在羣衆中才能落地生根,枝繁葉茂。

據瞭解,高新區十分注重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下大力氣建設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和文化廣場,前後投入300餘萬元支持基層綜合性文化活動中心建設,目前廣場已全部建設完畢。

與此同時,大力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狠抓文化行業脫貧攻堅,推進文化基層基礎建設,全力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攻堅克難、創新工作。

爲進一步提升基層文化場所硬件設施建設,今年8月份,高新區通過政府招標的形式更新農家書屋2萬餘冊,也爲各鄉鎮街道文化廣場分別配備了廣場高杆燈、高檔棋牌桌、乒乓球檯等文化器材,現已全部投入使用,讓基層羣衆在活動場所健身、娛樂,並有了精神場所棲息。

每村都有“文化輔導員”

“文化輔導員”覆蓋高新區136個行政村

有了場所有了設備,還不夠。

一支好的基層文化隊伍,可以在廣大農村中播撒文化的“火種”,在做強“硬件”的同時,高新區也十分注重在“軟件”上下功夫。

其中,高新區創新培育鄉鎮(街道)“文化輔導員”,將“送文化”轉向“種文化”,從“種文化”轉向“薈文化”,最後從“薈文化”轉向“惠生活”。

自培育“文化輔導員”計劃開展以來,高新通過開展文化講座、文體培訓、室外活動等多種形式,大力提升文化輔導員的文化素質,通過輔助鄉鎮文化站,開展多元化、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文體活動,真正的將文化、文藝、文體生活大步提升,讓基層羣衆切實感受到文化精神的真諦,成爲茶餘飯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精神食糧。

目前,高新區“文化輔導員”已覆蓋全區全部的136個行政村。

此外,高新區通過選拔考察培養了一批文化超前的文化輔導員隊伍,推進骨幹人才培養,提高文化隊伍素質。免費開展公益培訓課程,由高新區宣傳辦聘請專業教師,對基層羣衆進行培訓,將專業輔導教師送至基層,一大批原創文化精品創作脫穎而出。

政府無償提供展示舞臺

從看節目到演節目羣衆參與積極性很高

完善了基礎設施硬件水平,也有專門的文化輔導員對老百姓進行指導,基層羣衆的文化活動水平自然得到提升。

這時,老百姓就需要有舞臺來展現自己的風采了。

今年以來,爲了滿足基層羣衆的以上文化生活需求,高新區積極搭建“農歌會”“消夏演出”等文化平臺,財政拿出專項資金,通過公開招標形式,由專業演藝公司負責演出舞臺設置及獎品發放等工作,截至目前,高新區“農歌會”已舉辦100餘場,現在仍在繼續,以期再舉辦100場。而且,每一場文藝匯演都變以往“政府配菜”爲“百姓點單”,採用“政府搭臺,百姓唱戲”的模式,讓廣大羣衆登上舞臺,自當主角。

羣衆自編自導自演的多種文藝節目看點十足--從家喻戶曉的廣場舞到修身養性的八段錦;從全民k歌的隱形高手到十里八鄉有名的“草根”明星;從吹拉彈唱的淋漓盡致到小品相聲的惟妙惟肖,節目既接地氣又有檔次。

而且,老百姓從坐在臺下看節目到走到臺前演節目,角色的變化也大大提升了他們的參與度與幸福感,他們也在用自身行動展現新時代老百姓熱情洋溢、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

文/圖 記者 李小芹 通訊員 楚詩韜 崔維寧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