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人在南方,每年“三節”中的兩節五月初五端午節和八月十五中秋節幾乎都是在南方過,只有春節在北方。

在外地過兩節,更多的是看別人的歡樂,自己也歡樂,但內心深處還是有一絲的失落,獨在異鄉爲異客。

過年回家,這是所有中國人每年必須要經歷的事情,不管路途有多麼的遠,路上有多麼的累,心情都是美的。

春節,不單單是從除夕到大年初六那麼幾天,而是一個從準備到就緒再到開始的過程。

俗語說的好,過了臘八就是年。

臘月初八日,喝過暖暖的臘八粥之後,就開始忙年了。

當然,這是在古代,因爲那個時候交通不便,科技不發達,需要提前準備起來。

現如今不同了,辦個年(打年貨),只需要一天就好了,開車拉着家裏人到超市等場所,一天就能買齊過年所需的東西,其他小東西可以平時留意着買,實在不行過年期間也可以到超市買,都是開門營業的。

臘八,是傳統年俗的開始,年味一天比一天濃,即便是年味沒有那麼濃以及辦年方便的現代,也能感受到年味的濃。

臘八節,從古至今受到中華兒女的重視。

臘八節,每年農曆的臘月初八日,主要流行於我國北方。

目前,大家瞭解的臘八是佛教重要的節日,說是佛祖釋迦牟尼成道之日。

但是,這只是佛教進入中國之後慢慢出現的一種說法,按照歷史記載,我國先秦(秦朝以前)時期有臘祭的習俗,只是日期沒有固定。

臘祭,在臘月祭祀祖先和神靈的習俗,祈求來年豐收和吉祥(《禮傳》:臘者,獵也,言田獵取禽獸,以祭祀其祖也)。

漢代時,臘祭的日期得以確定,冬至過後的第三個戍日爲“臘日”,臘祭的對象是列祖列宗以及五位家神(門、戶、天窗、竈、行(門內土地)”。

“臘祭”這個說法出現的不早,但類似的活動卻很早。

《史記·補三皇本紀》載:

炎帝神農氏以其初爲田事,故爲蜡祭,以報天地。夏代稱臘日祭爲“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漢代改爲“臘”。

另外,相關史料也曾記載:“十二月八日爲臘日。村人並擊細鼓,戴胡頭,及作金剛力土以逐疫”。

至於臘八粥,那個時候還沒有。

喝臘八粥,這是臘八最重要的習俗,晉東南流行一首歌謠,叫《過了臘八就是年》:“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喫幾天,瀝瀝拉拉二十三。

一直喝到臘月二十三了,這粥喝的真實美啊。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或“三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一方水士養一方人,各有各的風俗習慣,因此臘八粥的起源也就多種多樣了。

大家所熟知的基本上有六種:

1、傳說上古五帝之一顓頊氏的三個兒子死後變成惡鬼,專門出來驚嚇孩子,於是古人在臘月初八這一天用他們最怕的赤紅豆、紅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後來慢慢演變成臘八粥。

2、秦始皇修建長城,勞民傷財,很多建設者餓死,有一年臘月初八的時候,大家把所剩下的糧食拿出來湊到一起熬粥喝,粥是喝了,但太少,還是餓死了。爲了悼念餓死的人,民間每年臘月初八喫“臘八粥”。

3、相傳一男子敗家,娶的媳婦也不賢,把老父老母省喫儉用掙下的家業敗光了。臘月初八這一天,兩口子又冷又餓,村裏人看他們可憐,煮了一鍋大米、面塊、豆子、蔬菜等混在一起的“雜合粥”給他倆喫。兩口子喫了之後走上正道,勤懇持家,慢慢的過上了好日子。後來,這個故事廣爲流傳,大家每到臘月初八都喝臘八粥,以做警示。

4、當年岳飛率部抗金於朱仙鎮,到了冬天挨餓受凍,老百姓的日子也不好過,但爲了抗擊外敵的將士們,他們都去給岳家軍送粥,岳家軍喫飽之後,在戰場上奮勇殺敵,取得大勝。後來岳飛遭到陷害,人們爲了紀念他,就在臘月初八日煮粥,慢慢的成了習俗。

5、據說朱元璋當年在牢裏受苦喫不上飯,無奈之下從老鼠洞刨出一些紅豆、大米、紅棗等五穀雜糧熬成粥喝了,那一天正好是臘月初八。後來,朱元璋奪取天下始終忘不了那一餐,因此將那一天定爲臘八節,把自己曾經喝過的最美味的粥命名爲臘八粥。

6、佛教節日,佛祖釋迦牟尼成道之日,喝臘八粥。

臘八粥,最早的文字記載出現在宋代,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喝,食材不限八種,只要能煮到一起的隨便煮,好喝就行了,少於八種也可以。

除去家喻戶曉的臘八粥,還有臘八蒜,臘八這一天用醋泡大蒜,過年喫餃子的時候用;喫冰,用鋼盆舀水結冰,然後脫盆碎冰喫,據說一年不會肚子疼;臘八豆腐,每天臘月初八曬制豆腐,晾放三個月不變質、變味;臘八面,用泡了一晚上的豆類熬湯,然後煮麪喫,等等。

除去臘八粥和臘八蒜,其他美食有的地方自然有,大家都懂,沒有的自然沒有,刻意去做也不是那個味兒。

臘八,傳說和習俗很多很多,但最重要,也是大家最喜歡的還是“過了臘八就是年”。

辦年,現在購物方便是真,一天絕對可以,但何必那麼緊張呢,還不如過了臘八慢慢的採購,過程雖然長,但其中的滋味不一樣,你說呢?!

參考文獻:

1、《禮傳》

注:本文部分來自互聯網圖片很難覈實明確出處,如涉及侵權,請聯繫書生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