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代時,很多人都說楊廣之所以要修建大運河,其目的就是爲了要去江南尋花問柳。當然了,在一些人看來,楊廣勞民傷財修建大運河,等到修建完成之後大擺排場的下揚州享樂,只有昏君纔會做出這些事情來。

說起隋煬帝,很多人對他的印象都不怎麼好,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他與周幽王一樣是個有名的昏君。但是也有人說,隋煬帝還是有點功勞的,他諡號裏面的“煬”字確實是評價有誤。總的來說,隋煬帝這個人,不僅廢除了連坐、大力推行科舉制,而且還建造了一條南北貫通的大運河,這對於提升古代中國的物流能力可以說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這條大運河將錢塘江、長江、淮河、海河、黃河五大彼此獨立的水系給連通成爲了統一的河運網絡。

而這條大運河存在的意義,不僅僅是提高了物流效率,同時還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南北的統一。那麼問題來了,這不過是一條人工修建的運河而已,爲何會有如此巨大的威力呢?下面,我們就來學隋煬帝一樣下一回揚州,探究一下這條古運河究竟都有着怎樣的魅力吧!

隋煬帝楊廣

我們知道,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有着兩條非常著名的大運河,它們分別是隋唐大運河和元代時期修建的京杭大運河,不過在揚州,它們有長達125公里的重合。當你在揚州買下一張船票,便可以向數百年前的隋煬帝一樣,開啓下江南之旅了。當你沿河南下,臨近長江的時候,你便會看到河中間有一個非常不起眼的沙洲,一眼看上去的話還有點破敗荒涼的感覺。儘管在沙洲上面有一座白牆黃瓦的牌樓,但整體看上去也十分普通。不過,就在這極其普通的牌樓後面,卻立着一塊石碑,上面寫作四個赤色大字——“瓜州古渡”。

對於這四個字,你應該不會感到陌生,並且還會使你回憶起某個詩人。沒錯,這就是王安石筆下的“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的瓜洲,同時也是陸游筆下的“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的瓜洲。看到這裏我們不禁會問,如此一個不起眼的瓜州渡,爲何會引來這些著名詩人的關注呢?

隋朝大運河

爲了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我們不得不將目光再轉回到一千多年前的隋朝。當時的揚州就好比是當年的大上海,而這瓜州便相當於是上海港。那些南來北往的貨物,都經由大運河運輸,而這瓜州就是那時中國最繁忙的物流中轉站之一。古人在評價瓜州時,常說這裏“每歲漕船數百萬,浮江而至,百州貿易遷涉之人,往還絡繹”。簡單解釋一下就是,每年都有數百萬的漕船都在這裏經過,全國各地的商人都會到這裏來了,絡繹不絕,十分熱鬧。

其實總的來看的話,隋朝修建的大運河,實際上就是一個典型的“物流工程”。我們知道,在蒸汽機出現之前,世界上效率最高的運輸系統便是漕運,也就是水運。因爲在當時那個年代,陸路運輸主要依靠的是馬車,在那個交通不發達的時代,運輸成本非常之高。比如運輸的距離爲1000公里,糧食的耗損就要超過60%,爲何呢?關於這一點,在《孫子兵法》中就有着明確的記載,孫子曰:“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

我們知道,古代打仗,運糧是件大事,如果戰線比較長,出發時帶十車糧食,運到前線時就只能給兩車,爲何呢?因爲有四車被運量的人給喫掉了,還得留下四車給他們在回來的路上喫。當然了,如果路途比較近的話,所消耗的自然要少一些,不過想要足量運送,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但相比之下的水運就不一樣了。爲何呢?

隋煬帝

我們再來舉個例子,唐朝政府在運送糧食的時候,一般會選擇一支30艘大船的船隊,只需要一千多人押送就可以運送360萬斤大米。但如果換成陸運,我們按一輛馬車運送500斤糧食來計算的話,那就得需要7200輛馬車才能運送。此外,就算是一輛馬車只由兩個車伕輪番換班押送,那麼光人力就需要14000多人才能完成。當然,這還不計運送所花費的時間成本以及一些不可控的因素。

所以,在修完大運河之後,楊廣纔有了三次出兵遼東,攻打高句麗的強大底氣。據記載,當時隋煬帝共動用的人力高達上百萬,而這些兵源和軍備物資大都來自於江南地區。而之所以能有如此強大的動員能力,主要依靠的就是大運河運輸高效率的特點。

