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名稱:重師造化-黎雄才的尋源之路

主辦單位:嶺南畫派紀念館、廣州美術學院、廣東省美術家協會、北京畫院

展覽時間:20191226-20200223

展覽地點:北京畫院美術館

展覽簡介:

由嶺南畫派紀念館、廣州美術學院、廣東省美術家協會、北京畫院主辦,北京畫院美術館承辦的"重師造化--黎雄才的尋源之路"將於2019年12月26日於北京畫院美術館正式對公衆開放,開幕式定於2020年1月8日在北京畫院美術館五層會議廳舉辦。

作爲北京畫院2019年"20世紀中國美術大家系列展"的重要項目,此次展覽選擇嶺南畫派代表畫家黎雄才爲研究對象,以"重師造化"爲題,分成"萬里只車隨屐筇--對景寫生""氣傾百代鑿洪濛--變革新風""河山腳底藍本供--創變粉本"三大板塊,共展出了黎雄才的百餘件畫作。展覽策劃圍繞黎雄才上世紀40年代起的寫生線索展開,將其置諸於整個20世紀中國畫發展情境之中,試圖迴歸黎雄才"尋源之路"的創作軌跡與藝術實踐,進而探尋"黎家山水"的傳承支撐乃至嶺南畫派藝術的發展脈絡。

變革者:"暴風雨中的雄鷹"

20世紀初,畫壇各界對於如何改良中國畫一再爭論,在"西學東漸"的歷史背景下,衆多畫家與學者紛紛以不同途徑開展改造中國畫的實踐活動,拉開了藝術變革的帷幕。其中,嶺南畫派大膽的革新和強烈的時代責任感,爲中國傳統繪畫開創了嶄新的面貌。

黎雄才(1910-2001)是嶺南畫派最爲傑出的代表畫家之一,也是近現代新國畫運動的重要實踐者。其早年師從"嶺南畫派"創始人高劍父,後留學日本東京美術學校,回國後任廣州美術學院終身教授、副院長、嶺南畫派紀念館館長等職務。作爲高劍父弟子,黎雄才直面中國山水畫困境,終其一生實踐着"折衷中外,融匯古今"的藝術主張。在任教廣州美術學院期間,黎雄才親自繪製了大量的課徒稿,分爲樹木、山石、雲水幾類,步驟清晰,筆法嚴謹,深受學生喜愛,成爲當時中國畫教學的經典示範。

師造化:"法從對象而生"

"寫生"是黎雄才創作中的基石。早在黎雄才赴日本留學之時,便學習了西方觀察自然的態度與深入嚴謹的寫生方法;四十年代起,在川蜀、西北長達八年之旅,黎雄才以寫生爲途徑實現中國畫改造的踐行之路,留下數千幅畫稿。如此,經過反覆的研究、探索、實踐,最終臻於成熟,黎雄才其後創作了諸如《武漢防汛圖卷》等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代表作,以此解答了"中國畫如何表現生活"的時代命題。可以說,《武漢防汛圖卷》的成功誕生是建立在大量對景寫生的基礎之上的,此次展覽也將呈現黎雄在武漢抗洪時多次親臨現場蒐集素材時所創作的十餘件寫生作品。

值得注意的是,黎雄才雖以山水畫著稱,但人物畫作品也並不在少數,尤其是在四十年前後更是創作了大量人物速寫。此次展覽開設"積稿盈尺何雍容"的速寫專區,其中即展出了《採藥歸來之老道》《東嶽廟道士》《蘭州寫生》等黎雄才在西北、川渝時所繪的人物作品。此外,除了觀衆熟悉的創作稿與課徒稿,展覽還將呈現黎雄才留下的幾本珍貴的速寫本。這些速寫本涵蓋黎雄才在寫生途中所見所聞的方方面面,包括人物、樹木、山石、瀑布、草蟲、花卉以及創作感悟、心得筆記,還有隨手畫下的地圖等等,堪稱爲黎雄才的"旅行寫生日記"。翻開這些現已殘舊的本子,我們能夠跟隨黎雄才的印跡探尋他的創作脈絡,體會到這位嶺南畫派大師對藝術灌注的飽滿熱情。

得心源:"天地巧妙在永無重複"

2001年,黎雄才於廣州病逝。他在年逾古稀開始創作的《珠江長卷》是其晚年寫生的扛鼎之作。此次展覽展出了"貴州婁山關"段,長達7米,渾厚雄奇,筆墨酣暢。這幅總長六十餘米的《珠江長卷》被學者指出"超越了其此前構建的諸多法則",或可認爲是黎雄才對自己一生寫生之路提交的最終答卷。

從早年的空靈雅潔演化至後期的沉雄朴茂,從傳統意境到現實山水的真實訴求,黎雄才藝術的獨特價值在於他極大拓寬了中國畫創作的筆墨語言,在改變傳統中國畫面貌的基礎上圖變圖新。這種突破與創新,雖持續貫穿於黎雄才的整個藝術創作生涯,但他那種"力求真實刻畫對象"的審美定勢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時便已逐步確立。因而,此次展覽並不以黎雄才爲人熟知的巨幅山水爲切入點,而視爲是對黎雄才筆墨語言與風格演變的一次追源溯流的探索。我們更期望觀衆能夠通過這場"尋源"之旅,瞭解到"黎家山水"之外的更全面、更具體、更鮮活的黎雄才。

展覽將持續至2020年2月23日。

展覽作品:


畫石法 嶺南畫派紀念館藏 黎雄才25x33.5cm 紙本水墨


建窯 嶺南畫派紀念館藏 黎雄才26x32.5cm 紙本設色1958


寫生圖 嶺南畫派紀念館藏 黎雄才 29x37.5cm 50年代 紙本水墨


灕江所見 黎雄才 34x50cm


小鳥 私人藏 20世紀70年代 黎雄才 26x36.5c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