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光廊在今天發行了新專輯《遺失的人間童語(下)》,專輯介紹裏寫道:

“除音樂製作有着重大突破,晨曦光廊也在EP封面概念表達對所生活的土地,滿滿的珍惜與反思。由插畫家紅貓依據團員生辰,對應手繪四種最符合團員特質的保育類動物–石虎、遊隼、穿山甲、白海豚,提醒大家勿將大自然視爲理所當然的存在。”

從第一張專輯的發行開始,晨曦光廊像是繼承了臺灣民歌時代的遺風,一直都與社會議題保持着聯繫。《因爲你是我們的驕傲》是以莫拉克風災爲背景進行的創作,《風中的人》描繪了泰北孤軍無法迴歸家鄉的故事,在《遺失的人間童語(上)》裏,晨曦光廊曾說,《小勇士》是寫給每一顆在社會里默默轉動,滿身疲憊的“小齒輪”。

這些對社會的關懷都可以用音樂的手法表現出來,例如採樣雨水、新聞報道、童聲合唱等,加之二胡等東西方樂器的配合,在堆疊的氛圍中表達對於某個事件的悲愴或鼓勵。

在2017年,晨曦光廊發起了“樂光關懷計劃”,在首場演出,也就是吉他手昶煬生日那天走進了高雄大寮女子監獄,爲那裏的人歌唱。晨曦光廊說,“愛讓一切都有被修復的可能”。

晨曦光廊九週年專場音樂會的名字叫“心無掛愛”,意爲批判當下的社會每個人都把愛當作理所當然,並不珍惜他人與世界。

在接受街聲的採訪,被問到創作的時候是否會有一個“救贖者”的定義,去承擔幫助別人的責任時,每個成員都給出了肯定的答案。

幾個月前,我們跟惘聞樂隊聊起過,後搖應該在社會中扮演一個怎樣的角色,他們的回答是:“身邊的朋友經常因爲在微博微信上寫或者轉發些東西就被刪除甚至封號,所以還能指望着沒有歌詞的後搖擔負起社會批判的責任嗎?甚至沒有歌詞的作品也會被從流媒體上下架。搖滾樂無用,後搖更無用。音樂人還能做什麼,就是留下些純粹的作品在自己的時代。”

也許晨曦光廊的例子可以讓我們看到另一面:以一種微妙的平衡保持自己在社會中的角色,用音樂去做一些什麼。

不管怎樣,純粹的作品和溫暖的關懷都是音樂人給聽衆的禮物,平安夜快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