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道:“坐中一人撫掌大笑曰:滿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還能哭死董卓否?……今卓頗信操,操因得時近卓。聞司徒有七寶刀一口,願借與操入相府刺殺之,雖死不恨!允曰:孟德果有是心,天下幸甚!遂親自酌酒奉操。操瀝酒設誓,允隨取寶刀與之。操藏刀,飲酒畢,即起身辭別衆官而去。”

曹操,與袁紹一起滅了何進和宦官,結果被董卓鑽了空子。

滿朝文武歡喜了“三秒”,接着又開始悲傷了。

董卓比何進和宦官還要壞,還要橫行霸道,來了直接換皇帝,毫不客氣。

滿朝公卿皆無奈,都有着滿腔熱血,但一個個的被董卓逼的快要瘋了,束手無策。

曹操英勇無畏,要投其所好,以獻刀爲由,近距離面對董卓,行刺殺之事。

結果,大家都是清楚的,失敗了,曹操跑了。

很多人因此事稱讚當時的曹操英勇無畏,不懼奸賊,是朝廷少有的英雄。

可是,大家不能忽略曹操後來成爲了奸雄這個事實。

他成爲奸雄,不是一下子就是了,而是長久以來慢慢積累而形成的,早年許劭就評價他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所以,刺殺董卓這件事,真正的意圖並非刺殺那麼簡單。

一、曹操處境

黃巾之亂結束了、宦官把持朝政的局面基本結束了、何進被滅了,東漢的亂世結束了嗎?並沒有,更大的戰亂還在後面,只是暫時沒有爆發。

董卓入京,成爲新的掌權者。

可即便董卓不入京,娃娃皇帝也不可能順利的在大臣的輔佐下治理好國家。

像袁紹、曹操等胸懷大志,有丁點兒不臣之心的臣子大有人在,並且還有地方上的豪強勢力,都是讓東漢繼續亂下去的潛在因素。

沒有董卓,朝廷會成爲袁紹、曹操之流培植自己勢力的“沃土”,有了董卓,他們沒辦法繼續培植自己的勢力了。

所以,董卓擋的不是娃娃皇帝的道兒,而是即將成爲新的權臣的臣子的道兒,以及地方豪強的道兒。

曹操有大志,有想成爲權臣把持朝政的想法,可有了董卓,他就很難做到了。

這就是他曹操的處境,委曲求全能活下去,可想有大發展,不可能。

擺在他面前的只有三條路,一是滅掉董卓,二是投靠董卓,三是離開京城。

二、路怎麼選

董卓到京時間不長,就滅了丁原,收了呂布,勢力進一步加強。

這個時候,滿朝文武皆無奈,想扭轉乾坤,必須有足以對抗董卓的勢力。

京城沒有這樣的勢力存在,只有地方有權、有錢、有兵的漢室宗親以及豪強勢力有。

他們會入京勤王嗎?顯然不會。

誰都不傻,早已看出了東漢滅亡只是時間問題,不是一次或者幾次入京勤王就能扭轉乾坤的問題,所以都不會來。

滿朝文武也都不傻,也看清了事實,只是他們其中的忠臣不承認這個事實,還是想着維護漢室江山罷了。

沒有足夠的能力對抗董卓,去殺董卓,無異於以卵擊石。

所以,殺董卓不可能了。

投靠董卓呢?看似可行,可只要投靠了董卓,就會背上罵名。

況且,曹操看清了現實,董卓的下場與何進無異。

那個時候,董卓死了,曹操也沒機會蹦躂了,只會作爲同黨,被其他大臣所殺。

就算不死,也不可能有所作爲了。

因此,有大抱負的曹操只有離開京城這一條路可選。

三、怎樣走

無非是逃,可就這樣逃走,以後可就難有什麼大的作爲了,會被唾沫星子淹死。

聰明的曹操,斷不會這樣做。

此前袁紹,提劍而走,威武霸氣。

曹操要走,也要走的威武霸氣。

所以,他要刺殺董卓。

真能殺了,那他就是英雄,會成爲下一個把持朝政的權臣;殺不了,跑的快,也能成爲英雄,會成爲地方上最強大的豪強勢力之一。

就這樣,曹操擺出一副大義凜然的樣子要去刺殺。

如此一來,大家敬佩孟德,曹操爲日後成就霸權之路做了很好的鋪墊,以勇者和正義者的身份招兵買馬。

曹操刺殺董卓的真實目的與袁紹罵董卓的目的一樣,都是藉着英勇無畏離開,爲自己博得好名聲。

曹操真要是抱着必死之心,僥倖逃了,那就不會有後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了,會是一個爲了維護漢室江山而傾盡一生的曹操。

說在最後:

東漢末年的皇權,已經不可能集中了,有點兒野心的臣子就想去分一杯羹,曹操也不例外,他再怎麼表現,也難以遮蓋想把持朝政的野心。

曹操刺殺董卓,只是打了一場有把握的戰略撤退的仗而已,其真正意圖是離開那個無法施展手腳的京城,到外面不受束縛的發展。

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其實質與何進、董卓無異,只是吸取了他倆失敗的經驗罷了,方式方法略有不同。

(萌書生“笑嘆三國”第12期)

注:本文部分來自互聯網圖片很難覈實明確出處,如涉及侵權,請聯繫書生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