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时期,最严重的就是重满轻汉,纵满抑汉,信满防汉。在皇帝眼中,满人才是自家人,值得相信,汉人纵然战功赫赫,政绩卓勋时刻都要防着,只要有一点不对劲,绝对让他死无葬身之地。清朝时期汉人为官很是严谨,不准给其实权,不能调兵遣将,从皇太极时期,就作为祖训传下来的。

我们今天要说的就是周培公,人称周公。周培公是帝师伍次友的朋友,因为年轻时期就学识渊博,对待为官,治国,兴民很是独到的见解,伍次友见其是一个人才,便推荐他到朝廷做官。说来也怪,古代好多有志之士,科举考试几乎没入海洋,不管怎么考试都是不能高中,周培公少年丧父,母亲又疾病缠身,无奈之下周培公找了一个小吏的工作,养家糊口。

作为饱学之士的周培公,怎么愿意做一个小吏,但是因为母亲疾病在身,一个孝顺的儿子怎么可能离去呢,俗话说得好,百善孝为先,周培公帮助别人写书信,修书赚取银两。但是母亲的病一直未见好,一命呜呼,周培公伤心欲绝,决定到外地寻求仕途。

周培公虽然身藏帝师伍次友的举荐信,但是文人向来有骨气,他要用自己的本事,谋取自己的事业,一次康熙到京城溜达,遇到周培公听起谈吐甚是不凡,邀请详谈,才得知这就是名气远扬的周培公,立马招进宫里为官。周培公号称善败将军,那是因为他为官谨慎,时刻以民着想,当时朝堂就感觉康熙大帝启用这个草民汉人,很是不悦,处处排挤他。

周培公第一次展示才能的时候,就是平叛察哈尔王。当时康熙被吴三桂欺骗,以为吴三桂接受了扯藩的要求,大为喜悦,结果二月二龙抬头那天,举兵造反,对于青年的康熙,只是经历过鳌拜的张横跋扈,并没有经历过大批军队造反的事情,而且全国好多地方造反,其中就有察哈尔王。

康熙大帝一生最为耻辱的就是相信了吴三桂,但是根据当时的大清国力,一时间不能与三位藩王抗衡,更何况还有很多小的叛王,还有手握八万雄兵的王辅臣。康熙立马宣旨禅位,迁都。当时满朝大臣武不言战,文不谨言,纷纷逃路自保,只有周培公这时站出来,要求请战,而且要求康熙不要禅位,不要迁都,只要给他一队人马,他定能反败为胜。

作为善败将军的周培公,康熙听着很是不相信,但是除去御林军,没有可以派遣的军队给你,周培公想到一个办法,就是用满人王公大臣的家奴组成一个队伍。周培公是一个文官,谁也不知道他会不会统兵打仗,周培公利用满人家奴的贪婪和无耻,组成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军队,他在宣布军令时,唯独打家抢劫不砍头,这些家奴犹如脱缰的野马,肆无忌惮的抢劫,为了抢劫,必须打胜仗,家奴瞬间打败了察哈尔王。

金钱的利益是很大的,打败察哈尔王后军队扩建到三万人,周培公和图海一文一武直击叛军。周培公不仅会鼓舞军心,而且很是利用红衣大炮,因为清朝闭关锁国,不相信这些洋玩意,周培公善出奇计,敢于接受新的事物,炮轰王辅臣八万大军。周培公以心为民,为了减少伤亡,他单身进城,劝降王辅臣。他深知今天的战争,多年以后和平时期,后人所谈论的就是周培公屠杀全城百姓,为后人唾骂。周培公是一个才人,作为将军他不能为了胜利,用鲜血染红自己的帽子。

周培公利用几门大炮,不费一兵一卒劝降了王辅臣,瞬间部队增加至十几万。劝降王辅臣是康熙打败吴三桂的转折点,因为朝廷有大军可用,有名将可调,周培公乘势攻击,部队增到二十五万,康熙帝国三分之一的面积,都在周培公手上。这时朝廷里的满人大臣,以明珠,索额图为主,建议皇上要小心啊,汉人不可信,继续下去会成为第二个吴三桂。康熙听后大惊失色,万一周培公造反,朕如之奈何?

汉臣不管多么的努力,多么的为朝廷卖命,不如怕死满臣的闲言,周培公正是乘胜追击,建功立业的好时机,一道圣旨传入军中,招周培公进京。周培公深知朝廷很多大臣羡慕自己的功勋,肯定说他坏话了,回到京城,这些满臣还是不肯放过周培公,群臣共愤裁撤他,康熙明着说,无可奈何,群臣逼迫,但是康熙肯定也是惧怕,厌恶的。把周培公贬到盛京,盛京是康熙的老家,对他一直监督着,长达十一年。

总感觉十三爷允祥说的一句很对,无情总是帝王家,皇帝用到你的时候才能想起来,不用的时候在盛京放了十一年的周培公也是无人可想。康熙准备收复台湾,找不到人就想到周培公是个人才,当康熙来到盛京时,康熙很是悔恨,周培公作为一个南方人怎么可能接受北方的严寒,早已经卧床不起了。就是因为猜忌,不相信汉人,把一位忠诚汉臣,抛之雪地。

周培公利用自己十五年的时间,绘制了大清最全的地图,在临死时献给了康熙,可以看出,纵然康熙如此对待周公,周公一直想着报效朝廷,建功立业,他还举荐了姚启圣,姚启圣后期收复台湾,起到重要的作用。

如果满清不排挤汉臣,满汉融为一家,清朝的发展绝对不会这样。不管现在还是古代,都不该有种族的歧视,文化无国界,人心无国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