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稀記得那是2010年左右,有一部“宮廷科幻劇”殺青,一個在劇組工作的發小請我們幾個久不謀面的朋友喫飯,在北京二環內的一個四合院兒裏。

院子很大,沒有門匾,安靜古雅,就像大戶住家。進了才發現,是一間陳設講究的飯館。

那是我第一次接觸私房菜,席間的細節記和飯菜的味道已無太多印象,記憶最深的一幕是,在我們喫完往外走的時候,賬臺邊上站着幾個漂亮女孩兒,朋友指着其中一個說:

看,那個是楊冪。

我們幾個面面相覷,沒人知道這“楊冪”是誰,匆匆掃一眼就過去了。

隔了數月,《宮鎖心玉》這部電視劇大火。

言歸正傳。

發小結賬的時候,我掃了一眼賬單,那個數字頂當時一個工薪族兩個月的工資。

從那時起,“私家”這個詞兒在我心裏形成了一個固有的概念:高收入人羣消費之地、明星出沒、低奢、不親民……在接下來的很長一段時間裏,當我出門旅行的時候,遇到“私房菜”、“私家菜”都會躲得遠遠的——

直到這兩年,我到了浙江,才重新整合了我對“私家菜”的印象。

老規矩,我們先說重點。

1

北京的私家菜和浙江的私房菜區別很大。

北京城裏著名的私家菜,多是源自明清皇宮或高門官宦家的“私人資產”,民間並不流行,舉個司空見慣的例子:

老北京特色小喫豌豆黃,精緻小巧、入口即化,是因爲慈禧太后喜歡喫,才讓御膳房用應季的上乘豆子加以改良來的,而在民間,豌豆黃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是在廟會上纔有的東西。

所以在北京有“御食”、“貢品”這樣的叫法,紫禁城裏也有“小廚房”這樣的地方。宮裏的御廚退休之後,就在達官顯貴林立的街角開一傢俬房菜館,居於平常百姓平日不可企及的消費層面。即便今日,它也依然是一個很“小衆”的東西。

而在浙江,私家菜的概念卻截然不同。

浙江自古百越之地,水系錯綜、地貌複雜,雖有深厚的歷史和源遠流長的飲食文化,但它們多爲與中原腹地交融、碰撞來的,“根深蒂固”的東西比較少。山高皇帝遠,浙江老百姓從小喫到大的東西,到了皇帝那裏反而成了“貢品”。就比如說衢州開化的龍頂茶,老百姓上山採來自家喝的,劉伯溫給朱元璋帶回一次,從此就成了明朝的貢茶。

浙江美食與北京最大的區別就在於這裏。

在北京,一說“宮裏邊兒的喫食”,那必然是精緻高檔、味道上乘;而在浙江,好的喫食卻都藏在民間百姓的廚房裏,繼而“上升”到官府。

2

浙東沿海、浙西靠山,舊時交通閉塞、人民貧瘠,只好靠海喫海,靠山喫山。

在這一次自駕浙西南的旅行中我發現,台州、紹興、衢州境內90%以上的面積都是山,舊時荒僻人少,爲了能夠喫上一口飽飯,煮婦們必須絞盡腦汁地施展身手。所以在浙江,很多隱於市井的煮婦,手藝都有可能是具備私房菜條件的。

如今浙江作爲全國數一數二的經濟大省,那些從小喫到大的味道也逐漸從童年的飯桌上走入了五星級飯店等大型廳堂,或成了由大廚改造之後的“私家味道”。

所以浙江的“私家菜”我這樣理解:喫慣了自己家媽媽的味道,再去喫喫別人家媽媽的味道。

這也是浙江私家菜最大的好處:親切、百姓喫得起。

有圖有真相,曬幾個我前次在浙西南旅行路上喫過的私家菜館。

3

浙江臨海市:和記私房菜。

臨海是一座古老的小城,這傢俬房菜在老城區千年歷史的街上。

和記私房菜的老闆,是臨海市唯一獲得“中國烹飪大師”稱號的大廚,這樣的大廚在整個台州市也只有3個,他是其中一個。

他們家的菜品很全,臨海的特色美食蛋清羊尾、糟羹,麥蝦,麥油脂,麥餅……在這一個店裏都可以一次性喫個夠,經過這位大廚的改良,把童年的味道變得更“有想法”,且價格親民,人均不過百元。

在他家喫過一道獨有的美食,叫做楊梅羹。

臨海是中國罕有的“楊梅之鄉”,以盛產乒乓球大小的楊梅著稱,這種水果生命週期很短,一年只存活20天左右的時間,每年的6月下旬,紫陽街上便會擠滿遊客。

而這一道楊梅羹裏除了蛋清、蜂蜜和鮮楊梅之外,沒有添加任何多餘的食料,也只有在那20天裏、在這個大廚家裏才喫得到,是名副其實的“私家菜”。

4

浙江天台縣:花麥地海鮮私房菜。

這是去天台國清寺遊玩的時候順道喫的一家店。國清寺是著名的5A級寺院景區,免門票,風水極好,據說許願拜佛很是靈驗,一年四季遊客絡繹不絕。

國清寺帶火了周邊一衆民宿、酒店、飯館,其中這一家花麥地海鮮私房菜排在天台縣美食榜的前十位。價格依然親民,人均不過80。

在這裏喫到一種捲餅,風味甚是別緻,有點像北方攤煎餅,但口感比煎餅要筋道,裏面包着數種野菜,是民間小喫“鑊拉頭”的高級改良版。

這家的紅燒肉也是一絕,每桌必點,一上桌被哄搶一空,我只喫到了3塊,肥而不膩,居然還有一點燒鵝的口感。

除了紅燒肉之外,其他的菜品大多都是天台本地的特產,上湯螺絲、水晶糕、天台八寶飯、南山豆麪羹……味道確實用了心的,鹹甜適中,不重不輕。

5

浙江紹興市:新昌聚福園。

記憶中紹興菜是出了名的“又鹹又臭”,而這新昌縣雖然屬於紹興市,卻完全沒有這樣的“紹興味兒”。這家店是一座百年老院改造而來,舊時是一間小學,很多這裏的“小學畢業生”都會回來再重溫一次童年的記憶和童年的味道。

席間給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一盤小紅薯,產自新昌縣城西南一個叫東茗鄉的地方,小小的細細的一個,皮紅心黃,香甜軟糯。

另有一種特別美味的鍋巴,同行的小夥伴說,這個是“南方人童年的味道”,我這個北方人從未見過。看這形狀,應該是先把米攤在鍋底烘烤成一個深圓,脆熟了之後拎出來扣在盤子裏,澆上鹹甜的汁。

喫的時候,先用小木槌把它敲成碎片片,掉摞滿一整盤。鍋巴的米香和醬汁的濃郁混合一起的味道令人難忘,機器壓的那些工工整整的袋裝鍋巴與之相比,不可同日而語。

後來我的一個江南的網友看到圖片後說:

“這道菜在江蘇也常見,往往剛從鍋裏烤出來就端上桌,然後把或甜或鹹的湯汁往上一澆,只聽'嗤啦'一聲響,伴着鍋巴的香味就瀰漫開來,所以這道菜也叫'天地一聲響'。”

我是大紅姐姐,旅遊FM主播,環球旅行體驗師,專注小衆玩法,分享冷門目的地。旅行不是一種態度,而是生活本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