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史上帝王,我们时常说“得民心者得天下”,老百姓地位低,但决定了封建王朝统治者是谁。

还有一句话,“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这是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著称的“一代名相”魏征曾跟唐太宗李世民说过的话,意思是说黎民就好像是众多水滴汇成的大海,天子就好似海上的一片舟,黎民可以载起天子,也可以掀翻天子。

当然,这句话比魏征还早的是在《荀子·王制》里,原文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另外《孔子家语》中也出现过。

这话也是讲民心,历代帝王对民心也很重视,不管他们心底里是怎么想的,反正为了夺取天下或者更好的治理天下,都是把“民心”挂在嘴边的。

谁要说“不得民心,也能得天下”,那会有一大批的文臣出来怼他。

可是呢,也有不顾民心所向的人得了天下,比如发动靖难之役的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

明太祖朱元璋杀死很多有功之臣,给自己的儿子封了王。

出发点是好的,为了老朱家的江山千秋万代。

可是,弊端也来了,诸藩王势力逐渐强大,大有掀翻皇帝之势。

这样的事情不是没发生过,早在汉高祖刘邦那个时代就有了。

朱元璋也清楚藩王的危害,但他不能削自己的儿子,因此削藩就成为后继之君首要之事,否则皇权难以集中,指不定哪天就被藩王给取代了。

都是老朱家的人,谁做老朱家的主都行,反正太子朱标死了,藩王们也都想当皇帝。

朱允炆更加清楚,他那些个叔叔,可都是虎狼之人,都是跟着他的爷爷朱元璋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哪个都厉害,都难对付。

难对付也得对付,割据一方倒是小事,反了天那才是大事。

朱允炆登基之后,先后将周王朱橚、代王朱桂、湘王朱柏、齐王朱榑、岷王朱楩给废了。

接下来,他要对燕王朱棣动手了。

朱棣很难对付,朱允炆和满朝文武都清楚,所以很谨慎,要么不动,要么一击必中。

也正是这谨慎的准备,给足了朱棣时间,让他有了与朝廷说不的实力。

最初的朱棣,对自己起兵还是很犹豫的,因为师出无名,不得民心,自己真要起兵,失败的可能极大。

可就在此时,他身边的那个和尚出面了,就是大家在《大明风华》里经常看到的那个走钢丝的和尚。

《明史·姚广孝传》载:

“及太祖崩,惠帝立,以次削夺诸王。周、湘、代、齐、岷相继得罪。道衍遂密劝成祖举兵。成祖曰:民心向彼,奈何?道衍曰:臣知天道,何论民心。”

姚广孝,朱棣身边最重要的谋臣,其策略影响了朱棣一生,也影响了大明朝几百年。

说起他呢,书生想起了《西游记》里孙悟空劝车迟国国王“三教归一”一事。

因和尚求不得雨来,车迟国国王信了道教的“三大仙”虎力大仙、鹿力大仙、羊力大仙,结果他们都是妖邪,孙悟空将他们除掉后,让国王“三教归一”。

姚广孝,他就是“三教归一”,对儒释道深有研究,跟儒释道的一些领军人物也都熟悉,话语权极重。

14岁剃度出家研究佛法,后来研究儒家、道家,这样的姚广孝实力已经到了“恐怖级”了。

朱棣有他的辅佐,不成事都难。

有人骂姚广孝,说他残忍,他的一个建议,让大明朝血雨腥风,不知多少人被杀,多少个家庭支离破碎等,他也算是双手沾满了鲜血。

的确,这些都可以算到姚广孝头上。

但是,慈悲为怀的和尚不是姚广孝的主要身份,他的主要身份是朱棣的谋臣,只是早年出家对自己的信仰有着深厚的感情,不想还俗罢了。

朱棣有难,作为谋臣坐视不管,那就不叫谋臣了,连朋友都算不上。

所以,姚广孝做的也没错,我们不能只从他是和尚的角度去评价他的所作所为。

“民心向彼,奈何?道衍曰:臣知天道,何论民心。”

朱棣说民心向着建文帝呢,我能怎么样呢。

朱棣的想法与史上诸多帝王一样,与我们也一样,可姚广孝不同。

“臣知天道,何论民心”,这话从一个对三教深有研究的人口里说出来,那还真有道理,信天命,不管民心。

这不,接下来姚广孝就是找人给朱棣算命,结果一样,起兵造反。这事儿是纯忽悠了,朱棣其实不信,但他心里早就痒了,对皇位的渴望早已到了顶点,因此装作一副信了的样子,开始动起来了。

朱棣信了,率领精锐起兵,一发而不可收,征战几年之后,坐上了皇帝的宝座。

姚广孝哪来的自信呢?朱棣给他的。

姚广孝从朱棣还是燕王的时候就成为他的谋士,对朱棣非常了解,对朝廷也了解。

朱棣有能力,也有实力,跟建文帝掰手腕子绝对可以,并且也会成为一个好皇帝,所以姚广孝看好朱棣,只要辅佐他,他就能给大明朝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朱棣的实力,稳扎稳打不行,他不是建文帝的对手,毕竟藩王的整体实力欠缺,只有出其不意一条路可走,姚广孝让他直取京师。

就这样,朱棣在打了几次败仗之后,在淝水、灵璧连败南军,渡江进入京师。

劝朱棣起兵,剑走偏锋,让朱棣信命不管民心;建议朱棣直取京师,还是剑走偏锋,让朱棣避开强敌而主攻兵力相对薄弱的京师。

剑走偏锋,这词儿说的倒是轻巧,可做到就难了。

姚广孝所做,后人看来也简单,可在当时的情况下敢那样剑走偏锋,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

“儒释道”成就了姚广孝,也只有这样的姚广孝能助朱棣成就大业。

慈悲为怀,假如姚广孝本着这个原则再三思忖是否建议朱棣起兵的话,那他过不了多久就会望着自己主子的尸体暗自流泪,又或是望着被削的朱棣而暗自后悔。

朱棣登基后,任命姚广孝为僧录司左善世,又加太子少师,被称为“黑衣宰相”。

后来,迁都北京、规划北京城布局、编撰《永乐大典》和《明太祖实录》等,都由姚广孝负责,为中国历史文化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死后,姚广孝以文臣身份入明祖庙,这种荣耀也只有他一个人有。

姚广孝的成功,关键在于他学了可以循规蹈矩做事的学问却没有成为一个墨守成规的人,还有一件事也说明了这一点。

朱棣起兵之时,突然下起了暴雨。

这在今天看来也只是巧合,天气变化而已,但在古代不同,古人认为是凶兆。

朱棣也认为不是什么好兆头,所以心惊。

姚广孝看出了朱棣的担忧,因此将暴风雨和暴风雨所致的王府檐瓦被吹落在地解释为“自古飞龙在天,必有风雨相从,王府青瓦堕地,预示殿下要用皇帝的黄瓦了。”

同样是解答,姚广孝这一番说辞不仅化解了众人内心的担忧,还起到了激励的作用,这样的解释也是剑走偏锋。

活学活用,才是学习知识的根本,否则就成书呆子了。

跟朱棣说民心,跟朱棣解释暴风雨等,都可以说是歪理,也可以据此说姚广孝是个坏和尚,但他赢了,谁也没办法,成王败寇。

书生说:

剑走偏锋,的确可以出奇制胜,但要有那样的实力,否则只能害人害己。

姚广孝之能,不在诸葛孔明和刘伯温之下。

参考文献:

1、《明史》

注:本文部分来自互联网图片很难核实明确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书生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