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滬上公募基金人士對《金證券》記者表示,原本這行業主要靠看天喫飯,但今年業績分化非常大,大大激活了基民的主動參與意識,業績不好的贖回加劇,業績優秀的搶着申購,導致基金公司的分化越來越大。記者注意到,今年有五家基金公司發行新基金產品超過30只,更有多隻爆款基金成立,“一日售罄”、“限額限時”等久違的詞語再現。

(原標題:炒股不如買基金盛景再現 公募人士:小公司難出黑馬基金經理)

“2019年我感覺是公募基金成立以來最忙的一年,很可能也是分化最大的一年,冷暖自知。”滬上某公募基金人士對《金證券》記者感嘆。

今年,公募基金創造了幾個歷史紀錄:新成立基金數量達1015只,首次突破千隻;新成立基金髮行份額達13677.48億份,創歷史新高。

更讓基民激動的是,“炒股不如買基金”的盛景再現。數據顯示,截至12月26日,不僅有6只主動權益基金收益率超過100%,更出現近年罕見的股票型基金、偏股型基金收益遠遠超越主流指數的情況。偏股混合型基金、普通股票型基金(剔除當年度成立新基金)的平均收益達到43.36%、45.78%,而同期上證指數漲幅爲20.58%,滬深300漲幅爲33.72%。

記者注意到,今年有五家基金公司發行新基金產品超過30只,更有多隻爆款基金成立,“一日售罄”、“限額限時”等久違的詞語再現。

“你看到的只是繁榮的一面,其實今年不少基金日子非常不好過,甚至比之前的熊市還要難過。”滬上公募基金人士對《金證券》記者表示,原本這行業主要靠看天喫飯,但今年業績分化非常大,大大激活了基民的主動參與意識,業績不好的贖回加劇,業績優秀的搶着申購,導致基金公司的分化越來越大。

近期,信達澳銀新機遇靈活配置、東方卓趙三年定開債券、長城滬港深行業龍頭精選3只基金相繼宣佈募集失敗,基金合同不能生效。至此,年內募集失敗的基金已增至18只。《金證券》記者注意到,在18只募集失敗的產品中,萬家基金和新華基金旗下各有兩隻;而在權益型基金大熱的2019年,有5只權益產品發行失敗。

“產品發不出去,很大程度上因爲旗下基金整體業績不行。現在投資者越來越成熟,資金逐漸向業績優異的頭部公司集中。”深圳某公募基金人士表示,比如格林基金旗下產品格林伯銳年內虧超21%,基本鎖定今年“最熊”權益類基金,創金合信基金旗下產品尊盈純債虧超18%,基本成爲債券基金中的“虧損王”,這兩家公司今年各有一隻產品募集失敗。

滬上公募人士對《金證券》記者補充,今年還出現兩個新現象。一是小基金公司出黑馬基金經理的概率在下滑,投研能力強的大中型基金公司產品業績優勢明顯;二是次新基金、中小基金髮售新基金的時間要比大公司長得多。“目前公募基金總數量超過6000只,比股票的數量要多很多,明顯過剩。在新產品缺乏亮點、已有產品缺乏業績沉澱、發行渠道能力有限的情況下,小基金公司的日子只會越來越難過,也很難出現明星基金經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