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48年,燕王慕容皝病逝。临终前,慕容皝将世子慕容儁(另名:慕容俊)招至塌前嘱托说:“如今中原未定,我们的事业才刚刚开始,慕容恪智勇双全,有什么事你都可以放心交给他。”

这个慕容恪到底是谁呢?他就是后来位列唐武庙64名将和宋武庙72名将之列的慕容恪。虽然后世认为他不仅仅是一名军事家,也是一名杰出的政治家,但他却是极少数如白起、李牧一样有资格装叉的说:“我一生身经百战,可惜未尝一败。”的战神他就是被誉为“十六国第一名将”的鲜卑人——慕容恪

慕容恪的“悲惨”身世

慕容恪,字玄恭,慕容皝的第四子。作为出身于慕容鲜卑王族的孩子,貌似其出身如何都不应该被形容为悲惨。但在乱世中出生,又出生在慕容这样一个人才辈出的家族之中,如果脱离屌丝视角来看,慕容恪的身世无论如何也谈不上幸运。

慕容恪的悲惨更在于他既非长子又非嫡子,更倒霉的是他的母亲高氏不受父亲慕容皝的喜爱,所以儿时的慕容恪在父亲慕容皝眼中恐怕很难比空气更有存在感。再然后,《晋书》记载了慕容恪15岁时候的故事,故事大致为:慕容皝突然发现,慕容恪的话语中每每都能以“经纶务世”,于是开始重视他,让他去带兵打仗。

小编愚钝,不知道慕容皝是什么神逻辑,看到儿子文采了得,于是去让他带兵?站在父亲的角度,这样的逻辑,不是想培养儿子成为智将,那就是想坑死这个儿子。反正,“悲惨”的15岁少年慕容恪就这样被莫名其妙的被父亲安排成了童子军。在史书记载中,除了记录慕容恪的“容貌魁杰,雄毅严重”外,从未记录他的武勇细节。但无论怎样,小编我无法相信慕容恪被父亲的重视仅因为一两次交流,其背后所付出的努力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

2千Vs10万:慕容恪——娃娃兵的崛起

未来的战神慕容恪从军后,到底有多被父亲慕容皝看好呢?史书记录了他第一次参加战争的经历。

公元338年5月,后赵皇帝石虎攻段氏鲜卑,后又发十万兵攻慕容鲜卑。相持十日之后,赵军不克,于是后退。慕容皝派年仅17岁的慕容恪清晨出城追杀(注意:赵军并不是败退,而是在主动撤退)。慕容皝给了慕容恪多少军队呢?2000骑兵。没错,不用怀疑,2000骑兵追杀10万赵军。但神奇的是,慕容恪就凭借这2000骑兵大败赵军,斩首3万多。

这就是史书记载的慕容恪的第一战。不知道大家怎么想,反正根据史料分析,小编我感觉不到慕容皝派慕容恪出战是善意的。

公元338年12月,段氏鲜卑向后赵请降,中途反悔,又向慕容鲜卑的前燕投降。而这时,后赵皇帝石虎已经派了3万大军来受降。于是慕容皝又派慕容恪带了7000骑兵与段氏鲜卑一起伏击后赵大军。这一战大致应该是势均力敌的,慕容恪自然毫无疑问的大胜而归。后赵两位大将,司马阳被俘,麻秋弃马逃脱。

东镇高句(gōu)丽——仗义每从屠“句(gōu)”辈

公元338年的两场战争之后,相信燕王慕容皝才真正认可了儿子慕容恪的实力。公元339年,慕容皝派慕容恪攻宇文别部,大胜。此一战,18岁的慕容恪身边多了另一个娃娃兵,他的弟弟,年仅13岁的慕容垂(当时还叫慕容霸)。

公元341年,慕容恪受命镇守东部与高句丽接壤的边境。在这里,慕容恪多次击败高句丽的军队,吓得高句丽再也不敢跨过边境袭扰前燕。

公元342年,慕容恪带着弟弟慕容垂攻高句丽,直接杀入高句丽都城。虽然此战主帅是已回归的大伯慕容翰,但高句丽最惧怕的依然是慕容恪。对于当时的高句丽来说,慕容恪是一个上可让王侯双股颤栗,下可让孩童止涕的角色。

公元344年,慕容恪参与了攻杀宇文鲜卑之战,大胜!公元345年,慕容恪再攻高句丽,高句丽瞬间崩溃;346年正月,慕容恪、慕容垂、折冲将军慕舆根分三路攻扶余国,再胜!

