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09年10月13日,拓跋珪的儿子拓跋绍叛乱,杀拓跋珪,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去世;之后,拓跋珪原定继承人、长子拓跋嗣入宫杀拓跋绍。公元409年10月17日,拓跋嗣登基,成为北魏第二任皇帝。总被忽视的北魏皇帝——拓跋嗣

在历史之上,其实拓跋嗣作为北魏第二任皇帝,他的存在感是很低的,但他对于北魏未来能够一统北方的作用却不应被忽视。

拓跋嗣是个可怜孩子,父亲拓跋珪以要立他为太子为由杀了他的亲生母亲刘贵人,拓跋嗣伤心痛苦但却无法反驳,之后父亲拓跋珪被弟弟拓跋绍所杀,他又为父报仇,杀了同父弟弟拓跋绍得以登基。

相比于父亲拓跋珪建立北魏帝国和儿子拓跋焘一统北方这样的丰功伟绩,拓跋嗣其实就是处在干好了是应该的。干不好就是无能这样的尴尬境地。所以多数史家对他的评述上,往往只认为他是一个承前启后的皇帝,其实这都是好听的,说难听点,其实就是一个“飘过型”的皇帝。被爹坑的拓跋嗣——拓跋珪留下的烂摊子

孤儿拓跋嗣看似风光的在18岁登基。之后发现,父亲拓跋珪虽然是北魏的开国皇帝,但其实留给他的是一个看似强大的烂摊子。拓跋珪在位时期,经历了从草原迁往中原的过程,更经历了将原始部落转变为封建王朝的变革。虽然北魏建立了一套新的汉化制度,但因为父亲执政晚期的多疑和残暴,让官员不思政务只求保命。

更要命的是,在拓跋鲜卑从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转变之时,天灾不断,不服新政的造反更是不少。所以拓跋嗣一上台就面临两个非常棘手的问题——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和朝廷缺少可用之才。被老爹这么坑的拓跋嗣也没办法了,只能为拓跋珪执政晚期受冤枉的大臣昭雪,然后下达全国招募人才的命令。没办法!没官员,百姓温饱问题的解决方案再好,也实施不下去啊。

有了人才,拓跋嗣的工作就好做多了。人才多了,官员位置不够怎么办?打、杀。把那些贪官豪强怼死。贪官豪强没了,就可以安心赈济灾民,迁徙灾民到粮食丰收的地区种地,再来个减租减赋什么的。民生就逐步得到了恢复。至于灾民到丰收地区哪来地种?这个问题在打击贪官豪强时候已经解决了。

在恢复国力、民生这件事上,拓跋嗣对北魏的贡献是巨大的。但坑人的是,所有拓跋嗣所做的事情,其实都是拓跋珪之前制定的方针,但在拓跋珪执政时期的执行并不到位,直到拓跋嗣这里才得以认真实施。但因为是执行者,所以后世如果不细琢磨,这些功绩多都归于了父亲拓跋珪,拓跋嗣基本算白干。四面楚歌——还有一个烂摊子

以上这些多少还是内部问题,此时北魏对外局势更是四面楚歌。

先是北魏的传统盟友后秦,在老爹拓跋珪主政时期和北魏反目了,这个还比较好办,毕竟拓跋嗣的媳妇就是当时后秦皇帝姚兴的女儿,于是拓跋嗣主动向老丈杆子示好,终于让两国关系得到了暂时的缓和。

然后是一直不思进取的东晋。此时的东晋出现了一个“妖人”——刘裕。在刘裕之前的东晋虽然常来北方打仗,但其实多数都是袭扰型的。或许能得一城一地,但很快就会龟缩回去。从不会以占领为主要目标。而拓跋嗣刚登基不久,这个刘裕就在公元409年攻南燕,410年南燕灭,东晋占领了原南燕国土。史书记载,拓跋嗣曾问过当时北魏第一谋士崔浩:“这个刘裕厉害吗?和慕容垂比谁厉害?”崔浩的回答很干脆:“不知道,反正肯定比慕容垂厉害。”

