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有一個真朋友,不騙自己,不背叛自己,有難處互相幫助,等等。

什麼是真朋友?交心,與年齡、性別、地位、權勢、金錢等無關。

當然,異性真朋友容易成爲戀人,這點兒還是不止一次的得到證明。

只可惜,人的一生真不遇不到幾個真朋友,有些人連一個都沒有。

無需因沒有真朋友而憂傷,這件事只能隨緣。

有人曾經爲了找一個真朋友而交了很多朋友,可最後發現,都是狐朋狗友,最終也不去尋找真朋友了,寧願守着那份孤獨,也不願意再交不好的朋友。

真朋友,可謂是鳳毛麟角,所以大家一定要珍惜來之不易的友誼。

《水滸傳》一百單八將之間都是真朋友嗎?並不是,大多是因利益而走到一起的,只是他們的職業重義,所以給人的感覺他們之間都是可以過命的朋友。

過命,有過,可真朋友不一定。

一百單八將中很多好漢都曾面對人生大難,他們或自己擺脫困境,比如行者武松,有幫他的朋友,可最終還是憑藉他自己;或憑藉投靠某位好漢擺脫困境,這就多了,比如豹子頭林沖等投靠了小旋風柴進,在柴進的幫助下襬脫困境;或機緣巧合遇到了某些好漢而擺脫困境,比如錦豹子楊林,想投梁山泊,一直沒機會,後遇到了入雲龍公孫勝,可還是沒敢去,怕梁山泊不認可,之後又遇到了去尋公孫勝的神行太保戴宗,終於得償所願,投梁山大寨入夥。

在大難之時遇見貴人,這是走了大運啊,可不懂得珍惜,對不起貴人,那就是不妥了,還會被人鄙視。

本文要說的這位好漢,便是不懂得珍惜的人,但他最後還是悟出了人生真諦。

一、好人好報

“好人有好報”?這是很多人的懷疑。

書生可以很負責任的告訴你,不必懷疑,不是沒有好報,而是時候未到,哪怕暫時沒得到好報,傷害你的人也會遭報應,沒遭報應也是因時候未到。

提轄魯達,做好事不求回報,因路見不平拔刀相助,連官職都沒了,還成了逃犯。

他沒有後悔,官場也不適合他那樣的人待,早離開也不是壞事。

當初殺了鄭屠,無奈跑了,大家可能覺得“好人沒好報”,小種經略相公也沒幫他,還讓他被通緝,可接下來的事情就驗證了什麼是“好人有好報”。

相信很多朋友在心裏想過,小種經略相公看在他多年效力其父親老種的份上,偷偷派人送銀子給魯達;跑路的魯達半路遇見富二代九紋龍史進;遇到四處賣藝的李忠,等等。

但極少有朋友想過會再遇到金老漢和金翠蓮,畢竟路線不同,一南一北,就算是想過遇到他們父女,也極少能想到魯達會受到金翠蓮的幫助。

事實是不可能的事情變成了可能,金翠蓮得濟了,遇見了有錢且真心待她並愛屋及烏的趙員外,金老漢遇見魯達之後,趙員外幫了魯達。

這是什麼?很典型的“好人有好報”。

曾有朋友說《水滸傳》裏的好漢都是無惡不作之人,這樣的名著不看也罷。

不看,是您的選擇,但您不看,不代表《水滸傳》不好,魯達遇到金翠蓮且得到了幫助,就是施耐庵筆下的正能量,他要告訴世人,能做好事就做好事。不管求不求回報,都會有好報。

