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色同寒冰,無物隔纖塵。象筵看不見,堪將對玉人。”

北京料器

光明網、咪咕文化聯合主辦的“致•非遺 敬•匠心”大型系列直播活動帶你走進料器世界。

它,被古代詩人元稹以詩讚頌;

它,看似玉,卻比玉器更多彩;

它,曾是浴火生花的宮廷御品;

它是北京料器,質地瑩潤,做工精細,

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

2016年的料器類拍賣中,

清朝乾隆松石綠料四足筆筒

以195.5萬元人民幣的成交價高居第一。

北京料器,舊稱“宮料”、“御琉璃”,

是流傳於北京的一種琉璃藝術。

它是鉛釉經由低溫加熱熔軟後純手工製作的,

料器產品由首飾到觀賞性工藝品,應有盡有。

其中的仿玉製料器製品幾可以假亂真,

這一極具地方特色的傳統工藝

於2008年列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北京料器的製作又被稱爲“火中的雕塑”。

一個噴燈,一把鑷子,一把剪子,一盆沙子,

便是製作料器需要的所有工具。

加入了金屬元素而形成五顏六色的料棍,

是料器的原材料。

料棍在火中加熱融軟後,

依靠抻、拉、點、印、溜、壓的手法,

做成形態各異的料器作品。

沒有草稿,也沒有模具,

靠的僅僅是匠人的即興創作,

一氣呵成的作品,

哪怕出自同一人之手,

也是獨一無二。

據史料記載,

料器的歷史已有長達600多年。

在明清時期最爲鼎盛,

是僅供皇家使用的御品。

最開始的時候,

低溫鉛釉用於裝飾宮裏的瓦片,

也就是如今故宮能看見的“琉璃瓦”。

北京著名景點,

北海九龍壁也是由琉璃磚燒製。

而最早作爲裝飾用途,

則是用於朝臣的頂戴花翎。

後來由於官職種類不斷增多,

玉料的顏色供不應求,

於是便改用了顏色五彩斑斕的料器製作朝珠,

後來慢慢發展爲宮中各樣的觀賞性工藝品。

康熙年間,皇帝命工部在京設立琉璃廠,

製造料器供奉內廷。

到了乾隆年間,因爲琉璃同音“流離”,

皇帝便將料器改名爲“宮料”。

清朝滅亡後,琉璃廠的手藝人流落民間,

聚居在北京的花市一帶。

封建王朝的覆滅,

也使“宮料”正式改名爲“料器”,

這種晶瑩通透的手工藝品

也從宮廷御品成爲了民間工藝品。

上世紀60年代,北京料器廠成立。

流散在民間的手工藝人被集中在一起,

當時,料器的發展可謂風生水起,

料器廠裏有煤氣廠特供的管道,

碗口粗的煤氣噴燈

使得可製作的料器規模也更大。

然而好景不長,

1992年北京料器廠正式倒閉,

手藝人再次分散到民間,

很多匠人迫於生計無奈轉業,

到2003年京城百工坊成立,

仍然在堅持傳承料器的手工藝人僅剩下三個了。

劉宇,北京料器的第七代傳承人,

是目前僅剩的三位傳承人中

唯一仍然在從事料器製作的。

他師從他的母親

中國唯一的國家級料器工藝大師,邢蘭香。

劉宇從小在料器廠的幼兒園長大,

放學後的時光,

也大多在料器廠裏度過。

耳濡目染學會了不少製作料器的技巧和手法。

他做出來的第一件“作品”,

是正紅色的彈球兒,

一個正紅色的彈球兒,

可以和小夥伴換10個普通的彈球兒。

長大後的劉宇,

也追隨母親的腳步開始製作料器,

成爲了一名學徒。

料器的學徒期是五年,

比一般的工藝美術三年的學徒期都要長。

料器的製作離不開火,必須一氣呵成,

一個作品只要中途離開了火便是廢了。

漫長的練習時間,不能和別人溝通交流,

製作過程中出現問題也不能問師傅,

劉宇說,製作料器是一個“孤獨”的工作。

料器的學徒們在學徒期,

普遍都會遇到瓶頸期。

即使是再有天賦的學徒,

邁不過瓶頸期,也只能被迫放棄。

劉宇學徒的時候,也曾遭遇過瓶頸期。

在學習“玉珠龍”這一造型的時候,

不僅僅沒有掌握好“玉珠龍”的做法,

回頭更發現,自己所有作品都做不好了。

於是在八個月的時間裏,

劉宇一心一意堅持

只做“玉珠龍”這一個造型,

最終走出了瓶頸期,

也使自己的技藝更上了一個臺階。

1992年料器廠倒閉後,

劉宇的師兄弟紛紛轉行。

他也曾聽師兄弟的建議

去開當時最賺錢的出租車。

然而出租車司機的工作時間,

一天下來長達將近12個小時,

劉宇連一點點留給料器的空暇時間都沒有了。

幾經思慮後,劉宇放棄了開出租車,

只爲了能在照顧溫飽問題之後,

留下一點時間至少可以“玩”一下料器。

哪怕不能再當成賺錢的生計,

劉宇也不想把這個陪伴自己長大的技藝丟下。

爲此,在料器廠倒閉後,

劉宇賣過菜,做過水果批發商,

直到“料器邢”正式落戶百工坊,

才讓他重新擁有了

一個可以專心製作料器的工作室。

談及料器廠的倒閉,劉宇認爲,

當時的料器廠生產的大部分產品過於單調,

以小動物造型、花朵造型爲主,

已經脫離了消費者的審美觀念。

劉宇在料器廠倒閉後,曾擺地攤賣料器,

“2塊錢都沒人要啊”,他痛心地說道。

重新開始製作料器後,

劉宇開始創新料器的造型,

製作白菜造型,寓意“百財”,

同時給傳統的造型,賦予新的含義,

如花朵的造型,起名爲“富貴花開”,

以此來順應消費者的需求

使得料器重新開拓了新的市場。

劉宇的工作室裏有一個櫃子存放着料棍,

看上去似乎很多,

但這已經是最後的一櫃子了。

隨着料棍配方的失傳,

目前市面上已經沒有

適合製作北京料器的原材料了。

很多的顏色也已經用盡,

加之傳承人和學藝者人數寥寥,

北京料器面臨着失傳之虞。

從盛極一時到獨守一脈,

北京料器的發展正如它的製作方式一樣,

歷經高溫冶煉後終將冷卻沉澱,

原料與手藝的雙重流失,

也使得北京料器前途未卜。

面對種種不確定的未來,

劉宇這個孤獨的手藝人,

仍然堅守在噴燈旁,

一剪一鑷地完成着火中的雕塑。

直播花絮(點擊圖片即可觀看咪咕直播回放哦):

作者:莊寄北 黃翰筠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