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史上帝王,我們時常說“得民心者得天下”,老百姓地位低,但決定了封建王朝統治者是誰。

還有一句話,“水可載舟,亦可覆舟”,這是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因直言進諫著稱的“一代名相”魏徵曾跟唐太宗李世民說過的話,意思是說黎民就好像是衆多水滴匯成的大海,天子就好似海上的一片舟,黎民可以載起天子,也可以掀翻天子。

當然,這句話比魏徵還早的是在《荀子·王制》裏,原文說“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另外《孔子家語》中也出現過。

這話也是講民心,歷代帝王對民心也很重視,不管他們心底裏是怎麼想的,反正爲了奪取天下或者更好的治理天下,都是把“民心”掛在嘴邊的。

誰要說“不得民心,也能得天下”,那會有一大批的文臣出來懟他。

可是呢,也有不顧民心所向的人得了天下,比如發動靖難之役的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

明太祖朱元璋殺死很多有功之臣,給自己的兒子封了王。

出發點是好的,爲了老朱家的江山千秋萬代。

可是,弊端也來了,諸藩王勢力逐漸強大,大有掀翻皇帝之勢。

這樣的事情不是沒發生過,早在漢高祖劉邦那個時代就有了。

朱元璋也清楚藩王的危害,但他不能削自己的兒子,因此削藩就成爲後繼之君首要之事,否則皇權難以集中,指不定哪天就被藩王給取代了。

都是老朱家的人,誰做老朱家的主都行,反正太子朱標死了,藩王們也都想當皇帝。

朱允炆更加清楚,他那些個叔叔,可都是虎狼之人,都是跟着他的爺爺朱元璋從死人堆裏爬出來的,哪個都厲害,都難對付。

難對付也得對付,割據一方倒是小事,反了天那纔是大事。

朱允炆登基之後,先後將周王朱橚、代王朱桂、湘王朱柏、齊王朱榑、岷王朱楩給廢了。

接下來,他要對燕王朱棣動手了。

朱棣很難對付,朱允炆和滿朝文武都清楚,所以很謹慎,要麼不動,要麼一擊必中。

也正是這謹慎的準備,給足了朱棣時間,讓他有了與朝廷說不的實力。

最初的朱棣,對自己起兵還是很猶豫的,因爲師出無名,不得民心,自己真要起兵,失敗的可能極大。

可就在此時,他身邊的那個和尚出面了,就是大家在《大明風華》裏經常看到的那個走鋼絲的和尚。

《明史·姚廣孝傳》載:

“及太祖崩,惠帝立,以次削奪諸王。周、湘、代、齊、岷相繼得罪。道衍遂密勸成祖舉兵。成祖曰:民心向彼,奈何?道衍曰:臣知天道,何論民心。”

姚廣孝,朱棣身邊最重要的謀臣,其策略影響了朱棣一生,也影響了大明朝幾百年。

說起他呢,書生想起了《西遊記》裏孫悟空勸車遲國國王“三教歸一”一事。

因和尚求不得雨來,車遲國國王信了道教的“三大仙”虎力大仙、鹿力大仙、羊力大仙,結果他們都是妖邪,孫悟空將他們除掉後,讓國王“三教歸一”。

姚廣孝,他就是“三教歸一”,對儒釋道深有研究,跟儒釋道的一些領軍人物也都熟悉,話語權極重。

14歲剃度出家研究佛法,後來研究儒家、道家,這樣的姚廣孝實力已經到了“恐怖級”了。

朱棣有他的輔佐,不成事都難。

有人罵姚廣孝,說他殘忍,他的一個建議,讓大明朝血雨腥風,不知多少人被殺,多少個家庭支離破碎等,他也算是雙手沾滿了鮮血。

的確,這些都可以算到姚廣孝頭上。

但是,慈悲爲懷的和尚不是姚廣孝的主要身份,他的主要身份是朱棣的謀臣,只是早年出家對自己的信仰有着深厚的感情,不想還俗罷了。

朱棣有難,作爲謀臣坐視不管,那就不叫謀臣了,連朋友都算不上。

所以,姚廣孝做的也沒錯,我們不能只從他是和尚的角度去評價他的所作所爲。

“民心向彼,奈何?道衍曰:臣知天道,何論民心。”