另外,关于慕容恪的仗义之说也非空穴来风。慕容恪不是那种标准意义的军法严明的武将,他更注重仁义。据说他带兵打仗,特别在意己方士兵的生命,减少己方士兵的伤亡永远是慕容恪打仗的第一考虑要素。慕容恪还极为护短,据说曾有士兵违反军法,白天慕容恪下令处罚,晚上自己偷偷跑去将这个士兵偷放出来,帮他逃跑。“一将功成万骨枯”的说法,显然和“战神”慕容恪关系不大,至少这万骨肯定主要是敌人的。

西征冉魏——无敌慕容恪

公元348年,慕容恪的父亲慕容皝去世,世子慕容儁继位。慕容儁听从了父亲慕容皝的遗言,重用了慕容恪。我们无法得知为何生前对兄弟无比忌惮的慕容皝为什么留下本文初的那段遗言,让慕容儁信任慕容恪,可能是因为自己对大哥慕容翰的愧疚之情(详见:《多情的慕容鲜卑:有一种不舍叫兄弟,有一种决绝叫王位)?

公元350年,冉闵篡位后赵石氏,建冉魏,与慕容鲜卑的前燕再次开战。公元351年,慕容恪出战破中山(今河北定州),然后一路攻伐,先后10次交战,慕容恪全胜。公元352年,慕容恪俘冉闵,随后将冉闵残余势力一扫而空。公元355年,前燕在慕容恪的指挥下,彻底灭冉魏残余势力。

南拒东晋——广固之战与野王之战

虽然慕容恪灭冉魏之后已有资格被称为百战不败,但貌似在汉家眼中,依然只是不值一提的异族之战。要让他被后世汉人史家所牢记,更重要的在于之后两次与汉家的战争——广固之战与野王之战。

公元355年,段氏鲜卑残部居广固,依附东晋王朝挑衅前燕。355年12月,慕容恪受命攻广固,为减少己方伤亡,慕容恪围广固七个月,段氏降。后慕容恪神奇的跨黄河天险击东晋,为前燕在黄河以南拓展了大量领土,直接威胁到东晋王朝。

公元361年,前燕将军,镇守野王(今河南沁阳)的吕护暗中投靠东晋,后反叛。慕容恪再次统军平叛,围野王四个月后双方决战,慕容恪再胜。

武版诸葛:慕容恪——慕容儁的白帝城式托孤

公元360年,慕容恪的二哥、前燕皇帝慕容儁将逝,他对四弟慕容恪说:“我快不行了,生死有命,我不怨恨。但现在东晋和前秦都是我们的威胁,我儿子慕容暐年纪还小,他继位肯定应付不了。我想把皇位交给你。”慕容恪拒绝了,他向二哥慕容儁承诺一定好好辅佐侄子慕容暐。史书记载,慕容儁闻言大喜。

这是一次典型的白帝城式的托孤,我们无法猜测如果慕容恪接受了慕容儁的提议的话会发生什么,但我们可以知道之后慕容儁的儿子慕容暐继位,慕容暐给予了慕容儁如刘禅对诸葛亮一样的信任,任命了慕容恪太宰等一系列顶级职务;而慕容恪也如诸葛亮一般的一心辅佐了慕容暐。其间,有眼红如慕舆根之辈在慕容恪与慕容暐母子间进行了无数挑拨,也未让他们产生任何嫌隙,而挑拨之辈的下场倒是不复杂——死。

在战神慕容恪的辅佐之下,慕容儁、慕容暐两代前燕君王目睹了前燕最强盛的时代。整个慕容恪时期,内政治理井井有条,国力空前强大,而对外战争之中,有这么一位战神在,真是想输都难。仅有的几次国内反叛,还都是因慕容儁不尊东晋为主称帝,由于正统与非正统的理念分歧所导致的。

从战神到战神——慕容恪终于败了!

公元365年,慕容恪带着自己的五弟慕容垂攻入洛阳,至此,十六国时期最重要的三大曾为都城的城市洛阳、长安、邺城中,邺城、洛阳已尽归前燕。

公元366年,年仅45岁的慕容恪病重,他开始考虑接班人问题。他多次举荐五弟慕容垂。然而慕容暐以及他的兄弟们不仅不接受慕容垂,甚至对慕容垂有所歧视。

不败战神慕容恪终于败了。公元366年,慕容恪败于死神之手。

后来的历史证明,慕容恪在举荐慕容垂这件事上,虽然慕容暐和他的兄弟们都没有接受,但胜利者还是慕容恪。

如果说慕容恪是武版诸葛亮,那慕容垂就是那个姜维,同样多舛的命运,同样悲剧的人生,且慕容垂始终没有辜负慕容恪的信任。只是时事不同,慕容垂的结果比姜维好很多。若不是后来慕容垂建立了后燕,实为帝王,他同样也应有资格被列入唐武庙64名将和宋武庙72名将。

下一篇小编就会来说另一位有资格被称“战神”的慕容垂。

PS.小编我在写本篇时,同时在构思写慕容垂的文章,突然感觉明代诗人曹学佺的那副著名的对联:“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用来映照慕容恪和慕容垂兄弟这两位“战神”的人生似乎特别合适。只是“狗”字需要改成“句(gōu)”字。

另外,关于慕容恪是“十六国第一名将”的说法,小编我引用的是近现代史学家万绳楠的评价。不过小编我是真心认同的。你怎么看?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