二、待如兄弟

我們看到過太多的虛情假意,交過太多的酒肉朋友,也經常聽到“世上好語書說盡”這句話,所以對那個視魯提轄如兄弟的趙員外表示懷疑。

金翠蓮,外室;金老漢,外室之父;魯達,殺了人的逃犯,外室的恩人;趙員外,有錢有勢有地位,在當地名望極高。

看看上面的人物,再看看趙員外對外室實心實意,甚至可以傾盡所有,這樣的事,沒多少人相信是真的。

我們生在當下,對當下的事情熟悉。

新聞、影視劇等,都看到過小三被拋棄的事情,大家罵小三活該,罵男人無恥。

而趙員外,面對的事情是什麼?幫了魯達就會被抓去坐牢,比當下很多養了小三因自己失勢而拋棄小三的男人面對的局面更糟。

所以,趙員外理應對魯達不管不顧,甚至去報官。

可是,他沒去,並且幫了魯達,給他度牒,讓他去當和尚。

這樣的趙員外,大好人一個,他對金翠蓮是真心的,相信某一天他有難了,也不會把金翠蓮拋出去墊背。

視外室如正室,視外室恩人如自己的恩人,並且待如兄弟,趙員外仁義,不亞於江湖豪傑,魯達有此時運,也不枉當時做的那件好事。

三、不懂珍惜

當了和尚,擺脫了通緝,魯提轄成爲魯智深。

當和尚,魯智深是不情願的,可再也沒有不當和尚可以擺脫通緝的辦法。

一萬個不情願,也必須接受。

魯智深接受了,可清規戒律做不到啊,肉照喫,酒照喝,還時不時的打人。

好在主持看在趙員外的份上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但這沒有得到魯智深的感恩,反倒助長了他的囂張氣焰,更加不顧清規戒律,終於在一次大醉之後,闖 下了大禍。

主持長老是明眼人,知道如此下去,好好的寺院會被魯智深毀掉,所以他給趙員外修書一封。

趙員外看了來書,好生不然,回書拜覆長老,說道:“壞了金剛,亭子,趙某隨即備價來來修。智深任從長老發遣。”

意思也簡單,我該出錢出錢,你該處罰處罰。

處罰,無非是面壁思過,但對魯智深這樣的人不管用,所以主持長老把魯智深打發走了,讓他去東京大相國寺找智清禪師,討個職事僧做。

此一去,魯智深與落草爲寇進了一步。

趙員外視魯智深爲兄弟,可魯智深不懂的珍惜,丟人現眼,傷了朋友的心。

四、爲何如此

當和尚之後的魯智深與先前那個魯達判若兩人,變得不懂事、不通情理等。

先前在軍中,規矩沒寺院多,但也有規矩,魯智深能遵守;後來在老種和小種經略相公身邊,規矩更是多,他也能遵守,等等。

可到了寺院就不一樣了,並且還有大恩人的臉面在。

面對前後判若兩人的魯智深,我們不禁要問爲什麼。

爲什麼呢?

離開。

1、他是自尊心極強,極好面子的一個人,從未想過得到一個女人的幫助。可面對追緝,他只能選擇金翠蓮的男人趙員外的幫助。

趙員外爲何幫他,相信大家都清楚,主持也清楚。

趙員外、主持都不會嘲笑他,但他自己覺得不舒服。

大男子主義的他,待不下去。

2、不想當和尚,在那個年代,不是被逼的沒辦法了,誰會當和尚呢,魯智深也是不想的,只是礙於別人的一片好心,他去當了和尚。

假如沒有趙員外的幫助,魯智深也不會被抓,只是日子會苦一些。

可當了和尚也好不到哪裏去,心裏苦。

3、說不出的愛,魯達一直未婚,這與施耐庵講的好漢都不近女色無關,而是他那樣的粗魯漢子有些尷尬,大家閨秀看不上他,普通農家女子又夠不上他,所以一直單着。

遇到金翠蓮,他喜歡上了她,但當時金翠蓮正是有難處的時候,魯達不想趁人之危,所以沒有表明。

魯達雖然是官,但他也清楚自己的劣勢,太粗魯,不會照顧女子,所以也沒再想着跟金翠蓮如何,也就沒留他們一家在東京的地址。

後來,機緣巧合遇見了,內心的愛重燃,但已經晚了,金翠蓮已經是趙員外的人。

趙員外是好人,魯智深也沒機會跟金翠蓮如何。

當了和尚的魯智深,內心還是愛金翠蓮的,離得近卻不能相見,就算相見,那也只能徒增悲傷。

魯智深整天在去見與不見的糾結中生活着,爲了停止這種煎熬,他想到離開。

以上三點,都是魯智深離開的原因。

只是,他是個粗人,不知道找怎樣的理由離開,所以就大鬧,鬧到被攆走。

可也正是這樣的鬧,讓他成了不懂的珍惜的人,傷了趙員外的心。

誰在最後:

魯智深傷了趙員外的心,也算是情有可原吧,只是做法不妥。

這件事告訴我們,生活中遇到像趙員外那樣交心的真朋友,不嫌你窮,不嫌你落難之後一無所有,還能爲你鋌而走險的真朋友,千萬要珍惜,不是誰都能遇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