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三國時曹魏的名士,不得不說的一位少年才俊就是楊修。他出生於東漢的華陰人,是太尉之子。在當時來說,可謂是出身士族大家了。楊修爲人是非常博學的,而且非常的聰慧。據史料記載,他在曹操帳下的時候,在軍國大事上,他都參與進去了,達到了總知內外的地步,不僅如此,還事事都很得曹操的歡心。在這樣的形勢下,他自然是曹操那些兒子們爭相示好的對象,史書上甚至記載說,連魏太子曹丕都開始對他示好,可見他的在當時曹魏政權中的地位。

對於他在曹操身邊所表現的聰穎程度,歷史上有幾個小故事,第一個就是世說新語裏記載的,關於曹娥碑後的一個字謎。當時魏王看到了這個字謎之後,沒想出來就問了問身邊的楊修有沒有想出來了,楊修點頭說他想出來了,魏王說那你先不要說,等到過了三十里地之後魏王纔想出來謎底,等他讓楊修說答案的時候,才驚覺原來他的才思少了楊修三十里地。第二個故事也是文字遊戲,魏王在新修建的相國府的大門上寫了一個活字,然後楊修就讓人拆了這個門,說是魏王嫌棄此門太大了。顯然這一次他有正中了魏王的意思。

從這幾個小故事可以看出,論才思敏捷,確實楊修是很厲害的,有這樣一個聰明的人在身邊也確實用的很順手。但是爲什麼他最後又被魏王給殺了呢?關於他被殺的故事,很多人認爲他是太過聰慧,又不懂得隱藏鋒芒太露,又因爲他是袁術的外甥,所以受到了魏王的猜忌,才接雞肋這個事件,以他動搖軍心爲藉口把他給斬殺的。其實從歷史記載來看,這樣的說法是有失偏頗的。從他一開始跟着曹操的時候,他就是一個才思敏捷的人,也因爲如此纔得到了魏王的偏愛。所以單單以這個爲理由是不合理的。

那麼對於他是袁術的外孫這件事來看,也不足以成爲他被殺的理由,因爲從當時來看,三國並立,而那些士族大家們本來就是以聯姻相互扶持的,所以那些出身大家的謀士們多的是兄弟分侍兩國君主的情況,更可況他的父親楊彪在他死後還一直在曹魏政權中擔任官職。因而這也不能成爲他被殺的理由。那麼這樣看來他爲什麼會被魏王所不容呢?這還要看他當時的政治立場。瞭解這段歷史的人都知道,楊修從被魏王看重之後,一直被曹丕曹植等人示好結交。

同爲文人才子的曹植更得楊修的青睞,同時相相對於曹丕,曹植也更得魏王寵愛,這也是他選擇曹植的原因之一。然而他的這一政治立場就導致了,他直接參與了曹丕曹植兄弟二人的奪嫡。這一點纔是他最不能被魏王所容忍的。熟讀歷史的人都知道,作爲一個君王和父親,最不願看到的就是兒子爲了政權而相互爭鬥,無論從個人感情還是政治穩固的角度來看,這都是不能被接受的。而楊修作爲一個曹操身邊的重臣,總知內外之事的人,居然分不清自己首要效忠的人是誰。

然而從他的家庭來看,他確實是袁術的外孫不假,這雖然不能成爲魏王殺他的理由,但是他的政治主張是卻是秉承了孔融這一派的清議復古。要知道孔融是一直看不起魏王的,他們之間一直都是不相容的,所以孔融的政治主張一直被魏王所排斥。臣子與主上的政治主張不同,這就最大的忌諱了。所以說,他既和曹操的政治主張相悖離,又參與到奪嫡這樣威脅政權的事情,這兩點自然讓魏王不能容他,而他又佔着自己的聰明不知檢點,最後的結局也顯而易見了。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