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北京榜樣】“大國工匠”高鳳林:爲90多發火箭焊接過“心臟”

在2014德國紐倫堡國際發明展上,一名來自中國的技術工人同時獲得三項金獎震驚了世界:他就是高鳳林。

高鳳林,央視“大國工匠”節目播出的第一人;我國長三甲系列運載火箭、長征五號運載火箭的第一顆“心臟”,也就是氫氧發動機噴管,都在他手中誕生。37年來,他先後爲90多發火箭焊接過“心臟”,佔我國火箭發射總數近四成;先後攻克了航天焊接200多項難關。

大噴管在驚險中誕生

上世紀90年代,爲長三甲系列運載火箭設計的新型大推力氫氧發動機,其大噴管的焊接一度成爲研製瓶頸。火箭大噴管延伸段由248根壁厚只有0.33毫米的細方管組成,全部焊縫長達900米,焊槍多停留0.1秒就有可能把管子燒穿或者焊漏。在首臺大噴管的焊接中,高鳳林連續晝夜奮戰一個多月,腰和手臂麻木了,每天晚上回家都要用毛巾熱敷才能減輕痛苦。憑藉着高超的技藝,高鳳林攻克了燒穿和焊漏兩大難關,成功焊接出第一臺。

但隨後的X光檢測卻顯示,大噴管的焊縫有200多處裂紋,面臨被判“死刑”的命運。高鳳林異常鎮定,他從材料的性能、大噴管結構特點等展開分析,最終判斷出:裂紋是假的。經過剖切試驗,在200倍的顯微鏡下顯示,所謂的“裂紋”,確實只是焊漏與方管壁的夾角所造成的假象。就此,第一臺大噴管被成功送上試車臺,這一新型大推力發動機的成功應用,使我國火箭的運載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此後,在爲長三甲系列火箭焊接第二臺氫氧發動機的關鍵時刻,公司唯一的一臺真空退火爐發生爐絲熔斷,研製工作一時陷入停滯。要想恢復設備運轉,必須有人從窄小的爐口縮着肩膀鑽進去,將爐絲重新焊接在一起。那時正值盛夏,爐內氧氣本就稀薄,焊接時還要輸送氬氣進行焊接保護,情況十分兇險,在漆黑的爐腔裏,他打着手電忍着悶熱和缺氧的窒息感焊接,每到呼吸困難,就扯扯腳上的安全繩,外面的同事把他拉出去換一次氣。三進三出,前後近兩個小時,成功地焊好爐絲,真空爐恢復了運轉。

真正的國際級大考發生在2006年。那年11月底,諾獎得主丁肇中教授的祕書輾轉找到高鳳林;由世界16個國家和地區參與的AMS-02暗物質與反物質探測器項目,在製造中遇到了一個大難題,希望高鳳林前往解決。

探測器用的是液流氦低溫超導電磁裝置,將搭乘美國最後一班航天飛機“奮進號”到國際空間站上執行探測任務。此前已經來了國內外兩撥“頂尖高手”,但因爲工程難度巨大,項目實施方案一直沒能得到國際聯盟總部的認可。在論證會上,高鳳林介紹了自己的設計思路,得到各方專家讚賞。會後,高鳳林又耗費幾天的時間,把思路完善成一個創新設計方案,方案終於通過了國際聯盟總部的評審,高鳳林也被委以美國宇航局特派專家的身份督導項目實施。 連續熬夜攻克難關

如今,“高鳳林”這三個字在業界已經是非凡的代稱,在非凡業績的背後,是不爲人知的非凡付出。

“連續熬夜最長的一次將近一個月,每天到凌晨5點左右,爲了國家863計劃的一個項目。26個難關,需要一個個攻克”。高鳳林說自己的老母親98歲高齡都沒有脫髮,而自己已經鬢髮稀疏了。因爲這樣的付出,他被同事稱爲不喫不喝的“駱駝”,是“和產品結婚的人”。爲了攻克難關,他常常不顧環境危險,直面挑戰,爲此多次負傷,鼻子受傷縫針,頭部受傷三次手術才把異物取出,而胳膊上黃豆大的鐵銷由於貼近骨頭至今無法取出。

因爲要應對新技術新問題,高鳳林要求自己“每天都要有進步”;徒弟們說,師傅不是在解決問題就是在爲解決問題而讀書。2011年,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以高鳳林的名字,命名了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這也是首批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之一。2015 年,高鳳林勞模創新工作室掛牌。工作室現有成員19人,平均年齡只有34歲,其中有5名全國技術能手、1名中央企業技術能手和1名航天技術能手;已成爲重要的人才育成基地。 來源:北京晚報 編輯:TF017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