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清時期,最嚴重的就是重滿輕漢,縱滿抑漢,信滿防漢。在皇帝眼中,滿人才是自家人,值得相信,漢人縱然戰功赫赫,政績卓勳時刻都要防着,只要有一點不對勁,絕對讓他死無葬身之地。清朝時期漢人爲官很是嚴謹,不準給其實權,不能調兵遣將,從皇太極時期,就作爲祖訓傳下來的。

我們今天要說的就是周培公,人稱周公。周培公是帝師伍次友的朋友,因爲年輕時期就學識淵博,對待爲官,治國,興民很是獨到的見解,伍次友見其是一個人才,便推薦他到朝廷做官。說來也怪,古代好多有志之士,科舉考試幾乎沒入海洋,不管怎麼考試都是不能高中,周培公少年喪父,母親又疾病纏身,無奈之下週培公找了一個小吏的工作,養家餬口。

作爲飽學之士的周培公,怎麼願意做一個小吏,但是因爲母親疾病在身,一個孝順的兒子怎麼可能離去呢,俗話說得好,百善孝爲先,周培公幫助別人寫書信,修書賺取銀兩。但是母親的病一直未見好,一命嗚呼,周培公傷心欲絕,決定到外地尋求仕途。

周培公雖然身藏帝師伍次友的舉薦信,但是文人向來有骨氣,他要用自己的本事,謀取自己的事業,一次康熙到京城溜達,遇到周培公聽起談吐甚是不凡,邀請詳談,才得知這就是名氣遠揚的周培公,立馬招進宮裏爲官。周培公號稱善敗將軍,那是因爲他爲官謹慎,時刻以民着想,當時朝堂就感覺康熙大帝啓用這個草民漢人,很是不悅,處處排擠他。

周培公第一次展示才能的時候,就是平叛察哈爾王。當時康熙被吳三桂欺騙,以爲吳三桂接受了扯藩的要求,大爲喜悅,結果二月二龍抬頭那天,舉兵造反,對於青年的康熙,只是經歷過鰲拜的張橫跋扈,並沒有經歷過大批軍隊造反的事情,而且全國好多地方造反,其中就有察哈爾王。

康熙大帝一生最爲恥辱的就是相信了吳三桂,但是根據當時的大清國力,一時間不能與三位藩王抗衡,更何況還有很多小的叛王,還有手握八萬雄兵的王輔臣。康熙立馬宣旨禪位,遷都。當時滿朝大臣武不言戰,文不謹言,紛紛逃路自保,只有周培公這時站出來,要求請戰,而且要求康熙不要禪位,不要遷都,只要給他一隊人馬,他定能反敗爲勝。

作爲善敗將軍的周培公,康熙聽着很是不相信,但是除去御林軍,沒有可以派遣的軍隊給你,周培公想到一個辦法,就是用滿人王公大臣的家奴組成一個隊伍。周培公是一個文官,誰也不知道他會不會統兵打仗,周培公利用滿人家奴的貪婪和無恥,組成一個不按常理出牌的軍隊,他在宣佈軍令時,唯獨打家搶劫不砍頭,這些家奴猶如脫繮的野馬,肆無忌憚的搶劫,爲了搶劫,必須打勝仗,家奴瞬間打敗了察哈爾王。

金錢的利益是很大的,打敗察哈爾王后軍隊擴建到三萬人,周培公和圖海一文一武直擊叛軍。周培公不僅會鼓舞軍心,而且很是利用紅衣大炮,因爲清朝閉關鎖國,不相信這些洋玩意,周培公善出奇計,敢於接受新的事物,炮轟王輔臣八萬大軍。周培公以心爲民,爲了減少傷亡,他單身進城,勸降王輔臣。他深知今天的戰爭,多年以後和平時期,後人所談論的就是周培公屠殺全城百姓,爲後人唾罵。周培公是一個才人,作爲將軍他不能爲了勝利,用鮮血染紅自己的帽子。

周培公利用幾門大炮,不費一兵一卒勸降了王輔臣,瞬間部隊增加至十幾萬。勸降王輔臣是康熙打敗吳三桂的轉折點,因爲朝廷有大軍可用,有名將可調,周培公乘勢攻擊,部隊增到二十五萬,康熙帝國三分之一的面積,都在周培公手上。這時朝廷裏的滿人大臣,以明珠,索額圖爲主,建議皇上要小心啊,漢人不可信,繼續下去會成爲第二個吳三桂。康熙聽後大驚失色,萬一周培公造反,朕如之奈何?

漢臣不管多麼的努力,多麼的爲朝廷賣命,不如怕死滿臣的閒言,周培公正是乘勝追擊,建功立業的好時機,一道聖旨傳入軍中,招周培公進京。周培公深知朝廷很多大臣羨慕自己的功勳,肯定說他壞話了,回到京城,這些滿臣還是不肯放過周培公,羣臣共憤裁撤他,康熙明着說,無可奈何,羣臣逼迫,但是康熙肯定也是懼怕,厭惡的。把周培公貶到盛京,盛京是康熙的老家,對他一直監督着,長達十一年。

總感覺十三爺允祥說的一句很對,無情總是帝王家,皇帝用到你的時候才能想起來,不用的時候在盛京放了十一年的周培公也是無人可想。康熙準備收復臺灣,找不到人就想到周培公是個人才,當康熙來到盛京時,康熙很是悔恨,周培公作爲一個南方人怎麼可能接受北方的嚴寒,早已經臥牀不起了。就是因爲猜忌,不相信漢人,把一位忠誠漢臣,拋之雪地。

周培公利用自己十五年的時間,繪製了大清最全的地圖,在臨死時獻給了康熙,可以看出,縱然康熙如此對待周公,周公一直想着報效朝廷,建功立業,他還舉薦了姚啓聖,姚啓聖後期收復臺灣,起到重要的作用。

如果滿清不排擠漢臣,滿漢融爲一家,清朝的發展絕對不會這樣。不管現在還是古代,都不該有種族的歧視,文化無國界,人心無國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