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无数的孤独症教育工作者和孩子家长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

家庭教育对于孤独症孩子的康复起着决定性作用,孩子与家庭成员的融合程度决定了与社会性群体的融合程度,家庭教育是社会融合教育的基础。

也就是说,家长必须亲自对孩子进行干预训练和特殊辅助,才能让孩子尽早地走向社会、融入社会。而康复机构的老师、幼儿园的阿姨以及中小学的教师们,都无法替代家长的作用。

令人遗憾的是,多年来,甚至时至当下,仍有许多孤独症孩子的家长对开展家庭训练的必要性认识不清。总是认为自己花了巨资把孩子送入机构就万事大吉,孩子就可以康复了。殊不知,康复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非三年五载就能结束,任何康复机构都是一个阶段,孩子终究是要离开的。

如果父母没有掌握家庭训练方法,那么在孩子离开康复机构以后,回到家里就失去了训练的环境。久而久之,在机构训练获得的短期强化效果就会消失,孩子将再次陷入发育的落后状态。

我们说,家庭教育的基础性、连续性和长期性,对孩子的康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另一个角度讲,孩子康复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康复训练的水平。

“在家里要怎么训练孩子,我不懂,也不会,更不知道该怎么教啊!”这是绝大多数家长内心的困惑,也是当前孤独症孩子家庭教育训练无法深入开展的主要原因。

那么,家庭教育训练真的这么难吗?作为父母,在家又如何才能做好康复训练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孤独症孩子家庭训练的秘籍。家庭训练的四大误区困扰父母

长久以来,大多数家长热衷于将孩子送到各种训练机构,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金钱和心血,抱着急功近利的心态,把全部希望都寄托于专业机构的训练。认为只要机构训练的好,孩子就能很快康复。

曾经记得一位父亲信心满满的说:“我家孩子就是不会说话,其他的方面都可以,我打算在机构强化训练三个月,然后回去上幼儿园!”

然而,半年之后再见到这位父亲的时候,他已经不再憧憬这样的梦想了,并且终于从内心承认了孤独症“终身性障碍”的事实,接受了康复训练需要长期性的现实。

同时,更有一些家长自身存在着教育理念和能力的欠缺,无法实施家庭教育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孤独症孩子的家庭和父母之间的差异要远远大于孩子之间的差异,也直接决定了康复效果的差异。

那么,家庭生活中的康复训练应该怎么做呢?

一位家长反映,她也知道要在家里进行训练,一听就明白了,可是一实际操作的时候就又开始教知识和形式化了,真是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其实,这主要是因为家长的观念和做法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误区:

没有搞清楚机构训练和家庭训练的内容差异。父母不能将机构训练的形式和内容带回家里,家庭训练和机构训练不应该是一样的课程。

没有理解训练的意义,变成为了训练而训练。家庭训练应与家庭生活结合起来,而不应做那些生活上用不上的形式化技能。

没有用理性战胜情感,过于溺爱而缺乏原则。家长要控制好自己的情感和情绪,家庭训练也必须要有原则,不能对孩子过于溺爱和迁就。

没有明确的训练目标,过于盲目缺乏计划性。家庭训练的形式和内容的特殊性,要求更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采用正确的方法,训练正确的内容。

而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一方面看到众多的孤独症孩子家长为了孩子的康复奔波于各处,另一方面却在家庭训练这个最有效、最优质的资源丢掉了。家庭训练不能随意必须有目标

我们说,家庭教育训练的目标就是发展孩子的社会性,提高孩子的社会生活能力。

但是许多家长并不清楚自己的目标到底是什么,有些看重孩子掌握知识,有些则训练孩子学习某一个单一的技能,有些则关注孩子能否完成老师留的作业。

然而,这些真的是我们的孩子需要迫切掌握的东西吗?

答案显然不是,这些都没有抓住孤独症康复的根本。如果康复训练目标缺失或不明确,将会影响最终的效果,甚至会带来负面的影响,因此目标是否清晰是首要解决的问题。

那么,提高孩子社会性的目标要如果落实到家庭生活和训练计划?具体又包含哪些内容呢?

家庭生活自理,孩子具备日常生活的独立能力,并知晓基本的安全常识。

社会行为规范,孩子懂得各类社会生活场所的基本规则并能够做到遵守。

人际交流交往,孩子能够理解家庭成员和主要社会关系人的身份和关系。

情绪情感控制,孩子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或在他人安抚下恢复情绪稳定。

自我角色意识,孩子能够知道自己身份和在家庭以及社会场所中的角色。

思维思想认知,孩子能够理解基本的语言逻辑以及某些场景的是非判断。

需要提醒一点,这六个方面的内容并非相互割裂开的独立部分,彼此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要求孩子在不断的训练中实现融会贯通,灵活运用,互相促进。在训练中坚持采用正面的管教方法,不要一味的矫正孩子的障碍性行为,而是在不断的学习中去改善,在发展中改变。

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孩子的一些方面停滞不前或不如人意,这个时候我们可以不予理会,给孩子一些时间,继续训练其他方面,允许孩子有一个消化和反思的过程,但是不要停止训练。

在日常的训练中,一定要结合孩子的程度,评估孩子的能力,进行阶段性的训练内容细化。根据孩子当前所处的程度,制定“孩子够得着”的小目标,逐渐地提高训练难度,给孩子慢慢地建立自信心。家庭训练的三个建议实施方式

一般来说,建议都是在真实生活场景中进行,然而并非一定要是关起门来的家庭环境。带着孩子走进社会中的不同场所,与父母一起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活动,都是非常好的家庭训练场所,希望父母们不要局限于“家庭”的场所概念,更不要因为孩子的异常表现而拒绝带孩子外出。

当然,这种实际生活场景中的训练不容易掌握,形式过于散乱,会难以抓住重点,有时候会陷入自然状态下的随机模式,因此更需要我们认真的谋划、精心的设计。

那么,结合家庭训练的六大内容,我们可以将训练形式划分为三大类:

主题场景训练形式。选取各种真实的生活场景,在此过程中按照训练目标进行设计,形成一个标准的训练科目。如购物、做饭等。

家庭场景训练形式。选取生活中的专项知识或技能,运用卡片、书籍以及教具等工具,训练孩子掌握某些生活技能。如穿衣服、系扣子等。

随机场景训练形式。选取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发现的训练机会,因势利导地对孩子进行训练。如打招呼、帮助他人等。

上面的三种家庭训练形式各有特点,家长们可以结合自己孩子和家庭的特点和具体情况,制定符合和适合孩子的训练内容与目标,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间和地点,选择恰当的训练方式。

总之,作为家庭训练内容和计划,一定要围绕着提高孩子的生活能力和社会能力的目标来展开的,所训练的也都是生活中的实用能力,所有的内容也都需要依托生活场景,要在家庭生活中自然的进行,这是做好家庭训练的不变法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