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這些幕後人的故事,可能很難有這種時候被這麼多人關注,我看到朱嶽老師的豆瓣粉絲已經達到了兩萬多,而在節目快播出之前,他發了條動態是,“我也不敢看自己。我問了問北大出版社的編輯朋友他對於這個紀錄片的感受,他說看到這個挺開心的,而且片子也把編輯這份工作描寫得很完整。

這個月 11 號的時候,胡歌轉發了一條“嗶哩嗶哩紀錄片”賬號發的微博,他說到自己第一次爲紀錄片配音,很享受這個過程。

這條微博因爲有胡歌的加持轉發增加了 20 倍,抱着好奇心我點開 B 站看了這部紀錄片,彈幕基本上被胡歌的名字佔滿了,但這部叫《但是還有書籍》的紀錄片還是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雖然從一開始得到大量的關注是因爲明星效應,但是最後得到的好成績——豆瓣 9.5 分,b站 9.9分,都是因爲這片子是真的有說出書籍背後的人物的堅持與隱忍,關於書本來來去去、兜兜轉轉的那些故事。紀錄片裏有很多評論是“要去買這本書”、“好久沒看書了,要看看了”,這樣看來,《但是還有書籍》這個片子已經起到了它的作用。

目前這部紀錄片還只在 B 站更新了三集,第一集的標題是《書海編舟記》,第二集是《二手書的奇幻漂流》。《書海編舟記》講的是書背後編輯、編譯者的故事,有後浪圖書的編輯朱嶽、中華書局的編輯俞國林,還有翻譯過《百年孤獨》的北大老師範曄。我看到導演有在手記裏說到過,本身想把這一集拍得像《重版出來》一樣打雞血的故事,但最後的呈現效果是有點兒喪的。

這可能和從業者自身帶着的悲涼感有關。朱嶽老師在上一年年末的時候寫了一篇文章,標題是《我們分到了土地》,他在裏面說到自己的年輕的時候基本上沒有看過像餘華、王小波這樣的文學作品,而且在 39 歲以前一直把編輯工作當成一種雜役活,非常消極。

直到那一年讀了一本毫不遜色於任何大師的書籍,他向身邊人推薦,但沒人感興趣。後來經過許多努力,才得以讓這本《寂寞的遊戲》贏得大量關注。也是這個時候、這件事情讓他覺得編輯的工作是重要的、有意義的,這之後他就一直在原創文學的路上推波助瀾。

這些幕後人的故事,可能很難有這種時候被這麼多人關注,我看到朱嶽老師的豆瓣粉絲已經達到了兩萬多,而在節目快播出之前,他發了條動態是,“我也不敢看自己。”

不得不說,自從《我在故宮修文物》在 B 站播出後,紀錄片也慢慢變成了 B 站的一個標籤。特別是 B 站製作了《人生一串》之後,開始有大量的優質紀錄片資源出現在這兒,像《本草中國》、《食彩之國》等等都讓人開始覺得B 站也不僅僅是二次元的站點,而 B 站也在紀錄片領域越來越得心應手。像這次《但是還有書籍》的總導演羅穎鸞之前也有參與紀錄片《書迷》和《水果傳》的拍攝,這些也都有在 B 站上傳。

我問了問北大出版社的編輯朋友他對於這個紀錄片的感受,他說看到這個挺開心的,而且片子也把編輯這份工作描寫得很完整。他還說到看到這行這些有情懷的人這麼努力,自己也收到了激勵。這個紀錄片對行內人的後輩起到鼓勵作用,又可以適當的讓行外人更多的留意實體書這個人們口中的“夕陽產業”,一舉兩得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