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寶塔山》演出照 新民晚報記者郭新洋攝 下同

誕生於法國宮廷的芭蕾是西方藝術和美學思想的典型代表,用這種藝術語彙表現中國故事,早已有成功的經驗。從半個多世紀前的《白毛女》《紅色娘子軍》到新千年的《大紅燈籠高高掛》,都融芭蕾特質和東方風格於一體,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成爲深入人心的經典。

不可否認,芭蕾中國化的道路依然是艱難的。幾十年來,優秀的本土原創芭蕾作品屈指可數。上海能不能再有一部《白毛女》?這是幾代芭蕾人和無數觀衆的期盼。在建黨百年之際,芭蕾舞劇《寶塔山》在第37屆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上首演亮相。以優雅、華貴、輕盈、抒情見長的芭蕾,如何來表現延安、抗日、革命、紅色?向來敢於挑戰高難度的上海芭蕾舞團,這次又爲自己設定了一個極具挑戰性的目標。

事實上,以柔美的芭蕾表現革命、鬥爭等“硬核”題材,並不鮮見。在這方面,俄羅斯芭蕾就有着深厚的傳統。《巴黎的火焰》就是其中之一。這部列寧格勒歌劇舞劇院上世紀30年代創作的名劇,表現的是法國大革命時馬賽民衆向巴黎進軍時的沸騰情景,男主人公那富有陽剛之氣的獨舞,一直是世界芭蕾舞大賽的高頻參賽片段。而1968年莫斯科大劇院首演的《斯巴達克》表現2000年前的古羅馬奴隸起義,也是經典之作,其中“40名奴隸的男子大羣舞”改變了很多人對於芭蕾“陰盛陽衰”的印象。

圖說:《寶塔山》表演照

《寶塔山》講述的是一羣來自五湖四海的年輕人,滿懷一腔熱血和激情奔赴延安,爲革命奮鬥、爲信仰獻身的故事。主創團隊以“青春萬歲”爲題眼,在延安青年朝氣蓬勃的精神面貌、浪漫的革命情懷和芭蕾獨特的“青春藝術”和浪漫詩意之間,找到了共通點。《寶塔山》對於新時代海派芭蕾之路進行了積極探索。

黃色的土地、黃色的天空,巍巍寶塔山、滔滔延河水,被一一硬朗地“刻”在了黃褐色的紗幕上,如一幅具有年代感的照片,又如一幅版畫,立即把人們帶到了80多年前的革命聖地。而四場舞臺背景,無論是以線條和燈光的勾勒出的埃菲爾鐵塔、黃浦江邊的萬國建築博覽會,還是剪紙風格的延安窯洞和魯藝,均簡潔不繁複,在燈光下富有變化,形成了簡約、詩意、唯美的視覺效果。

融入了民族舞、秧歌舞、現代舞等元素的《寶塔山》,展現了芭蕾的多種可能性,體現了海派芭蕾的獨特魅力。音樂融合了民族音樂、秧歌音樂和圓舞曲、爵士等元素,歌曲《南泥灣》的旋律穿插其中,毫無違和感。多場羣舞無疑是全劇的重頭戲。在我看來,最出彩的要數《開荒舞》。這是我國舞劇中罕見的男子羣舞,芭蕾?民族舞?現代舞?已不需要分清界限,但見近20位男演員用一塊白羊肚手巾作爲道具,在舞臺上跳躍、奔跑、吶喊,藝術地再現了勞作景象,彷彿讓人看到了在南泥灣火熱的陽光下,年輕戰士灑下的一顆顆滾燙的汗水。他們動作流暢,節奏強烈,充滿陽剛之氣,展現出如同雕塑般的力與美,配以整齊劃一的吼聲,極爲震撼。

吳虎生和戚冰雪分別飾演從法國歸來的明華和上海的文藝青年夢安,從序幕中時髦的西裝西褲、飄逸的連衣裙,到後面的綁腿軍褲和白襯衫、藍色過膝裙,服裝的變化折射出人生的轉變。他們的雙人舞如行雲流水,配合默契,展現出深厚的功底、出色的技巧。

圖說:《寶塔山》演出照

不過,我們還需看到,一出芭蕾舞劇除了豐富、多元的舞蹈場面之外,同樣有着戲劇屬性。故事架構、戲劇衝突、情節發展、人物性格、心理變化、行動邏輯……缺一不可。突破創新的《寶塔山》還有可以提升之處。在宏大的紅色主題表達中,將意象化敘事與具體情境、人物塑造更好地結合,讓一條情感線貫穿全劇,最後達到頂峯,可以引發觀衆共情,打動人心。

《寶塔山》是一部完全原創的作品。百分百原創有時候也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可以沒有束縛地自由創作,但另一方面,卻可能缺乏紮實的文本基礎來依靠。《白毛女》《紅色娘子軍》《大紅燈籠高高掛》等幾部經典之作,都分別有優秀的歌劇、電影和小說爲母本,爲舞劇的再創造提供了很好的基礎。如此看來,對於一出舞劇來說,高水準的文學文本的意義不亞於舞蹈的編創。

建團40多年的上海芭蕾舞團一直有着比肩世界一流舞團的追求,近年來堅持創新,不斷推出優秀作品,無論是在世界各地巡演的豪華版《天鵝湖》,還是“上海出品”的《哈姆雷特》《茶花女》,均贏得廣泛讚譽。舞蹈原本就是一種全人類的語言,舞蹈也是情感與想象的藝術。期待經過進一步的打磨,《寶塔山》能成爲海派芭蕾新的代表之作。

相關文章