而所成就瓜州度地位的,就是隋煬帝楊廣。不過總的來說,在很多人眼中,關於楊廣從來都只有一些負面評價,什麼荒淫無道、橫徵暴斂、毫不體恤民間疾苦等等。而楊廣之所以被稱爲“隋煬帝”,這實際上是唐朝皇帝給他的稱號,這個“煬”字,是殘暴的意思。當然了,我們不否認這裏面有着一定的政治因素,但無論怎樣,這種蓋棺定論的評價對於楊廣本人來說確實傷害還是很大的。

古代時,很多人都說楊廣之所以要修建大運河,其目的就是爲了要去江南尋花問柳。但嚴格來說,這一說法確實沒多大的說服力。要知道,隋唐大運河是以洛陽爲中心,往東南到杭州,往東北則到北京,北京那時候還是邊塞,楊廣如果只是單純的去揚州享樂的話,那麼爲何還要將運河修到邊塞去呢?所以這樣說來,楊廣修建大運河的目的,根本就不是前往江南尋花問柳,而是有着更深層次的目的。那麼,究竟是什麼目的呢?

大運河

楊廣之所以要修建大運河,其目的是爲了實現國家真正的“大一統”。

當然了,也許你會說,楊廣從父親楊堅那裏繼承過來的不就是一個已經實現大一統的國家嗎?其實,這種統一隻是表象而已。要知道,在隋朝統一之前,中國已經分裂了三百多年。從東漢結束,到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大地已經是亂成了一鍋粥,此時的人們已經忘記了統一的感覺是怎樣的了。所以等到隋朝統一之後,也只是簡單的版圖統一,而精神尚未得到統一。所以等到楊廣繼位之後,他所要考慮的並非是版圖統一的問題,而是精神統一的問題。

爲了解決這一問題,楊廣在繼位之後,將首都從長安遷到了洛陽。然後以洛陽爲中心修建大運河,將杭州之地和北京之地給連接起來。除了形成物流運輸系統,同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國家的分裂問題,從而完成精神上的統一。

可問題是,僅依靠一條大運河就能實現上述這些功能嗎?想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還得來看一下這項工程的特點。

隋煬帝楊廣——劇照

大運河的特點之一,便是它巨大的投入。當然,這是修建大運河的必要條件之一。不過好在楊廣的老爸懂得勤儉持家,在位時期攢下了不少資本,等到他去世的時候,大隋的國庫已經堆滿了錢和糧食。而這些錢和糧食足以支撐楊廣啓動規模如此浩大的工程。

其二便是楊廣的強烈動員能力。從楊廣策劃大運河的修建開始,從中央到地方,國家各級官員和士紳百姓等,數百萬人都被動員了起來,共同來修建這條大運河。

從這兩條我們不難看出,隋王朝當時的國家實力還是很不錯的,當然了,這也很好地展現了楊廣個人的領袖魅力。等到大運河竣工之後,楊廣便開始了他的“揚州之旅”。當然了,在一些人看來,楊廣勞民傷財修建大運河,等到修建完成之後大擺排場的下揚州享樂,只有昏君纔會做出這些事情來。

但其實,楊廣下江南本身就是一場國家級的公關秀,而浩浩蕩蕩的船隊就是很好的威懾力,那些江南的世家大族則是被公關的對象。在下揚州期間,楊廣恩威並施,到了江南以後還設宴款待這些世家大族的領袖代表,互相聯絡感情,從而很好地做到征服人心,讓他們全心全意給隋王朝效力。雖然在隋朝之前,中國也有水路運輸,但是那些水路都是分裂出來的獨立網絡,各種資源和人口只能在一個個獨立的小網絡裏進行交換,根本無法形成統一的大網絡。

大運河

爲了解決這一問題,楊廣首次將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五大水系,從南到北串聯成一個整體,並由此啓動了兩地的貿易和文化交流,從而來促進帝國的統一。

看到這裏,也許你會說楊廣連隋朝的統一都沒法繼續,大運河所帶來的這些作用又有何意義呢?

當然了,我們不否認楊廣最後還是被自己的窮兵黷武給弄死了,但實事求是地說,他建造起來的大運河所帶來的整合力量無疑是很強大的。即便是在隋朝時期沒有得到很好的體現,但是我們不可否認的是,在往後的各朝代中,大運河的作用都極爲突出。隋煬帝動用上百萬人力資源,努力疏浚貫通的大運河,不僅打通了中國五大自熱水系並將其很好地連接起來,同時它還讓揚州成爲了古代中國的物流樞紐。此外,大運河作爲一個高效的運輸系統,同時也是帝國版圖整合的重要手段之一,而關於這些,隋煬帝楊廣功不可沒!

參考文獻:《樞紐》、《隋煬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