最后,更麻烦的是北魏后院起火了。北魏是草原游牧民族拓跋鲜卑建立的,当他们入主中原之后,草原的大片草场可就空出来了。于是,一直和拓跋鲜卑不对付的柔然开始入侵北魏的草场。即使草原已经不是北魏的生存根本,但国家主权也不容侵犯啊!而且,实际上还是有很多拓跋鲜卑没有南迁。作为曾经的草原霸主,连根据地都保不住,怎么混?拓跋嗣挂帅——北退柔然

同为草原游牧民族,并且曾为草原王者的拓跋鲜卑会怕柔然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但当北魏入主中原之后,在草原之上,他们的角色变了,从曾经的劫掠方变成了防守方。游牧民族的游击战术让负责防守的北魏头疼不已。

公元410年正月,拓跋嗣派长孙嵩北伐柔然,刚打赢退兵,结果柔然又跟着回来了。公元410年5月,拓跋嗣亲征,再次大胜。公元414年,柔然再次来袭,拓跋嗣再次亲征,大败柔然。

之后的很多年,拓跋嗣的北魏和柔然就像跳交谊舞一样,你进我退,你退我进。不过,中华民族的智慧是游牧民族所不能理解的,拓跋嗣学习汉家方略,一边与柔然“跳交谊舞”,一边在漠北建立了六个军镇,终于止住了柔然的袭扰。这一成就,恐怕是唯一他的父亲和儿子都无法夺去的。日后,拓跋嗣的儿子拓跋焘能一统北方,也多有赖于拓跋嗣建立的这道北方屏障。该怂就要怂——拓跋嗣:弄死他,别给我面子

就在拓跋嗣还在解决北方柔然问题的时候,北魏的西南方又发生了一件大事——“疯子”刘裕又来了。

公元417年,东晋刘裕发兵攻后秦,当然这只是刘裕的宣传和结果,刘裕的真实想法是什么,我们只能猜测。因为刘裕要打后秦,居然找到了北魏拓跋嗣商量,要求很奇葩——借道。

于是,听崔浩说刘裕比慕容垂还厉害的拓跋嗣本着:死道友不死贫道的原则,放行了。此时的北魏与东晋实际关系是合作以及相互忌惮。所以,拓跋嗣派出了长孙嵩带大军看着刘裕,就怕刘裕反手一击来打自己。他给长孙嵩的原则是:能不冲突就不冲突,他们去打后秦最好,如果反手弄咱们,我们就干他丫的。

这件事情的过程是坎坷的,结果是完美的。说坎坷,是因为两军之间发生了一点小冲突,比如:刘裕的粮船失控,漂到北魏这边,北魏军队就上去抢;刘裕不爽,派大部队怼北魏,北魏就跑;后来又派了小部队去怼北魏,北魏军队又抄家伙上。不过,都是一些小规模冲突。无论东晋还是北魏,其实最想坑死的是后秦。所以,结果还是东晋把后秦给干趴下了。第一次“南北战争”——蝉、螳螂与黄雀

后来的历史证明,东晋的跳击后秦其实并不太明智。不过对于当时的主帅刘裕来说并不重要,因为那是他受命出击,直到公元420年之后,刘裕建立南朝宋才算是为自己打仗。

在南北朝关系上,被崔浩评为超越战神慕容垂的刘裕很不幸的遇到了一个蔫坏的拓跋嗣。只要刘裕还在,拓跋嗣绝对不愿意与刘裕硬碰硬。公元422年6月,刘裕重病去世。

如果比喻后秦、刘裕(东晋、南朝宋)和北魏三者关系的话,基本上和蝉、螳螂、黄雀的关系类似。

刘裕这只螳螂杀死了蝉,刘裕死后,黄雀拓跋嗣忍不住了。公元422年10月,拓跋嗣亲征南朝宋,其主要目标就是那片近乎于飞地的原后秦国土,以及部分原南燕国土。

可惜,拓跋嗣作为黄雀依然没有笑到最后。虽然此次“南北战争”最终以北魏大胜告终,但在公元423年11月,拓跋嗣在亲征途中积劳成疾,病死。时年仅32岁。

与坑儿子的老爹拓跋珪不同,拓跋嗣为儿子拓跋焘留下的是一个内患基本平息、人才济济的北魏帝国。只是,日后拓跋焘将一统北方,再被视为北魏雄主,而拓跋嗣只能做完老爹陪衬之后,再成为儿子的陪衬。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