朱棣說民心向着建文帝呢,我能怎麼樣呢。

朱棣的想法與史上諸多帝王一樣,與我們也一樣,可姚廣孝不同。

“臣知天道,何論民心”,這話從一個對三教深有研究的人口裏說出來,那還真有道理,信天命,不管民心。

這不,接下來姚廣孝就是找人給朱棣算命,結果一樣,起兵造反。這事兒是純忽悠了,朱棣其實不信,但他心裏早就癢了,對皇位的渴望早已到了頂點,因此裝作一副信了的樣子,開始動起來了。

朱棣信了,率領精銳起兵,一發而不可收,征戰幾年之後,坐上了皇帝的寶座。

姚廣孝哪來的自信呢?朱棣給他的。

姚廣孝從朱棣還是燕王的時候就成爲他的謀士,對朱棣非常瞭解,對朝廷也瞭解。

朱棣有能力,也有實力,跟建文帝掰手腕子絕對可以,並且也會成爲一個好皇帝,所以姚廣孝看好朱棣,只要輔佐他,他就能給大明朝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以朱棣的實力,穩紮穩打不行,他不是建文帝的對手,畢竟藩王的整體實力欠缺,只有出其不意一條路可走,姚廣孝讓他直取京師。

就這樣,朱棣在打了幾次敗仗之後,在淝水、靈璧連敗南軍,渡江進入京師。

勸朱棣起兵,劍走偏鋒,讓朱棣信命不管民心;建議朱棣直取京師,還是劍走偏鋒,讓朱棣避開強敵而主攻兵力相對薄弱的京師。

劍走偏鋒,這詞兒說的倒是輕巧,可做到就難了。

姚廣孝所做,後人看來也簡單,可在當時的情況下敢那樣劍走偏鋒,不是誰都可以做到的。

“儒釋道”成就了姚廣孝,也只有這樣的姚廣孝能助朱棣成就大業。

慈悲爲懷,假如姚廣孝本着這個原則再三思忖是否建議朱棣起兵的話,那他過不了多久就會望着自己主子的屍體暗自流淚,又或是望着被削的朱棣而暗自後悔。

朱棣登基後,任命姚廣孝爲僧錄司左善世,又加太子少師,被稱爲“黑衣宰相”。

後來,遷都北京、規劃北京城佈局、編撰《永樂大典》和《明太祖實錄》等,都由姚廣孝負責,爲中國歷史文化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死後,姚廣孝以文臣身份入明祖廟,這種榮耀也只有他一個人有。

姚廣孝的成功,關鍵在於他學了可以循規蹈矩做事的學問卻沒有成爲一個墨守成規的人,還有一件事也說明了這一點。

朱棣起兵之時,突然下起了暴雨。

這在今天看來也只是巧合,天氣變化而已,但在古代不同,古人認爲是凶兆。

朱棣也認爲不是什麼好兆頭,所以心驚。

姚廣孝看出了朱棣的擔憂,因此將暴風雨和暴風雨所致的王府檐瓦被吹落在地解釋爲“自古飛龍在天,必有風雨相從,王府青瓦墮地,預示殿下要用皇帝的黃瓦了。”

同樣是解答,姚廣孝這一番說辭不僅化解了衆人內心的擔憂,還起到了激勵的作用,這樣的解釋也是劍走偏鋒。

活學活用,纔是學習知識的根本,否則就成書呆子了。

跟朱棣說民心,跟朱棣解釋暴風雨等,都可以說是歪理,也可以據此說姚廣孝是個壞和尚,但他贏了,誰也沒辦法,成王敗寇。

書生說:

劍走偏鋒,的確可以出奇制勝,但要有那樣的實力,否則只能害人害己。

姚廣孝之能,不在諸葛孔明和劉伯溫之下。

參考文獻:

1、《明史》

注:本文部分來自互聯網圖片很難覈實明確出處,如涉及侵權,請聯繫書生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