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考察隊首席科學家潘建明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雙龍探極”是本次南極考察的一大亮點,“雪龍”號將協同“雪龍2”號共同開展海洋生態調查,調查成果將進一步提升國際社會對南極海洋生態系統以及氣候變化影響的系統認知。潘建明介紹,除了浮游生物調查,本次考察隊隊員還將利用多種工具和手段,重點在阿蒙森海域開展浮游生物、底棲生物、磷蝦、魚類、鳥類和海洋哺乳動物調查。

原標題:南極行·隊員日誌|雪龍號撒下今次科考首網,撈了些浮游生物

“雪龍”號目前正前往羅斯海執行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後續任務。12月27日,考察隊員利用“雪龍”號航渡期間首次開展生物拖網作業,並獲取了一些珍貴的浮游生物樣品。

“海洋生態調查是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中的一項重要任務。”考察隊首席科學家潘建明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雙龍探極”是本次南極考察的一大亮點,“雪龍”號將協同“雪龍2”號共同開展海洋生態調查,調查成果將進一步提升國際社會對南極海洋生態系統以及氣候變化影響的系統認知。

“雪龍”號時間12月27日下午7時,考察隊員王永強、王超鋒在“雪龍”號後甲板上將用來採集浮游生物的高速採集器安裝好並下放到水中。

高速採集器長約兩米,外表狀若“導彈”,下面繫有兩個重50公斤的“鉛魚”幫助下沉,一頭與船上的鋼纜連接,工作時,考察隊員通過絞車控制採集器下放到船尾後方海面,藉助船舶的航行進行浮游生物的採集。

“普通生物拖網對船舶的航速有嚴格要求,而高速採集器則不受航速要求。”王永強說,該採集器由我國自主研製的,主要用來採集各類海洋浮游生物。

20分鐘後,王永強再次操控絞車將高速採集器成功回收至甲板,取走裏面採集的浮游動物樣品。

“這些浮游動物樣品以甲醛溶液固定保存後,將被帶回國內實驗室作進一步研究。”王永強說,通過這些工作,我們可以獲取南大洋浮游生物的種類組成、丰度與生物量時空分佈特徵。

常言道,大魚喫小魚,小魚喫蝦米。在海洋中,浮游植物-浮游動物-魚-哺乳動物之間組成了一條食物鏈。食物鏈上的級別越低,個體越小,數量越大,生命週期越短,在南大洋的生物和食物鏈中,一旦磷蝦和浮游生物大大減少,那麼靠這些爲生的巨鯨和其它魚類也將會面臨滅絕和減少,南大洋生態平衡也會隨之破壞。

潘建明介紹,除了浮游生物調查,本次考察隊隊員還將利用多種工具和手段,重點在阿蒙森海域開展浮游生物、底棲生物、磷蝦、魚類、鳥類和海洋哺乳動物調查。

阿蒙森海位於南極半島西側的東南太平洋扇區,在過去的20年中,深層水變暖並流入阿蒙森海海槽,加速了該區域海冰變薄與冰川融化,影響整個冰層的穩定性與海平面上升。而且,海冰和冰川的消失增加了海洋-大氣之間的物質與能量交換面積,加強了陸地-海洋生態系統的相互作用。這對南大洋,特別是南極邊緣海的生態系統變化有深遠影響。

相對其他海區而言,阿蒙森海是人類對於南大洋研究中較爲薄弱的一環。這裏幾乎終年冰層覆蓋,受條件限制,海洋實地調查數據相當稀少。因此,對阿蒙森海開展海洋生態系統調查,有助於提升我國對南極海洋生態系統和氣候變化認識,進而爲南極瀕危及關鍵海洋生物物種的保護提供科學支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